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72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小脑症状、脑干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为其临床表现。应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脑室受压、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结论 小脑出血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06—2011-06收治的43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23例,有效率82.6%,病死率17.4%;手术治疗20例,有效率75%,病死率25%。枕骨大孔疝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根据小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脑干受压、脑室积血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小脑出血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分析3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并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症状有小脑本身症状及邻近组织受压症状两类,预后与出血量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基本上只出现小脑本身症状,预后良好,出血量5~15ml者,小脑受损较重,邻近组织受压明显,出血>15ml者,脑出血的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重,小脑症状常被掩盖,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及MR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方法:对3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及MR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50-60岁为多发年龄,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后自身症状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预后与出血量多少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症状轻,预后良好,以内科治疗为宜,出血量5-15ml者,症状较重,在密切观察下,以内科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出血>15ml者,往往有意识障碍,预后差,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CT及MR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方法:对3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及MR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50~69岁为多发年龄,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小脑受损后自身症状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预后与出血量多少密切相关。结论:出血<5ml者症状轻,预后良好,以内科治疗为宜。出血量5~15ml者,症状较重,在密切观察下,以内科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出血>15ml者,往往有意识障碍,预后差,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B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1例以头晕伴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脑梗死、脑干脑神经受压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结论 V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易致误诊、漏诊。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措施,预后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的程度及疾病进展速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小脑出血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表现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总结分析 38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CT资料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 :本病多见于 6 0~ 70岁的老年人 ,高血压病和 (或 )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 ,预后主要与出血量及部位密切相关 ,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血肿若在半球 <5 ml,预后较好 ;血肿若 >15 ml则预后相对较差 ;血肿若累及蚓部、脑干、脑室则预后较差。正确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或降低死亡率。小脑半球小血肿易误诊 ,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千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干梗死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52例小脑出血的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其临床表现多样,当出血量不大时,主要表现为小脑症状,如病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当出血量大时,可出现脑干受压表现,如展神经麻痹,凝视麻痹,肢体瘫痪,锥体束征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起脑干受压的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经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手术证实的胆脂瘤9例,位于脑干腹侧面8例,脑干左侧1例。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或不典型,晚期可具有脑干轻微受压表现。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及包膜全切2例,包膜及肿瘤次全切3例,包膜保留内容全切4例。结果4例术后出现化学性脑膜炎,经治疗后痊愈,5例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脑神经障碍。结论①引起脑干受压的胆脂瘤,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不同步,影像学反映的病灶大,临床上却不能表现相应的症状。②手术治疗以保留神经功能为主,不必强行剥离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 5 1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从而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总结 5 1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大小、波及范围、血压及预后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为眩晕呕吐 ,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 ,蚓部血肿及入院时收缩压大于 2 0 0mmHg、血肿大于3cm者预后差 ,平均血压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小脑出血预后与血肿部位、大小、波及范围及血压密切相关。有规律服药可减轻小脑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小脑出血4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CT或 MRI表现及治疗选择和预后。方法 :总结分析 4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CT或 MRI资料、回顾性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治疗方法选择 ,评估疗效及预后。结果 :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 (>6 0岁 ) ,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 ,中青年患者 (<40岁 )多以动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因 ,治疗的选择需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情况并结合 CT或 MRI显示的血肿量来决定 ,并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结论 :小脑血肿量 <15 ml且评分为轻—中型的患者无论内、外科治疗均预后良好 ,血肿量≥ 16 ml且评分为重型患者 ,宜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51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51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大小、波及范围,血压及预后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为眩晕呕吐。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蚓部血肿及入院时收缩压大于200mmHg,血肿大于3cm者预后差,平均血压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小脑出血预后与血肿部位,大小,波及范围及血压密切相关。有规律服药可减轻小脑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研究其病因及预后。方法:选择62例确定诊断为脑干出血的患,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患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5岁,即往高血压病史33例,起病时多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继而意识不清为主诉,体征中眼部症状复杂多样,发病时血糖、白细胞及酶学多有变化。本组死亡率为64.5%(40/62)。结论:脑干出血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量多少与预后存在最为直接的关系。及时送医及时诊治可相应提高存活率,而随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3—2013年我科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395例,分别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小骨窗血肿抽吸、大骨瓣血肿直接清除)。结果死亡56例,存活339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动脉血管硬化变性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原则基本相同,早期控制血肿非常重要,并直接决定预后,出血量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白发性小脑出血深昏迷患者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3例因自发性小脑出血导致深度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按预后分为2组,分析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预后较好组与预后差组患者发病后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2组患者间年龄、血肿量大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脑积水、环池受压程度及呼吸循环紊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迅速发展至深昏迷不是手术禁忌证,及时的手术解除脑干受压是降低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血肿部位、出血量、脑室状态及脑干受压等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按照GOS标准评判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存活21例,其中恢复良好13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对于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主张早期积极显微手术治疗;根据不同出血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5例外伤性小脑出血均行头颅多排螺旋CT平扫,伤前均无脑部疾病及脑血管病史。结果(1)多排螺旋CT可明确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部位、范围、可计算出血量、显示脑室的改变、有无破入脑室系统及与脑干的关系,与普通CT扫描相比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2)通过多排螺旋CT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表明,出血部位靠近中线者、小脑扁桃体出血、出血量大者、血肿破入脑室者及脑干受压者其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可作为早期诊断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并能作出初步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102例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总病死率为69.61%.结论 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主要病因,脑干出血的预后与既往史、意识障碍、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