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0只.每组再按梗死后3,7d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梗死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PBS液1ml,BMSCs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梗死后1,3,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SD-95表达水平,用TUNEL测定凋亡细胞水平.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3,7 d BMSCs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38,3.417;P<0.05).(2) PSD-95表达:BMSCs组在梗死后3d时PSD-95表达较梗死对照组的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组在梗死后7d时PSD-95表达明显多于梗死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3,P<0.05).(3)TUNEL细胞凋亡染色:梗死后3d时梗死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可见许多凋亡细胞,显多于B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 0.05).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移植后能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的表达,减少细胞的凋亡,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52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雷帕霉素干预)各24 只,另4 只为假手术组。采用Longa 线栓法制备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 h 后,于再灌注4 h、6 h、12 h、24 h、72 h、7 d 进行各指标观察;其 中实验组在构建脑梗模型之前进行腹腔注射雷帕霉素( 1 mg/kg),假手术组不插线,其余过程同对照组。 采用TTC 染色法观察脑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Bcl-2、Caspase-3 及自噬相关蛋白 LC-3 的变化。结果 TTC 染色假手术组未见缺血表现,缺血3 h 后可见病灶侧脑组织苍白,实验组病灶 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灌注6、12、24 h 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Caspase-3 的表达:再灌注4 h表达显著增高, 至24 h左右达高峰, 实验组再灌注6 h、24 h、7 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l-2 的表达:再灌注4 h 增多,24 h 达高峰,实验组再灌注4、6、12、24 h 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LC-3 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雷帕霉素能促进LC-3 表达, 抑制细胞凋亡;抑制Caspase-3 的表达,增加Bcl-2 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所致的损伤,对大鼠缺血后神经 功能的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3h、24h、3d、7d、14d及21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标记的梗死体积。结果缺血2h再灌注3h组已经出现较明显的梗死灶(梗死体积占前脑体积14.4%),再灌注24h组梗死体积最大(24.3%),显著大于再灌注3h、7d、14d、21d组(P<0.05)。再灌注3d组梗死灶仍较大 (23.8%),再灌注7d组梗死体积缩小(5.0%),再灌注14d组梗死灶进一步缩小(1.2%),再灌注21d组梗死灶基本消失(0.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呈显著相关(r=0.61,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于24h达最大,21d时基本消失。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生理盐水组(24只)、人尿激肽原酶组(24只),其中生理盐水组、人尿激肽原酶组依据再灌注后不同取材时间又分为6 h,12 h,24 h,72 h,7 d五个亚组.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脑梗死体积测定、光镜检测等方法对不同组大鼠予以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梗死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人尿激肽原酶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大鼠(P<0.05);24 h脑梗死体积测定,人尿激肽原酶组平均值为(53 261.96±7 326.75)μm3,生理盐水组平均值为(92 715.84±13 755.44)μ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尿激肽原酶组VEGF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均明显强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VEGF的表达,具有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以线栓法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2组:溶剂对照组;BMSCs移植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天、3天、6天分别行神经功能检测、TTC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caspase-3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表达。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在梗死脑组织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可使大鼠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90分钟再灌注3天及6天神经功能评分比较高,有统计学意义;TTC染色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在缺血再灌注第3天、第6天较溶剂对照组分别减少2.13%和2.10%,有统计学意义。单纯BMSCs移植组比较对照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天、3天、6天缺血侧皮层Survivin表达增高、caspase-3表达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部位脑实质单纯 BMSCs 移植能够改善缺血后神经功能,减少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可能通过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部位Survivin蛋白的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和血管再生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hG-CSF治疗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模型缺血90min时再灌注,治疗组予rhG-CSF 50μg/(kg·d),连续5d。每只大鼠均于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5、VEGF的表达。结果 (1)病死率:对照组病死率为53.85%,rhGCSF治疗组为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24h,对照组和治疗组较假手术组评分均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7d和14d,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P0.05)。(3)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大鼠的CD105、VEGF阳性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的CD105、VEGF阳性表达要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5-脱氧前列腺J2(15d-PGJ2)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将8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正常血糖组、糖尿病组及15d-PGJ2干预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15d-PGJ2干预组在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给予15d-PGJ2 200μg/kg·d腹腔注射21 d后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3 h腹腔注射15d-PGJ2 400μg/kg,以后给予15d-PGJ2 200μg/kg·d腹腔注射,连续6 d。分别于再灌注24 h及7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常规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NF-κb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正常血糖组、糖尿病组、15d-PGJ2干预组再灌注24 h及7 d的神经功能评分及NF-κb水平显著升高,梗死体积均显著增加(均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正常血糖组再灌注24 h及7 d的神经功能评分、NF-κb水平及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均P0.05)。15d-PGJ2干预组大鼠再灌注24 h及7 d的神经功能评分、NF-κb水平及脑梗死体积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及正常血糖组(均P0.05)。结论高血糖可加重缺血及再灌注后的脑损伤。15d-PGJ2可以减轻糖尿病及脑缺血对大脑的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及NF-κb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大鼠脑组织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IP(NIP)组(45只)和IP组(45只)。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IP模型,NIP组以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分别在IP后1、3、7、14、21 d予以缺血2 h、再灌注22 h,对照组2次均为假手术。大鼠处死前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无梗死灶,NDS为0。IP 1、3、7 d亚组NDS和梗死体积显著小于NIP组1、3、7 d亚组(P<0.01~0.05),其中IP 3 d亚组NDS最低,梗死体积最小。对照组脑组织少量VEGF蛋白表达,IP 1、3、7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IP 1、3、7 d亚组(均P<0.05),其中IP 3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最高。各组脑组织均有一定程度Ang-1蛋白表达,IP 7 d亚组Ang-1蛋白表达高于NIP 7 d亚组(P<0.05)。结论 IP 1~7 d内脑组织VEGF、Ang-1表达增加,对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病变侧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α和Bcl-2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于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h、72h、7d后处死,其中亚低温组于缺血后30min实施病灶侧脑亚低温并持续4h。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和Bcl-2的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亚低温缺血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常温缺血组(P0.05);(2)HIF-1α的表达:再灌注3h表达显著增高,至24h左右达高峰,其后又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与常温缺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Bcl-2的表达:再灌注3h增多,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P0.05),6h达高峰,其后又随之下降,亚低温缺血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高于常温缺血组(P0.05)。结论 HIF-1α在脑缺血早期就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Bcl-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主要起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亚低温能增加Bcl-2的表达;能明显减轻缺血所致的损伤,并能明显抑制细胞调亡;对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长素(ANG)基因转染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组血管生长素腺病毒(Ad-ANG,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Ad-GFP)。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d-ANG治疗组和Ad-GFP对照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min再灌24h后两组大鼠分别侧脑室注射Ad-GFP或Ad-ANG。Longa法观察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于注射后1d、3d、7d和14d制备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脑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HE染色、vWF因子免疫组化染色、ANG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Ad-ANG治疗组在治疗后3d、7d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Ad-GFP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重组腺病毒后1d、3d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室管膜周围及脉络丛有较强的绿色荧光;HE染色可见Ad-ANG治疗组皮层神经元结构清晰,间质水肿、核固缩、核溶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ANG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脑组织ANG阳性细胞数在观察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vWF染色及凋亡检测显示3d、7d、14d时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侧脑内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凋亡细胞数显著少于Ad-GFP对照组(P0.05)。结论侧脑室注射方式转染Ad-ANG能使脑缺血大鼠脑内ANG阳性细胞数增加,并促使缺血脑区血管生成,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21d共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 50μg/(kg·d),连续5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 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CSF治疗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均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可见接近梗死的同侧皮质、室管膜下区域及血管腔周围,BrdU阳性细胞计数显示各个时间点G-CSF治疗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能够改善脑缺血动物的神经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在病损脑组织周围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后两者再分别分为再灌注6h、24h、48h、3d、7d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丁苯酞80mg/(kg·d)灌胃,余各大鼠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相应时间点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脑组织PDCD-5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偶有凋亡细胞,少见PDCD-5的表达;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有PDCD-5的表达;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较模型组梗死灶小,凋亡细胞少,PDCD-5的表达少。结论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PDCD-5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润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制备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干预组每天给予润坦3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于再灌注12 h、24 h、48 h和5 d处死动物,切片作TUNEL原位凋亡检测.结果润坦可以显著改善术后第2 d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P<0.05),降低致死率,减少再灌注24 h以后的细胞凋亡数目(P<0.05).结论润坦可以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对急性期脑梗死可能有神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P)后VEGF和Survivin表达规律及阿司匹林(ASA)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SA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6h、24h、3d、5d和7d,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2h)模型.ASA组于再灌注后即刻及每日清晨腹腔注射ASA(80mg/kg,溶解于1.5ml的10%L-赖氨酸等渗盐水溶液中)1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10%L-赖氨酸1.5m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VEGF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 CI/RP后,VEGF和Survivin主要在梗死侧缺血中心区及周边区表达,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VEGF和Survivin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在梗死中心区,CI/RP后6h即呈强阳性表达,细胞数最多,随后细胞数逐渐减少,7d最少;而在梗死周边区,两者的表达是先逐渐增加,随后逐渐减少,7d最少.ASA能够进一步增加缺血诱导的VEGF和Survivin的表达.结论 缺血可诱导大鼠脑梗死侧半球神经元、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内VEGF、Survivin的表达,ASA增加缺血腩组织VEGF和Survivin的表达,可能是其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后适应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MMP-9的关系。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h和48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8h后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4h、8h、24h、48h后免疫组化定位定量MMP-9水平。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水肿程度、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后适应组大鼠基底节区MMP-9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梗死侧皮层MMP-9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减少脑缺血后MMP-9的表达,缩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MMP-9下调可能是缺血后适应脑保护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疏血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疏血通治疗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人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灶体积、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水平.结果 经疏血通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除再灌注后6h,其余各时间点疏血通治疗组评分均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疏血通治疗组大鼠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再灌注后6 h,缺血半暗带区和海马区即可见凋亡细胞,分别于再灌注后48 h和72 h达峰值水平,疏血通治疗组表达高峰时间延迟,且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目均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后6 h,缺血半暗带区和大脑皮质即可见少量hsp70表达阳性细胞,两组均于再灌注后24 h达峰值水平,但疏血通治疗组各时间点hsp表达水平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疏血通通过上调脑组织hsp70表达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使梗死灶体积缩小、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1)的变化,探索S1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h组、6h组、12h组、24h组、24h+安慰剂组和24h+FTY720组.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再灌注24h+安慰剂组和再灌注24h+FTY720组大鼠于再灌注前10min经尾静脉注入安慰剂或S1P受体激动剂FTY720[1mg/(kg·体重)].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1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对再灌注24h+安慰剂组和再灌注24h+FTY720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测定和TUNEL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梗死灶周围区皮质S1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开始于再灌注后3h,12h达到高峰,24h开始下降.FTY720显著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量.结论 S1P1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活,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性氧(ROS)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缺血灶周区皮质的动态表达。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n=55),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50),模型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10个组,即脑缺血—再灌注1h、3h、6h、12h、1d、3d、5d、7d、14d和28d组,每组5只大鼠。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严重性评分(m NSS)对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缺血灶周区R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动态时空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0。脑缺血—再灌注1h大鼠出现神经损伤,3h~1d时症状加重,3~7d时症状有所改善,14~28d症状明显好转。假手术组有少量ROS和VEGF表达,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h缺血灶周区ROS急剧上升,3~6h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假手术组,后逐渐下降,3d时降到最低,与假手术组相仿,随后迅速上升,5d时已超过6h数值,7d时接近1h高度,后ROS表达呈平台期,VEGF表达趋势与其相仿,ROS表达与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ROS可能在脑缺血损伤中起双相作用,在超早期参与脑损伤过程,后期可能参与脑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再灌注24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分别行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观察caspase-3、p-Akt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出现脑组织梗死,梗死区细胞受损,caspase-3、p-Akt阳性细胞表达增加;丁苯酞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梗死灶体积减小,梗死区细胞损伤减轻,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减少,而p-Akt阳性细胞表达增加。结论丁苯酞预处理可以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p-Akt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热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灶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表达的影响,探讨高热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为2 h。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CIR)后正常体温组(normathermia,NT)、缺血再灌注后高热组(hyperthermia,HT)。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计算梗死体积;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LO的表达。结果 (1)大鼠CIR HT组12 h2、4 h、48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缺血灶周边5-LO免疫阳性神经元细胞分别较NT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加(P〈0.05);(2)大鼠CIR后梗死体积与缺血灶周边5-LO免疫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相关(r=0.694,P〈0.05)。结论大鼠CIR后48h内高热可加重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高热诱发5-LO在缺血灶周边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