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HGG)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脑功能区HGG患者,其中49例(观察组)术前行增强MRI与DTI,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引导切除肿瘤;46例(对照组)术前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按传统方法切除肿瘤.术后72 h内复查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1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肌力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 观察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对比45.7%,P<0.001).观察组肌力下降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4%对比47.8%,P=0.005),而KPS评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5%对比47.8%,P=0.029).观察组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技术识别胶质瘤范围的灵敏度为91.7%(44/48),特异度为90.0% (45/50).结论 对脑功能区HGG患者应用DTI联合荧光素钠染色技术能够引导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最大程度地保护脑白质纤维束,降低手术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素钠显影在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5例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均在荧光素钠显影引导下手术治疗,术中在荧光模式显微镜下,根据荧光显影的范围进行肿瘤边界判定并切除。术后3 d内行MRI增强扫描,根据瘤腔T1序列强化范围估算切除程度。结果肿瘤全切除45例(81.8%),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4例。55例术后随访1~1.5年,失访4例,42例以死亡为结局,9例直至随访截止仍存活;6个月无进展存活率为63.6%,中位生存期为16.3个月。荧光素显影钠判断肿瘤边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9.2%和90.7%。结论荧光素钠显影可以帮助高级别胶质瘤术中判定肿瘤边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将肿瘤染色,根据荧光染色强度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 WHOⅡ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各3例,术中肿瘤切除范围与病理学检查相符,术后1周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语言肢体运动障碍一过性加重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结论 该方法应用简便、安全、经济,对高级别胶质瘤术中可直观、实时判断肿瘤的边界,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4.
荧光导航辅助下切除功能区恶性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荧光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恶性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功能区恶性胶质瘤病人.术中利用荧光素钠将肿瘤染色,根据荧光影像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肿瘤。比较术中所见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结果术后复查CT或MRI.肿瘤全切除7例〈87.5%),次全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荧光引导技术具有实时导航,客观、安全、可靠等特点,能提高功能区恶性胶质瘤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冷冻切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对18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观察rhTNF-α毒副作用,出院前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MR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1例次全切除。术前9例有病变对侧肢力减退者,均在1周内恢复。rhTNF-α常见的毒副作用为发热、局部红肿及肌肉疼痛等,发生率为38.9%(7/18)。术后随访6~20个月,除1例次全切者术后15个月死亡外,余17例均幸存。结论本结果提示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B超及荧光素钠在神经胶质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神经胶质瘤病例资料,术中均联合应用B超及荧光素钠。根据B超显示肿瘤位置、大小、血运及周边血流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设计,并于术中实时观察肿瘤残留情况。通过观察荧光素钠染色情况可清晰辨别肿瘤及正常脑组织。结果胶质瘤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7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胶质瘤切除术中联合应用B超及荧光素钠可提高胶质瘤全切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联合多种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唤醒麻醉下应用多种技术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的18例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唤醒麻醉、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皮层电刺激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72 h内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Ⅰ~Ⅱ级),其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术后7 d,KPS评分90分3例,80分4例,70分6例,60分1例,40分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5例,感觉障碍7例,语言功能障碍2例。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9例,80分6例,70分2例,60分1例;仍存在运动障碍1例、感觉障碍4例,无语言障碍。术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显示肿瘤复发1例,术后12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唤醒麻醉下应用多种技术辅助切除脑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荧光导航技术在颅内恶性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导航技术在切除恶性脑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导航技术对14例大脑半球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结果术后行头颅CT或MRI复查,见肿瘤全切除11例(78·6%)。患者一般情况均得到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均较常规开颅手术缩短。结论荧光导航技术对于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的恶性胶质瘤具有定位准确、微侵袭等特点,有助于提高恶性胶质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神经外科导航辅助下邻近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神经导航系统在邻近重要功能区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应用德国Brain-LAB公司VV2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大脑半球邻近脑功能区胶质瘤56例,并对神经外科导航应用于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0.5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影像学全切率为87.5%,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已改善,肢体活动等重要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未受明显影响,手术并发症少.短期随访3~13个月期间,5例复发.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具有定位准确、精确性好、具有微侵袭等特点,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相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冷冻切除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冷冻切除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冷冻切除联合5-Fu治疗位于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脑胶质瘤26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1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肿瘤直径3.5~7.0cm,平均约4.5cm。-180℃冷冻肿瘤,持续时间为90s,5min后经静脉快速滴注5-FU(18mg/kg);再在显微镜下常规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继续行5-FU(18mg/kg)化疗10d。结果肿瘤全切22例,次全切4例。21例有临床症状患者,术后症状2周内得以缓解或消失。对26例患者随访6~20个月,无1例死亡,MRI复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结论冷冻切除联合化疗对于脑胶质瘤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该疗法作为胶质瘤又一治疗模式,其设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及远期疗效尚需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央区及其毗邻部位脑肿瘤术前计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中央区及其毗邻部位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T的MRI扫描,并利用Iplan软件将多模态影像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虚拟现实模型,然后根据虚拟现实模型对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及肿瘤周围的血管分布情况进行评估,最后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36例肿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术后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虚拟现实模型的重建,利用虚拟现实模型对脑功能区、肿瘤与功能区之间关系及脑表面血管的分布进行初步辨认,灵敏度为94.4%(34/36)。36例患者中,18例胶质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2例;10例脑膜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5例海绵状血管畸形、2例转移瘤及1例淋巴瘤均全切除。术后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其中2例3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语言障碍,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5.4)个月(10~3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肿瘤复发。结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于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及肿瘤附近血管的走行作出准确的评估,有助于完善术前计划,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术中超声引导切除212例脑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二维超声辅助切除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收治幕上胶质瘤手术患者212例,按照肿瘤位置分为浅部(距皮层距离<2 cm)及深部(距皮层距离≥2 cm)两组,手术中肿瘤切除前、中、后均进行超声探查,判定肿瘤边界并对可疑回声进行活检,术后5 d内进行MRI复查,判定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术后MRI显示212例患者全切除192例,近全切除20例.其中位于表浅部位的110例肿瘤中,超声判断敏感度为93.9%,特异度为95.1%;位于深部及脑室内102例肿瘤中,超声判断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36.4%.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确定胶质瘤边界,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于位置深在的胶质瘤的切除更具指导性,可以作为术中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瘤内切瘤技术在巨大颅内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瘤内切瘤技术在巨大型颅内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 cm的颅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一有效的最小创伤的显露通道(入路);肿瘤起始显露应以适宜实施瘤内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式切除;最后在牵引瘤壁下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共28例巨大肿瘤中19例获全切,8例获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至最近随访(平均随访10.2个月),Kamofskv计分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经强力抗感染控制,1例发生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内切瘤技术,可实现肿瘤较好切除同时,显著减术中神经血管结构损伤,获得更佳疗效,该技术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10(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的4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包括复查头颅增强MRI和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以备行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根据MCM10表达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其中<6分为MCM10低表达(低表达组),≥6分为MCM10高表达(高表达组)。分析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级别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表达情况。比较MCM10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判断MCM10是否为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显示,13例(27.1%)为肿瘤完全切除、29例(60.4%)为近全切除、6例(12.5%)为部分切除。4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22.6个月(0.3~34.2个月)。术后3个月,KPS评分的中位数(范围)为60分(0~100分)。至随访期末,48例患者中,31例存活,17例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48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表达MCM10,其中23例(47.9%)为低表达,25例(52.1%)为高表达。比较不同WHO分级的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结果显示MCM10在WHOⅠ级丘脑胶质瘤中积分最低[(3.7±1.2)分],Ⅱ、Ⅲ级居中[分别为(5.8±2.3)分、(7.5±3.5)分],Ⅳ级最高[(7.9±2.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CM1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年龄、性别、WHO分级、术前KPS评分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M10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和KPS评分改善值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M10高表达是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R=0.129,95%CI:0.024~0.685,P=0.016)。结论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均表达,在WHOⅠ级中表达最低,Ⅳ级最高,且MCM10低表达者的生存期较高表达者长;MCM10可作为丘脑胶质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荧光素钠(FLS)和560 nm荧光显微镜在切除颅内恶性肿瘤的中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51例颅内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均在全麻诱导后静脉注射FLS(5 mg/kg),在 560 nm荧光显微镜下判断肿瘤边界指导完成肿瘤切除。结果 51例中,胶质母细胞瘤3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4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胶质肉瘤3例,髓母细胞瘤2例。术中荧光均显影,明显提高肿瘤边界的可视化。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6例。51例无任何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术后随访5~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5个月。术后KPS评分提高16例,下降15例,与术前相同20例。结论 应用小剂量FLS联合560 nm荧光显微镜辅助切除颅内恶性肿瘤安全、有效,有助于辨别肿瘤边界,提高肿瘤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18.
荧光引导鼠脑胶质瘤切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荧光引导鼠脑胶质瘤切除的有效性。方法利用含有荧光物质的胶质瘤模型在手术荧光显微镜下激发荧光,根据荧光影像判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切除后对肿瘤中心、边界和周边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有荧光物质的胶质瘤体在荧光显微镜下激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强度高的肿瘤组织含有大量的肿瘤细胞,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荧光强度较弱或者没有荧光的区域仅有少量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切除胶质瘤,并为手术者提供客观的肿瘤边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操作要点.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行显微切除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以多螺旋CT和MRI对瘤体的解剖位置和血供走向作综合分析,分别选择额下、翼点、枕下等手术入路切除,对照组统一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比分析2组手术疗效,总结手术技巧.结果 除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切除19例,其中SimpsonⅠ级14例,SimpsonⅡ级5例,次全切除4例;对照组全切除12例,其中SimpsonⅠ级10例,SimpsonⅡ级2例,次全切除11例;观察组全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P〈0.05).结论 颅底脑膜瘤解剖位置深,血供丰富,手术入路应以最大限度显露手术视野和最低程度减少脑组织牵拉为原则,尽可能接近颅底病变区域;在此基础上,精确掌握瘤体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谨慎操作,避免医源性血管和神经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下术中超声联合荧光素钠在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科中心自2017年11月27日至2018年3月12日经手术治疗的运动区恶性肿瘤患者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与神经导航融合设计手术入路。术中超声实时定位脑肿瘤并静脉注射荧光素钠使脑肿瘤突显,对比神经导航、超声、荧光素钠3种技术定位肿瘤的一致性,由同一术者在电生理监测下,根据神经导航显示的肿瘤与锥体束的空间关系以及应用荧光素钠显示的肿瘤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 结果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椎体束的准确率达100%,剪开硬膜前导航定位肿瘤与超声定位肿瘤一致性达100%,打开硬膜后超声定位的肿瘤位置与荧光染色显示的肿瘤位置一致性达100%。病灶全切除8例(89%),次全切除1例(11%),术后2例患者肌力得到改善,4例患者肌力无减弱,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肌力下降,经康复锻炼后已逐步恢复正常。 结论神经导航融合DTI可以很好地定位肿瘤与锥体束间的空间关系,术中超声及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