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或颞叶BDNF及其受体TrkB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在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颞叶和/或海马中的含量,探讨其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的82例难治性TLE患者术中切除的海马或颞叶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BDNF及其受体TrkB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1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在难治性TLE患者中,BDNF在颞叶和海马中含量明显增加(分别P<0.05,P<0.01),且海马中含量明显高于颞叶(P<0.01);TrkB在颞叶和海马中含量显著增加(P<0.01),且海马中含量高于颞叶(P<0.05)。结论难治性TLE患者海马和颞叶中BDNF和TrkB含量增高,可能在癫痫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脑源性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脑缺血后适应大鼠模型再灌注不同时间窗的表达,探讨BDNF/TrkB在脑缺血后适应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后适应组(IP),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各分为6h、12h、24h、48h、72h 5个亚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IP组大鼠梗死体积较IR组明显减小(P0.05)。IP组各时间点BDNF mRNA及TrkB mRNA表达较IR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后适应能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及TrkB的表达,减轻脑梗死体积,BDNF/TrkB在脑缺血后适应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变情况,研究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NTR)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米氮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方法记录大鼠游动距离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海马BDNF、TrkB和p75NTR表达阳性区吸光度值。结果抑郁症模型大鼠在目标象限游动距离减少,海马BDNF及TrkB蛋白表达减少,p75NTR蛋白表达增加;米氮平逆转上述行为学异常及蛋白表达异常(p﹤0.01)。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可能存在BDNF-p75NTR通路信息传递增强,而抗抑郁治疗用药可能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的改变引起相应行为学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后不同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与定位。方法 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点燃鼠不同脑区不同点燃时程BDNF及TrkB的表达及含量。结果 点燃后大鼠颞叶及海马BDNF随着点燃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并持续至点燃后 49d;TrkB的表达也是随着点燃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并持续至点燃后7d(改变同BDNF),点燃1周后表达逐渐减少,至点燃后7周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BDNF及TrkB直接参与癫痫的发生与发展。早期具有保护作用,但随着表达的进一步增加,又促进癫痫的发生发展,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癫痫发作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及脑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 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 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 L-1)的培养液5 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 μ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 μL。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BDNF及其受体TrkB在实验性癫痫中的作用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后不同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与定位。方法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点燃鼠不同脑区不同点燃时程BDNF及TrkB的表达及含量。结果点燃后大鼠颞叶及海马BDNF随着点燃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并持续至点燃后49d;TrkB的表达也随着点燃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并持续至点燃后7d(改变同BDNF),点燃1周后表达逐渐减少,至点燃后7周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BDNF及TrkB直接参与癫痫的发生与发展,早期具有保护作用,但随着表达的进一步增加,又促进癫痫的发生发展,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癫痫发作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及脑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酪氨酸激酶B (TrkB)及内源性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 10只10月龄APP/PS1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BDNF;磷酸盐缓冲液(PBS)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PBS,为阳性对照组;干预时间均为6周.同时选择5只同窝生10月龄野生型小鼠,不予任何处理,为阴性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皮层区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形态学改变,硫磺素S法检测致密斑的数量,同时检测小鼠皮层区TrkB、BDNF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 (1)治疗前、后BDNF组Aβ斑块总数分别为(101.58±7.86)个、(102.83±8.22)个,与PBS组(97.23±1 1.62)个、(103.6±6.46)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5、-0.171,P=-0.509、0.869);治疗6周后BDNF组Aβ斑块直径缩小至(34.65±9.33)μm,TS+斑块数量减少至(51.70±4.18)个,与PBS组(46.17±10.16)μm、(58.85±7.55)个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1、-2.536,P=0.047、0.039);(2)治疗后BDNF组TrkB、BDN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结论 侧脑室内注入BDNF减少了Aβ致密斑的形成,使Aβ蛋白沉积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弱,从而促进皮层区TrkB表达增强,导致内源性BDNF表达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D小鼠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SCs-NSCs)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置西宁地区正常饲养,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立体定向下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大鼠分为3组,即A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组(BMSCs-NSCs组,n=20); B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联合BDNF组(BMSCs-NSCs+BDNF组,n=20),注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细胞的同时,联合注射100 ng BNDF; C组:对照组(仅注射DMEM/F12培养基,n=20); 术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于术后24 d取脑组织,行Nestin、GFAP、Map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细胞移植后第3 d,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细胞移植后第14 d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BMSCs-NSCs组,BMSCs-NSCs组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MSCs-NSCS+BDNF组Nestin、GFAP、Map2的IOD值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 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Nestin、GFAP、Map2的表达主要集聚于脑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结论 在西宁地区联合移植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及BDNF可显著促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信号通路上酪氨酸激酶(TrkB)受体、下游信号分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cAMP反应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痛宁干预组,依照Tassorelli法建立硝酸甘油实验性偏头痛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第五次建模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三叉神经组织中BDNF、TrkB受体、下游信号分子ERK和p-CREB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定位。结果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造模后出现挠头增多、双耳发红、爬笼活动频繁,但干预组大鼠的持续时间及挠头爬笼次数较模型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出现上述行为学改变。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发作期及间歇期血清BDNF水平高于干预组发作期及间歇期和对照组(P<0.05),无性别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发作期三叉神经节细胞内BDNF、TrkB、p-ERK、p-CREB的蛋白水平高于干预组发作期及间歇期和对照组(P<0.05),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可能通过下调BDNF、TrkB、p-ERK、p-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维持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研究发现大脑中BDNF水平的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病具有密切关系.BDNF与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有文献报道β-淀粉样蛋白(Aβ)能负调节TrkB[2],因此BDNF/TrkB通路可能在生物学上与β-淀粉样蛋白相关,二者的关系可能会成为治疗AD的新方向.故本文综述二者关系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LF7与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联合应用对小鼠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ANA)移植坐骨神经缺损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脱细胞神经支架(ANA)组、ADSC组和KLF7+ADSC组,每组10只。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和电生理方法检测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Western bolt检测神经移植体内KLF7、Trk A和Trk B的蛋白表达。NF200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支架中轴突再生,并示踪PKH26标记的移植ADSC。结果与ADSC组比较,KLF7+ADSC组神经移植体内KLF7、Trk A和Trk 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NF200表达增强,PKH-26标记的ADSC数量显著增高(P0.05)。与ANA组比较,ADSC组和KLF7+ADSC组电生理波幅增高、神经传导速度增快、延迟期缩短,SFI功能指数增高,其中KLF7+ADSC组神经恢复作用显著优于ADSC组(P0.05)。结论 KLF7联合ADSC移植对小鼠ANA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优于ADSC组,其机制可能与KLF7高表达促进神经移植体内Trk A和Trk B表达,进而促进移植的ADSC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miRNA-9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基因修饰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并构建miRNA-9-1慢病毒载体.成功建立84只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MSCs组及miRNA组,每组28只.脊髓损伤后1周,对MSCs组大鼠进行MSCs移植,对miRNA组大鼠移植miRNA-9-1慢病毒载体感染的MSCs,对照组大鼠仅在损伤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选择不同时间点对大鼠后肢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并行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组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 细胞移植4周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iRNA组评分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miRNA组的NF-200阳性面积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大,GFAP阳性面积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小,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9在MSCs横向分化为神经元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并通过促进轴突再生,减少脊髓损伤部位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机制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5.
Heterozygous reeler mouse has been used as an animal model for schizophrenia based on several neuropat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homologous to schizophrenia. Since some of these abnormalities are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BDNF signaling we investigated BDNF signaling in the frontal cortex of reeler mice in order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neuropathology and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DNF, TrkB receptor isoforms (full-length and truncated), reelin, GAD67, GAD65, p75NTR, and NRH-2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the frontal cortex samples from reeler (B6C3Fe a/a-Relnrl/+) and wild-type (WT) mice. BDNF prote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eeler compared to WT. The protein levels of full-length TrkB were not altered in reeler mice, but both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truncated Trk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tein analysis showed that TrkB activity, as indicated by the levels of tyrosine-phosphorylated TrkB, was lower in reeler mice. We did 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levels of p75NTR and NRH-2, regulatory proteins of TrkB signaling, in the reeler mice. Furthermore, we foun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eelin and GAD67 expressions, but not GAD65 expression in reeler compared to WT mice. In summary, molecular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efective BDNF signaling in reeler mice provide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europrotective pharmaco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F)表达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60只制作成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并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TP组(A组,给予ATP注射)和对照组(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每组30只大鼠.伤后1、3、7、14和28 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并用改良的Tarlov评分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进行性升高,损伤后14 d达高峰;在损伤后7、14和28 d,A组大鼠GFAP的表达明显强于B组;脊髓损伤后14 d和28 d,A组大鼠改良的Tarlov评分明显大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外ATP能促进大鼠损伤脊髓表达GFAP,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C5a通过增强脊髓损伤后早期炎症反应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C5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断这一过程。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移植联合C5a受体拮抗剂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80只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②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许旺细胞。③C5a受体拮抗剂组腹腔注入C5a受体拮抗剂。④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许旺细胞,同时腹腔注入C5a受体拮抗剂。 结果与结论: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移植组优于细胞移植组和C5a受体拮抗剂组,细胞移植组和C5a受体拮抗剂组优于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有SRY基因表达。HRP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组>胞移植组与C5a受体拮抗剂组>空白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 < 0.05或P < 0.01)。提示许旺细胞移植和C5a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大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促进了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GAP-43 mRNA的表达、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hAD - 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脊髓横断后立即以明胶海绵吸附10μl hAD- MSCs(约2×105个)或等量PBS液植入脊髓两断端之间.术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D - MSCs在脊髓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受损脊髓远端组织NF - 200表达.结果 hAD - 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逐周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D - MSCs植入后2周在宿主脊髓中存在MAB1281染色阳性细胞,但不表达MAP -2和GFAP.hAD - MSCs移植后大鼠受损脊髓远端神经组织NF - 200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 hAD - 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hAD - MSCs促进受损脊髓远端组织表达NF - 200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