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急性脑梗死发生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12—2016-12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5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术后急性脑梗死(ACI)发生情况,并比较并发急性脑梗死组与未并发急性脑梗死组相关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CI组年龄、脑梗死史占比、房颤率、术后低血压占比明显高于非ACI组,所植入支架数量与球囊扩张次数明显大于非ACI组(P0.05);ACI组血浆PLT、Scr水平明显高于非ACI组,且AT-III、ACT明显小于非ACI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出现ACI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脑梗死史、房颤、术后低血压、球囊扩张次数及Scr,保护因素为AT-III(P0.05)。结论 AMI接受PCI后产生ACI概率为3.69%,其中年龄、脑梗死史、球囊扩张次数、血肌酐升高、术后低血压以及房颤属于独立危险因素,而保护因素主要是抗凝血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机制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2011-01-08来我院就诊的17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心肌梗死发生后新出现房颤5例,低血压4例。患者脑梗死平均在心肌梗死的1周内发生。结论心肌梗死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而致脑梗死,同时心肌梗死发生后的血压降低也是发生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治疗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就需要防治这些方面的因素,预防脑梗死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选取126例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有缺血性脑卒中史,根据是否再发术后脑卒中分为2组,12例再发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114例未发生再发卒中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观察组12例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相关高危因素与临床特点。结果 12例患者PCI术后再发脑卒中,发生率9.52%;2组术前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左室射血分数(LEVF)≤40%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血压、术后房颤及术后急性心梗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12例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术后低血压(OR=3.963,P=0.003)、术后房颤(OR=2.898,P=0.025)、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OR=5.786,P=0.015)、LEVF≤40%(OR=2.484,P=0.018)。结论 PCI术后再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是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左室射血分数≤40%、术后低血压和术后房颤,术前应对其进行评估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说明抗凝血酶Ⅲ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人组同时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均值为83.0%,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100.3%.统计结果显示P<0. 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减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抗凝血酶Ⅲ检测,及早发现患者的高凝状态及时治疗,以避免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42例并发房颤,发病率18.6%,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年龄(OR=2.421)、家族性房颤史(OR=1.814)、糖尿病(OR=1.243)、高血压(OR=3.184)、大面积梗死(OR=2.793)、LAD(OR=1.733)、心功能分级(OR=1.113)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高危因素,而发病前日常服用ACEI或ARB药物(OR=0.837)为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与高龄、家族性房颤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梗死面积、心功能分级及左房内径、是否服用ACEI或ARB药物密切相关,应当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者70例,其余为无出血转化者70例,分析2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饮酒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例数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而非出血转化组中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出血转化组(P<0.05),2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糖尿病病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高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房颤病史、高血压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总胆固醇(TC)是防止出血转化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 2005-04~2008-04我院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提出循证问题,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分析评价文献,选用最佳证据,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应用于护理实践。结果 102例行急诊PCI术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12例,经及时处理血压均短期内恢复正常。结论循证护理可以减少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颅脑损伤患者168例,其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26例为观察组,其他142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50岁,既往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及血糖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住院期间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中以脑挫裂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损伤类型(P0.05);观察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入院后1周内外周血cTnI及心肌酶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与年龄、既往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及血糖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住院期间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入院时GCS评分,入院后1周内外周血cTnI及心肌酶平均水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87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AP的发生风险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SAP感染率为11.13%,SAP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AP组。单因素分析:SAP组年龄≥65岁、吸烟史、2型糖尿病、卒中史、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的比率显著性升高(P0.05),性别、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心房纤颤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2型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为急性脑梗死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SAP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会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SAP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针对SAP的可控性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闭锁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26分)104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26分)136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闭锁蛋白、ZO-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闭锁蛋白、ZO-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血清闭锁蛋白、ZO-1水平及MoCA评分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闭锁蛋白、ZO-1水平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r=0.614,P=0.000;r=0.60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09),闭锁蛋白、ZO-1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07,P=0.013)。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中闭锁蛋白、ZO-1水平呈低表达,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290例患者,应用MMSE筛查出入院3d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2.9%;年龄、糖尿病史、卒中或TIA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左半球梗死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年龄、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史、多发性脑梗死体积、梗死面积大、左半球梗死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Klotho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匹配152例健康为对照组,对血脂、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采集,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23和Klotho蛋白水平,颈动脉As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血清中FGF23水平与其他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tHcy、hs-CRP、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C、LDL-C、TG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的颈动脉As的比率、斑块数、斑块评分及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颈动脉As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tHcy、FGF23为颈动脉As的危险因素,而HDL-C、Klotho蛋白为颈动脉As的保护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血FGF23水平与hs-CRP、tHcy、及颈动脉As斑块评分、IMT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Klotho蛋白、HDL-C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FGF23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而Klotho蛋白则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生的保护因素,二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依据探讨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4-01收治并确诊为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298例,根据患者有无继发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9例为继发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59例为无继发脑梗死患者,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继发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疝、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糖尿病和低血压或休克;性别与颅底骨折不是导致继发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继发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疝和低血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预后恢复良好11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3例,病死率33.33%,总有效率为48.7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避免血液高黏状态,控制血压及颅内压,注意呼吸道卫生及顺畅,保持出入量平衡,及时补充血容量,降低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观察组)及8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病史、LAD、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及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增大明显,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NIHSS评分高、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低(P0.05)。结论 Af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易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应加强房颤致心源性卒中的筛查识别,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继发急性脑梗死(AC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开颅手术治疗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继发ACI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中,术后继发ACI 12例,发生率为1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3~5分、合并脑疝、低血压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术后继发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ACI发生率较高,术中有效扩容、扩血管治疗,同时加强血压控制,积极预防脑疝,有助于减少术后ACI。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可能同时或相继发病。延髓梗死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脏神经,梗死后的应激反应也会导致心肌缺血梗死。本文报道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疾病早期MRI检查未显影,数天后复查才呈现“心”形梗死灶,经过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仍有肢体偏瘫。本病例强调了脑梗死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并全面评估心脏指标,防止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使用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简化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按照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6例)和无肾功能不全组(230例),出院后1年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观察不良卒中结局,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复发、联合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卒中性残疾.结果 (1)肾功能不全组患者中,年龄≥65岁者的比例高于无肾功能不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34/36)比70.0%(161/230),P=0.002];(2)肾功不全组和无肾功能不全组比较,出院后1年不良预后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比29.6%,P=0.02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为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卒中结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GFR下降,患者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增高(OR=1.485,P<0.05).结论 对于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肾功能不全是伴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SWI检查,其中合并脑微出血48例,为观察组,未合并脑微出血2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微出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合并高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比率分别为72.9%、72.9%、72.9%、7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7%、44.4%、40.7%、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结论高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稀疏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09-02—2016-08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AMI病例中选取AMI后6个月内再发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另筛选同期收治的280例单纯AMI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临床资料,筛选单因素分析有差异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MI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吸烟、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HDL-C、收缩压均为引发AMI后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高脂血症相关性最强。结论在AMI治疗过程中应严密关注高龄、长期吸烟、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HDL-C异常、收缩压异常患者病情变化,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AMI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1—2015-01平顶山一矿职工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均未行溶栓治疗,按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检与治疗方式等,实验室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对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60岁(61.36%)、吸烟史43.18%、心房颤动70.45%、脑白质病变63.64%、抗凝治疗56.82%、大面积脑梗死72.73%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观察组FIB(3.93±0.54)g/L、LDL-C(2.03±0.64)mmol/L、TC(3.84±0.25)mmo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脉压(58.74±3.57)mmHg、NIHSS评分(15.84±1.82)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