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桦木酸对U14宫颈癌小鼠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以U14宫颈癌小鼠为对象,观察不同剂量的桦木酸作用U14宫颈癌小鼠后肿瘤变化和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U14宫颈癌小鼠对桦木酸较敏感,不仅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P<0.05),延长小鼠生存期,与环磷酰胺结果相近(P>0.05);而且实验后小鼠体重没有明显下降,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变化明显。结论桦木酸能够明显抑制U14宫颈癌小鼠肿瘤生长,并能够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DNA(S.epidermidis DNA)体内抗宫颈癌U14的作用.方法提取S.epidermidis DNA.于昆明小鼠前臂皮下注射宫颈癌U14细胞(1×107 mL-1)0.1 mL·只-1,共24只.造模7 d后,将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pidermidis DNA治疗组(DNA组,n=8)、溶剂对照组(LES组,n=8)、模型对照组(NS组,n=8),并于荷瘤小鼠前臂分别肌内注射S.epidermidis DNA(质量浓度100 μg·mL-1)、DNA溶解液、生理盐水,0.3 mL·次-1,每2天1次,共注射8次.采用MTT法测OD值计算刺激指数,记录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测量肿瘤体积,计算S.epidermidis DNA平均抑瘤率.结果 荷瘤小鼠造模成功率为100%.DNA组的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0.603±0.086)较LES组(0.433±0.062)、NS组(0.428±0.056)明显增高(P<0.05);肿瘤大小DNA组[(3.240±0.053)cm2]较LES组[(5.460±0.045)cm2]、NS组[(5.620±0.064)cm2]明显缩小(P<0.05);DNA组的生存时间[(38.250±5.245)d]较LES组[(17.150±3.563)d]、NS组[(16.650±2.187)d]延长(P<0.05);S.epidermidis DNA平均抑瘤率为62.9%.结论 S.epidermidis DNA体内治疗后,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增强,肿瘤大小明显缩小,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抑瘤率较高.S.epidermidis DNA具有一定的抗小鼠宫颈癌U14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能量可控陡脉冲对小鼠U14宫颈癌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能量可控陡脉冲对小鼠U14宫颈癌的杀伤作用.方法取雌性BALB/C小鼠48只,建立Ui4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相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抑瘤曲线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组织学和抑瘤曲线检测证实:陡脉冲电场能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组织形态学改变在治疗后即刻光、电镜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变性,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坏死等征象,并随时间推移坏死更加明显.结论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I)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宫颈癌、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DNMT1 mRNA的表达;分析DNMT1 mRNA的表达和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DNMT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2/20)、63.3%(38/60)和78.8%(41/52),呈升高趋势(χ2=29.057,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DNMT1 mRNA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不同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DNMT1 mR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NMT1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时就已经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3-甲基肉豆蔻酸(13-MTD)对大鼠有无长期毒性作用,以评价13-MTD的安全性.方法:取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0.75、1.50、3.00g/kg3个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后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恢复性观察.结果:除高剂量组大鼠给药期间平均进食量较少、体重增长较慢外,各剂量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主要脏器指数及病理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停药2周后观察未见13-MTD延迟性不良反应.结论:13-MTD以3.00 g/kg相当于临床拟用量150倍给予大鼠连续口服12周,无明显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墓头回提取液对小鼠宫颈癌U14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PF级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墓头回提取液高、中、低剂量组、顺铂组及模型组,以观察墓头回提取液对U14实体瘤肿瘤抑制作用和腹水瘤小鼠的生命延长时间的影响。结果:以阴性对照组为基础,墓头回提取液高、中剂量组及顺铂阳性对照组对实体瘤的抑瘤作用明显(P〈0.01);墓头回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顺铂组抑瘤率分别为8.2%、35.9%、56.9%和68.7%;墓头回提取液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腹水瘤小鼠生命(P〈0.01)。结论:墓头回提取液对小鼠宫颈癌U14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3A和3B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10例宫颈癌、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DNMT1、3A和3BmRNA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 1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30±0.1、0.26±0.12和0.10±0.04,宫颈癌组织组织中与正常宫颈中DNMT 1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3A 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94±0.27、0.51±0.24和0.13±0.04,三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 3B 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30±0.09、0.28±0.11和0.11±0.04,宫颈癌组织组织中与正常宫颈中DNMT 3B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DNMT1、3A和3B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时就已经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墓头回提取液对荷U14宫颈癌小鼠实体瘤生长的作用和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U14移植性小鼠宫颈癌模型,墓头回提取液按所含浸膏量分别为1500、750和375mg/(kg·d)3个剂量组用于U14荷瘤小鼠模型试验;用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VEGF含量变化。结果:墓头回提取液高、中剂量组及顺铂阳性对照组能降低宫颈癌荷瘤小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论:墓头回提取液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红景天苷对小鼠宫颈癌移植瘤中Eag1表达情况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小鼠宫颈癌U14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40只雌性昆明小鼠分为移植瘤组、顺铂组、红景天苷组和顺铂、红景天苷联合组,每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块大小,采用电子天平称量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移植瘤为未分化鳞癌,取移植瘤组的瘤旁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宫颈癌移植瘤中Ea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皮下注射宫颈癌U14细胞建立昆明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100%.顺铂组、红景天苷组及联合组移植瘤的体积及瘤质量均低于移植瘤组,联合组移植瘤的体积及瘤质量明显低于顺铂组和红景天苷组(P<0.05);移植瘤组、顺铂组、联合组Eag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顺铂组、红景天苷组、联合组Eag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移植瘤组,联合组Eag1表达水平低于顺铂组和红景天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景天苷能抑制小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及Eag1表达,与顺铂联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培养肝HepG2细胞三酰甘油(TG)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HepG2细胞为模型细胞,加入GPs进行孵育,观察其对细胞内TG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包括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ACACB、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ACAT1)、棕榈酰辅酶A氧化酶(ACOX1)及肉碱脂酰转移酶(CPT)1、2.并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干扰关键酶基因,验证其对TG代谢的影响.结果 GPs可显著降低HepG2细胞的TG水平,发现GPs可显著抑制FASN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较高水平下促进CPT1基因的表达,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改变与基因表达一致.在细胞水平瞬时干扰FASN的表达,在干扰FASN后,GPs降低TG的幅度显著减少,提示GPs主要通过抑制FASN起作用.结论 GPs可减少肝HepG2细胞内TG水平,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FASN的表达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6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顺铂放射增敏的临床随机研究。增敏组用常规根治性放疗加顺铂治疗,对照组单行根治性放疗。结果表明:顺铂增敏组患者的宫颈局部肿瘤缩小和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放射增敏比为1.846。增敏组用顺铂未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治疗结核病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将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成BCG—PSN免疫治疗组和结核菌感染对照组,每组24只。两组小鼠制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模型。感染后1周,每天分别腹腔内注射BCG—PSN(10mg/kg)或生理盐水(10mL/kg),连续7d。感染后3周和4周每组处死12只小鼠,检测小鼠体重以及肺、脾脏湿重,观察肺脏病理改变,取肺、脾组织进行结核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real—time PCR法测定肺、脾组织IFN-γmRNA、IL-10mRNA和IL-4mRNA的表达。结果 感染后4周,治疗组小鼠体重和脾脏重量高于对照组,肺脏重量低于对照组,且肺部病变较轻。感染后3周和4周,治疗组小鼠肺、脾组织结核菌落均低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IFN-γ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IL-10mRNA和IL-4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感染后3周,治疗组小鼠脾组织IFN-γ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似;感染后4周,脾组织治疗组脾组织IFN-γ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3周和4周,IL-10mRNA和IL-4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BCG—PSN可减轻结核病小鼠体重下降,减少结核病小鼠肺和脾脏结核菌数量,并增强Th1型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应用DNA-DNA斑点杂交技术,对64例宫颈标本(包括正常宫颈26例,重度宫颈糜烂17例,宫颈癌21例)分别检测HPV-16DNA及HCMVDNA。结果发现正常宫颈、宫颈糜烂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3.08%、64.71%、71.43%。而HCMVDNA的检出率则依次为3.85%、23.54%、及42.86%,两者检出率呈直线相关(r=0.923)。因此,推测HCMV很可能与HPV16协同作用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 APPLE Ⅱ型计算机上对湖北省五峰县宫颈癌高发区164对配对病例对照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选定的八个流行因素中筛选出宫颈糜烂、家欣宫颈癌肿瘤史、经济收入低和丈夫包皮过长等四个对回归方程有显著性贡献的相对危险因素,并分别得到它们的相对危险性(RR)为4.2691,2.4386,2.9227和12.24.03。结果提出: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是在家族遗传易感因素的基础上,由于宫颈糜烂等局部疾患的存在,加之性途径感染致促因子和较长时间时恶劣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潜在影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观点。同时指出,对于宫颈癌,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出发点,采取全方法整体防治的方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后、放疗后补充化疗在宫颈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妇科肿瘤专业组数据库,筛选2002—2006年符合纳入标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6篇,通过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合并效应量,采用RevMan 4.2.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合并后的生存结果显示,术后、放疗后补充化疗组与未行补充化疗组之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87〉0,95%可信区间0.58~1.32,P〉0.05。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补充化疗并不能改善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补充化疗对宫颈癌预后生存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1987年1月~1991年12月应用西德Buchler后装机配合60CO体外放射治疗宫颈癌172例,近期有效率为96.5%,后装治疗组与常规镭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0%与70.5%,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放疗后遗症后装组少于镭疗组,显示高剂量率137Cs后装治疗是一种能取代镭疗的先进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IL-1B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17名健康志愿者IL-IB-511基因多态性。(2)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3)胃液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上述人群不同基因型个体胃酸分泌的差异。结果基础酸排量(basal acid output,BAO)和最大酸排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在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无明显差异;在IL-1B-511T/T和C/C和C/T各基因之间,MAO、BAO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未发现IL-1B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与胃酸的关系,提示IL-1B基因多态性途径可能不是通过影响胃黏膜IL-1β的产生量进而影响胃内酸分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醋酸棉酚(gossypol acetic acid,GAA)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hMLH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GAA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Tca8113细胞在GAA作用48 h后hMLH1基因的蛋白表达变化;(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法检测Tca8113细胞在GAA作用48 h后hMLH1基因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1) Western-blot检测显示:分别用终浓度5μmol/L、10μmol/L、15μmol/L的GAA作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48 h后,hMLH1基因的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高(<0.05);(2) RFQ-PCR检测显示:以终浓度5μmol/L、10μmol/L、15μmol/L的GAA作用于Tca8113细胞48 h后hMLH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05).结论一定浓度的GAA能够使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系hMLH1基因的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这可能是GAA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