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城镇不同生境鼠类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金山区14个街道(镇)在春季灭鼠前、后于不同生境各调查1次鼠密度,对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结果]灭鼠前重点行业鼠密度最高,一般行业最低,灭鼠后外环境鼠密度最高,平均鼠密度灭鼠后较灭鼠前下降77.91%;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最少.[结论]金山区外环境和城镇重点行业室内鼠密度较高。小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城镇不同生境鼠类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 ,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 2 0 0 2年金山区 14个街道 (镇 )在春季灭鼠前、后于不同生境各调查 1次鼠密度 ,对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 [结果 ]灭鼠前重点行业鼠密度最高 ,一般行业最低 ,灭鼠后外环境鼠密度最高 ,平均鼠密度灭鼠后较灭鼠前下降 77 91% ;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黄胸鼠最少。 [结论 ]金山区外环境和城镇重点行业室内鼠密度较高。小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3.
灭鼠后黄毛鼠种群数量回升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灭鼠后黄毛鼠种群数量回升动态 ,为制订科学的灭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1997~ 1998年设 3个大样区 ,每年用 0 .0 375 %杀鼠迷毒谷灭鼠 2次。灭鼠前和灭鼠后的每个月都调查黄毛鼠的种群动态。结果 :2~ 7月和 8~ 11月黄毛鼠的月均繁殖指数分别为 12 1.2 %和12 8.9%。在春种前灭鼠 ,即使灭效达 86.1%~ 92 .7% ,8月份的鼠密度便达到甚至超过灭鼠前。 8月份灭鼠时 ,若灭效在 82 .0 %以上 ,12月份的鼠密度未恢复到灭鼠前 ;如果灭效低 ,12月的鼠密度就会超过灭鼠前。结论 :灭后黄毛鼠的种群数量恢复快 ,因此每年要全面灭鼠 2次 ,且上半年和 8月份的毒谷指数要分别在 0 .5和 0 .6以上。  相似文献   

4.
绵阳城区自1986年灭鼠达标以来,采用一年两次大面积投放杀鼠迷毒饵的方法巩固灭鼠成果。为了解灭鼠后的鼠密度回升情况及鼠种构成的变化,我们于1987年9月至1988年8月进行了鼠情监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大面积药物灭,鼠后16个月鼠密度回升动态。回升率自第6个月开始升高,第16个月达20.17%。回升速度农村显著快于城镇。春末夏初灭鼠回升速度快于冬季灭鼠。提出了在农村间隔8~12个月、城镇两年左右再次开展灭鼠,药物灭鼠宜在冬季进行的建议。对鼠密度考察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对鼠类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1988~2002年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同时逐年调查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大规模灭鼠前,试验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用敌鼠钠盐、杀鼠迷灭鼠后,小家鼠比例上升,成为优势鼠种;改用溴敌隆、大隆和鼠得克后,黄胸鼠成为优势鼠种,褐家鼠比例又明显回升。结论长期持续使用抗凝血剂能导致鼠类种群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型仓库及食堂灭鼠后鼠密度回升速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大型仓库及食堂两类环境灭鼠后鼠密度的回升速度,以便确定灭鼠的间隔时间.方法采用饱和投毒法,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连投4 d,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和鼠密度回升率.结果仓库及食堂灭鼠前鼠密度(每板平均踏格数)分别为7.44和8.87格,投药21 d后鼠密度分别降至0.14和0.28格,灭鼠率分别为98.12%和96.84%;灭鼠后1~8个月仓库的鼠密度回升率分别为1.88%、3.49%、4.57%、8.74%、13.17%、23.25%、79.44%和100.81%;灭鼠后1~6个月食堂的鼠密度回升率分别为3.61%、6.99%、16.01%、23.68%、62.01%和100.90%.结论灭鼠后仓库在6个月内,食堂在4个月内能保持较低的鼠密度,鼠密度的回升速度与食源、水源、防鼠设施及外环境有关,建议仓库每隔5~6个月灭鼠1次,食堂每隔3~4个月灭鼠1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北京地区1985年开展大面积灭鼠后的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灭鼠前)鼠密度为5.84%;灭鼠后的1986 ̄1993年城区鼠密度在0.08% ̄2.41%之间,近郊区鼠密度在0.22% ̄2.5%之间,远郊区鼠密度在0.9% ̄5.9%之间。提示要巩固大面积灭鼠成果,每年必须在春秋两季进行灭鼠,只有有效地控制远郊县鼠密度才能保持无鼠害城市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防城港灭鼠达标五年后鼠密度及种群组成的调查结果。防城港1988年3月灭鼠达标,1993年3月调查:鼠密度夹夜法17.34%、粉迹法90.26%。已恢复到达标前的密度(t=0.73 P>0.05);褐家鼠、小家鼠是该港的优势鼠种,与灭鼠达标前相同。作者就该港今后鼠防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地回春,农田害鼠仍处于贫食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一个繁殖高峰期。春季用抗凝血慢性杀鼠剂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不仅灭鼠、保苗效果好,且可压低农田害鼠的发生基数,争得全年药物灭鼠的主动权。夏秋季节,对鼠密度高的即将成熟的农作物田中,用急性杀鼠剂进行局部防治,可迅速扑灭鼠害,一般不必开展大规模的农田灭鼠活动。  相似文献   

11.
农田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鼠害预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1987—2000年,每年春、秋季使用第一代慢性灭鼠剂进行大面积全方位农田灭鼠,每次灭鼠实行饱和投饵;逢双月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结果:灭鼠导致板齿鼠的比率、生物量显著上升,黄毛鼠的比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农田鼠类群落结构和害鼠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结论:灭鼠会使耐药力较强、体大竞争力强的害鼠数量上升,防制的主要对象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有效地控制黄鼠数量增长,以长期稳定地控制鼠疫。方法:踏查鼠密度,确定灭鼠地段,并实地踏实验收。灭鼠以生态,物理方法为主,溴敌隆杀灭为辅。结果:有鼠面积占3村总面积的20%,超标面积为135hm2,平均洞密度为13.5个/10hm2,灭鼠后洞密度0.67个/10hm2,灭洞率达95%,达到稳控鼠疫标准(黄鼠密度<2只/10hm2),结论:此方法适合我国国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生,灭效好,可提高灭鼠效益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方法在控制城镇居民区家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继天门城镇居民区采用生态学方法防制家鼠试验后,又在潜江按同一方法进行试验,探讨该方法在家鼠防制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比较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从1997年6月起一直维持在国家标准3%以下,两年间鼠密度在1%以下的有14个月;药物区每年组织两次灭鼠,鼠密度呈高低波动,两年中仅有8个月在3%以下;空白区两年间有2个月高出试验前鼠密度(7.25%)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综合方法控制营区鼠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从根本上控制营区鼠害的方法.方法采用以整治环境、修建并完善防鼠设施为主的生态防治和药物毒杀为辅的综合方法控制鼠害.结果在2000年8月~2003年11月试验的3年里,鼠密度由试前的20.6%持续控制在3%以下,而以前该营区采用药物灭鼠,1997~1999年3年监测,鼠密度存在灭前高、灭后低的迹象,不能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以生态防治为主的方法控制鼠害比单纯药物灭鼠更持久、经济、省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受特大洪水围困的庄台室内外鼠密度都远高于非水灾地区,受灾地区室内鼠类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褐家鼠的迁入,室外黑线姬鼠种群组成主要是亚成体和成体1组:7~8月曹集区流行性出血热出现流行高峰,主要是洪水酿成鼠类迁移所致,开展有效灭鼠,可控制本病流行。灾区灭鼠应选用抗凝血灭鼠剂,急性灭鼠剂不宜采用;在高密度情况下采用饱和投饵法灭鼠效果较好:在洪水消退前开展灭鼠工作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在实行鼠类控制的条件下,村庄拆迁和小区建设过程中鼠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小区拆建鼠类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评价拆迁前后鼠种组成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小区拆迁前以小家鼠为主,占83.9%(26/31),黑线姬鼠占9.7%(3/31),褐家鼠和臭鼩鼱各占3.2%(1/31)。在新建小区的原址(村庄),灭鼠前的鼠密度为12.2%,灭后密度降为1.9%,其灭鼠效果为84.4%;搬迁后拆前的鼠密度降为1.5%,而拆后鼠密度降为0;经过对工地实施综合治理,尤其是将建筑工人和工地分离约1.5km和对建筑工人实行健康教育,1年后工地的鼠密度仍为0;而对周围的施工工人住所调查捕获鼠均为小家鼠,密度为3.1%。结论 拆迁前灭鼠,拆迁过程中实施鼠类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新建小区的鼠密度,鼠的种群结构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老鼠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在调查鼠种构成、分布、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鼠害,观察其效果。结果灭鼠4周后,收费站的平均鼠密度由8.4%下降至0.6%,下降率达92.9%,鼠密度远低于全国爱卫会的标准。结论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的综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鼠密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鼠害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控制鼠密度,保障首都国际机场口岸的公共卫生安全。方法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9年10月15-17日开展日常鼠密度监测,发现局部区域平均鼠密度达5.17%,超过国际卫生机场要求,立即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处理,包括成立应急处置工作组、确定灭鼠方案、实施投药灭鼠和布放粘鼠板相结合的综合灭鼠措施。结果经过30d的应急处理,鼠密度(夹夜法)下降至0.50%,40d后再次监测,鼠密度(夹夜法)降为0。结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对妥善处理鼠密度增高事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