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55例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特证分析,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段24例(43.64%)、中段12例(21.82%)、下段19例(34;54%)。42例得到病理诊断,大体形态属浸润型、结节型、乳头型各为24、6、11例,组织学检查97.62%为腺癌。直接胆道造影的特征有狭窄型、阻塞型和息肉型。PTC、B超、ERCP、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58.18%、71.43%、66.67%,以PTC检查的准确率最高。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以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扩张。一旦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应作PTC检查,并酌情选用ERCP、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我科1988年以来收治的15例上腹隐痛不适、隐痛伴发热,B超显示胆囊及胆道扩张但无黄疸存在的病人,经十二指肠低张造影、CT、ERCP等检查,诊断为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率66.7%,随访5年,5年以上生存4例,本文讨论对上腹隐痛不适,伴发热病例(类似胃炎、胆囊炎)不能忽视B超筛选,发现胆囊胀大,胆道扩张者,应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那些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病例,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生存时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肝癌胖胆道癌栓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根治性手术疗效较好。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以B超为较好的诊断方法。ERCP和MRCP对明确本病的分型有一定帮助。而根治性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鉴别恶性梗阻黄疸中的作用,作者对23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CT,ERCP或PTC均能准确判定胆道梗阻的部位,但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欠满意。尤其是对于肝细胞癌破入胆管,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胆管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肝门胆管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甚为困难。提高胆道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性有待  相似文献   

5.
王锦波  何振平 《消化外科》2003,2(3):199-20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后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34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肝癌侵犯胆道病人在术前分别进行了一次或多次B型超声检查,其手术切除标本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对B超检查时出现的“双简枪征”、“乳头征”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术前发现肝脏占位的例数为26例(76.5%),肝癌直径在2—13cm之间,胆总管扩张、胆道内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扩张及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比例分别为70.6%、58.8%、52.9%和44.1%,病理学检查发现浸润型及弥漫型肝癌易发生胆道转移。结论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肝癌侵犯胆道的较好方法,配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将进一步提高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6例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术前正确诊断3例。肝癌切除连同胆管内癌栓清除4例。6例同时行肝动脉结扎并插管。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20%。增强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认识是提高诊断正确性的关键;对于肝脏有占位同时胆道有占位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作详细的B超以及AFP检查以排除肝癌;PTC和ERCP对诊断有帮助。我们对这种患者的治疗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切除了肝癌,防止癌栓继续侵入胆道,降低了胆道压力,避免了梗阻性黄疸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印迹分析法,对手术切除的28例HCC和18例门静脉癌栓标本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研究。结果 PD-ECGFmRNA在门静脉癌栓、HCC和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67.8%6 35.7%,VEGFmRNA则分别为88.9%、75.0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胆管癌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应用B超、CT、ERCP等影像检查明确诊断。采用肝切除,胆管切开取栓,癌栓吸出,与胆管断端“会师”等方法彻底清除癌栓,术后TACE治疗。结果:随访21例,肝癌切除者平均生存18个月,最长29个月,肝癌未切除者平均生存8.5个月,最长14个月。结论:对肝癌侵犯胆管形成癌栓者及时诊断,尽早切除肝癌,清除癌栓将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43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于本病早期无特异症状,延迟诊断率达64.2%。诊断除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外,B超属选首选,此外CT、PTC、ERCP、彩色多普勒、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以及术中胆道镜检查活检,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治疗应力争手术切除,减黄手术对缓解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道再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89例,男39例,女50例。年龄16~82岁,平均49岁。再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距上次手术时间为6天~18年,其中B超检查121例次,CT9例次,PIC6例次。3例梗阻性胆管损伤病人于再手术前PTC2-4周。结果:89例病人再手术共发现:各类胆管结石或蛔虫66例、胆囊残株炎2例、胆漏2例、梗阻性胆管损伤5例、胆道有关肿瘤14例。讨论:1.诊断价值:胆道再手术前需要明确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故仍需有关影像学检查,如B超、CT、ERCP、MRI、直线电子内镜超声、核素胆系造影等。某些肿瘤病人还可借助B超…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癌栓临床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并发胆管癌栓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年收治的1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MRI、ERCP、PTC及B超结果。结果 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肝癌的症状,影像学特征为肝内占位和胆管内癌栓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学表现。结论 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多种影像学手段综合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导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引起阻塞性黄疸(阻黄)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阻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入院后按常规均行化验及B超,CT、ERCP,MRCP,PTC等检查,并分别行肝原发癌灶切除,胆管癌栓清除,T管引流,肝动脉插管埋泵等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5%。术后对症化疗,患者预后与术式有关,行切除肝内原发肿瘤 胆道癌栓清除术者预后较好,行单纯癌栓清除术者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引起阻黄术前不易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包括术中B超,纤维胆道镜等检查,力求确诊,尽可能切除原发性肝内癌灶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年-1999年收治肝外胆管癌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中、下及全段胆管癌分别为68,12,18及2例。结果 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痛、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B超、CT或MRI是无损伤的诊断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进一步行PCT(本组13例)或ERCP(本组42例)。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及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上段手术切除25例(36.8%),其中Ⅰ型行胆管癌局部或“骨骼化”切除15例,Ⅱ型行胆管癌切除加尾叶切除9例,Ⅲb型行胆管癌切除加尾叶及左三叶切除1例;中段手术切除9例(75%);下段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4例(77.8%)。上、中段均行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胆道重建术。本组总切除率为48%。有35例得到随访,5年生存率为58%。未切除者52例中有3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B超、CT及MRI是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诊断更有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外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的临床资料。24例受者胆管结石确诊主要依据T管造影、MRCP或ERCP。确诊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ERCP下行球囊扩张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采用地西泮镇静,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结石类型、狭窄情况、ERCP治疗情况及其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ERCP治疗前后受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ALT和AST水平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4例受者中胆总管结石20例(包括单纯胆总管结石1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肝移植至并发胆管结石平均间隔时间(604±215)d。19例发生在术后12~66个月,余5例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11例胆总管结石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引流治疗,治疗有效。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其中8例治疗有效;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反复内镜取石不能取尽,继发感染再次行肝移植。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左、右肝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治疗有效。受者内镜治疗后血清TBil、ALP和GGT分别为31、179和247 mmol/L,均低于内镜治疗前水平(43、273和38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01、0.004,P均<0.05)。截至2017年12月,24例受者随访时间为1~2年,4例因原发性肝癌复发分别于肝移植术后9、5、34、25个月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于肝移植术后34个月死亡,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行二次肝移植并于2014年4月因肝脓肿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因感染性休克于肝移植术后33个月死亡,其余17例随访期间未见结石再发。 结论内镜下行球囊扩张联合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目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和生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例肝内胆管癌和同期良性病变(肝内胆管结石14例,肝外胆管结石30例,结石性胆囊炎40例)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血清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和AFP)检测,肝内胆管结石等10项影响因素对肝内胆管癌患病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所纳入病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乙肝病毒携带率或慢性乙肝患病率(33.3%)均明显高于同期的肝外胆管结石和结石性胆囊炎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肝内胆管结石(OR=1.05,CI为0.92~1.38,P=0.023),乙肝病毒感染(OR=1.02,95%CI为0.78。1.31,P=0.02);ICC患者血清高于参考值的CA19—9和黄疸指数对回归方程亦有贡献(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内胆管结石,高于参考值的CA19—9和黄疸指数可能作为提示诊断肝内胆管癌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附1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侵入胆管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9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1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2例,误诊14例,行肝叶切除,胆管内肿瘤摘除,T管引流2例,胆管内肿瘤摘除,胆管支架及T管引流11例,肿物活检及T管引流2例,1例未及手术死亡,15例病人随访1-14个月,14例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1例随访14个月仍存活。结论:对黄疸伴有HBsAg阳性,AFOP阳性,肝内有占位,肝内外胆管扩张且其内有占位病变的病人,可诊断为本病,B超,CT,PTC,ERCP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切除肝内原发性肿瘤,疏通胆道为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8年间收治的 2 1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 ;术前正确诊断率76.2 %,B超 ,CT ,MRI ,ERCP和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 14 .3 %,9.5 %,14 . 3 %,71.4%和10 0 %。行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 10例 ,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 5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加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 ) 3例 ,胆管癌栓清除加肝动脉灌注 (HIA ) 3例。术后 3年生存率 44 .4%,5年生存率 2 8.6%。结论 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 ,综合分析 ;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的影象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所致的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在CT片、MRCP上的不同影象学特点。方法 60例患者均经ERCP检查证实为胆管结石或胆管癌栓,在此前提下,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CT片、MRCP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男性36例,女性24例,胆管结石患者为40例(占66%),胆管癌栓患者为20例(占34%)。CT检查对胆管癌栓的符合率82.4%,对胆管结石的符合率88.6%,MRCP检查在胆管癌栓的诊断符合率为94%,对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为96%。综合ERCP,CT,MRCP的影像学检查所见,胆道癌栓表现为有局部胆管膨胀性扩张,肝内胆管多呈“软藤症样扩张”表现,对胆管的阻塞可以是不完全性的,造影剂可以部分通过,胆管壁也较光滑,这与胆管癌时管腔的完全阻塞及胆管壁僵硬变形有所不同;往往无胆道结石的病史,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肝内或其他部位可查见肿瘤。而胆道结石无局部胆管膨胀性扩张,肝内胆管多呈“枯树枝样扩张”,易有胆道完全梗阻,往往有胆道结石的病史,肿瘤标志物无或轻度升高,扩张的胆管在取石后往往恢复正常;肝内或其他部位往往无肿瘤存在。结论 胆道癌栓与胆道结石的判断是结合病史、ERCP、CT片、MRCP片的综合判断,ERCP对表现不典型病例不仅能对病变进行诊断,且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并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病人术前应用B超、CT、PTC等影像学检查均明确诊断,除1例为肿瘤压迫外,其余3例均为肿瘤侵入胆管引起黄疸。采用肝癌切除取尽癌栓,解除胆管梗阻的方法,术后行HAE等治疗。结果 4例均得到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8.5个月。结论 对肝癌并阻塞性黄疸者应及时诊断,尽早切除肿瘤、清除癌栓、解除胆管梗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