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139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3月~2002年3月住院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114例,女25例,年龄36~72岁,平均58.6岁,除外任何原因的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应用超声检查外周大动脉 ,如颈部血管和股动脉等 ,寻找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的功能和结构改变指标 ,用于帮助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进一步探讨H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新西兰兔高脂喂养第6周时,随机抽取6只处死,另外12只兔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经兔耳缘静脉注射Hp标准菌株Sydney Strain1(SS1)0.5ml(4×108CFU),每间隔24h注射1次,连续3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同样处理。实验第8周时,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分别于实验前(第0周)、实验第6和第8周检测血脂水平;同期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后,留取颈动脉,肉眼观察血管形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形态,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管病变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高脂喂养第6周时成功建立新西兰兔高脂血症模型。实验第8周时,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血脂水平、颈动脉IMT、血管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更为明显。结论在高脂血症新西兰兔基础上,经兔耳缘静脉注射Hp可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诊冠心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病例186例,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加重(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IMT和斑块可用于辅助预测冠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6.
7.
8.
李天文 《当代医学》2009,15(30):70-71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并比较同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胃黏膜中的幽门螺杆菌的一致性,以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收集胃黏膜下幽门螺杆菌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及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DNA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pylori的阳性27%,H.fennelliaede的阳性率45%,H.cinaedi的阳性率28%,31例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阳性率27%,H.fennelliaede的阳性率45%,H.cinaedi的阳性率28%。16例患者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胃黏膜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伶  王风  林英忠  徐广马  卢志红 《广西医学》2003,25(11):2107-2109
目的 :研究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的分析 ,以及斑块形态、血管重塑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2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 1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定性分析斑块形态和性质 ,测量冠状动脉病变处和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 (EEMCS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多见 (6 4 9%和 2 9 6 % ,P <0 0 5 ) ,稳定性心绞痛则以纤维斑块更常见 (5 5 6 %和 2 3 5 % ,P <0 0 5 )。EEMCSA :前者为 (14 74± 1 2 3)mm2 ,后者为 (13 4 9± 1 4 8)mm2 (P =0 0 0 4 )。斑块面积 :两组分别为 (11 0 9± 0 94 )mm2 和 (10 10± 0 88)mm2 (P =0 0 0 3) ,而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12和P =0 36 6 )。正性重塑在前者更多见 (5 8 8%和 2 3 5 % ,P <0 0 5 ) ,而负性重塑在后者较常见 (2 5 9%和 5 5 5 %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的成分及血管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 5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 :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 ,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经统计分析 (P <0 .0 1,P <0 .0 5 )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7年间西南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诊为冠心病入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者20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 按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冠脉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及严重病变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并进行斑块积分,计算斑块发生例/率.结果 冠脉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较无病变组明显增大,且随着冠脉病变情况加重而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轻度病变组和无病变组的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冠脉病变加重,冠脉严重病变组的颈总动脉内径较冠脉轻度病变组和无病变组明显增大.结论 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经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而且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及对照组。CHD组 :46例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 60 8± 9 8)岁。CHD组又分为有无MI两组 ,其中有MI者 2 0例 ,无MI者 2 6例。对照组 :3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 ,男性 2 5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 61 2± 8 6)岁。所有对象均化验其血清中Hp的IgG滴度 (ELISA)。同时检测血总胆固醇 (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 (Triglyceride ,TG)、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结果 CHD组中HpIgG阳性 2 8例 ( 60 9% ) ,阴性 18例 ;而对照组阳性 2 2例 ( 5 6 4% ) ,阴性 17例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CHD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TC、TG、Fg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HP血清学阳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无相关性 (P >0 0 5 )。CHD组。的MI组与非MI组相比 ,其Hp、TC、TG、Fg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不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 ,且与MI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 T )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2012年1~12月期间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100例,经流行病学调查,测量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IM T和颈动脉斑块,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对CIM T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CIM T为(0.7 ± 0.1)mm ,斑块检出率45.8%;女52例,CIM T为(0.7 ± 0.1)mm ,斑块检出率34.6%,男女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9,P=0.018)。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影响因素后,男SBP每升高1 mm Hg ,CIMT 厚度增加0.00114 mm ;脉压每升高1 mm Hg ,CIM T厚度增加0.00118 mm。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血压3级检出纳入斑块数大于1的发生风险是高血压1级的2.115倍(OR=2.115,95% CI:1.128~3.966,P=0.020)。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高血压,尤其在男性患者中收缩压越高、脉压越大,颈动脉CIM T厚度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越高;高血压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4组:非冠状动脉 (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62例,冠心病组10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5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3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班块.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5) ,冠心病各亚组间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 (P<0.05) .②颈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60.4%) 和特异性 (88.7%) 均较高.③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均呈正相关 (P<0.05) ,以斑块积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改变及辛伐他汀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测定CRP值,另设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CRP(9.87±2.32)m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4.28±1.23)mg/ml,(P<0.01).冠心病患者经辛伐他汀药物干预后CRP值显著下降至(7.31±2.87)mg/ml,而常规治疗者CRP仍保持较高水平(9.22±2.54)mg/ml,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差异(t=2.3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RP显著升高.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陈雯  郭进  郭文东 《疑难病杂志》2004,3(5):263-265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c)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 5 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A组 ) ,2 5例老年健康人 (B组 )测定血Hcy ,颈动脉超声检测IMTc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Hcy明显高于B组 (P =0 .0 0 1) ,A组患者IMTc亦明显高于B组 (P =0 .0 0 3) ,Hcy与IMTc呈正相关 (r =0 .75 4 ,P =0 .0 0 0 )。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CHD)不同临床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110例CHD患者及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CHD患者按WHO诊断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HCY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Y作为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严重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