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脉硬化与自由基野田范子一、动脉硬化的定义动脉硬化是动脉壁发生局限性肥厚、硬化和结构改变,导致动脉功能低下的疾病。在病理学上可分为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膜钙化和粥样动脉硬化三大类。临床上最重要的是粥样动脉硬化;对其病因与自由基的关系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研...  相似文献   

2.
性激素与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进展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最近发表的美国胆固醇教育方案第2报(NCEP-ATP-Ⅱ)提出,45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子,男女性别之差为10年。关于治疗时间如果35岁以下男性和闭经前女性无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 ,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过程密切相关。由此 ,就抗氧化物质的作用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进行了研究。部分大规模试验就抗氧化剂对动脉硬化早期病变抑制作用的研究表明 ,未见其有效性。特别是 2 0 0 2年发表的HeartProtec tionStudy ,研究以 1 5 4 5 2例男性 ,5 0 82例女性为研究对象 ,追踪调查了投予维生素C、E和 β胡萝卜素对心血管意外的影响 ,但未见维生素C的补充有令人满意的有效性。但最近的ASAP(AntioxidantSupplementationinAtherosclerosisPrevention)试验 ,以芬兰的 5 2 0名男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  相似文献   

4.
趋化因子与动脉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趋化因子是 8~ 1 0 k Da的蛋白肽 ,作为引起白细胞游走和活化的细胞因子而倍受注目。趋化因子在位于 N末端的 4个半胱氨酸中 ,以最初两个半胱氨酸的排列方式分成两个亚群。α-或 C-X-C趋化因子是在最初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有一个氨基酸 ,白细胞介素 8是其中的代表性成员。β或 C-C趋化因子在最初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不存在氨基酸 ,MCP(单核细胞化学趋化性蛋白 ) -1、2、3、MIP(巨噬细胞炎症性蛋白 ) 1 -α和 1 -β、RANTES(调节活化 ,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 )等是其代表性成员。一般来说 ,C-X-C趋化因子是使中性粒细胞游走 ,而C-C趋…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人报道钙拮抗药有抗动脉硬化作用。Rosenblum等报告羟基二磷酸钠乙烷(sodium ethanehydroxydiphosphonate,EHDP)能防止高胆固醇食饲养兔发生实验性动脉硬化。Kramsch等应用具有Ca~( )拮抗作用的镧,于兔的实验性动脉硬化症确认其预防作用。即把镧投予高胆固醇食饲养兔,结果发现其动脉内膜和中膜的胶原、弹性蛋白、胆固醇以及Ca~( )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下降。作者进一步对高胆固醇食饲养猴投以镧、二磷酸氮杂环庚烷(az-acycloheptone diphosphonate,AHDP)、二磷酸氨羟基丙烷(aminohydroxypropane diphosphonate,APDP)等,就这些药物对主动脉硬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投药24个月后,通过解剖观察动脉硬化的程度发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与血栓均是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基础上发生的,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着、凝集,在血栓形成初期具有重要作用。对动脉硬化形成,血小板也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硬化处内皮易脱落,在脱落处血小板粘着、凝集而成血栓,血栓形成进而使动脉硬化发展,成为心肌梗塞及脑栓塞等合并症的原因。以下试述血小板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以及冠心病抗血小板疗法概况。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血管内皮对血栓形成有种种防护机能血小板不粘连在正常内皮细胞上。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直接暴露于血流中,血小板粘着于该处,进而发生图1所示的一连串反应。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桢  姚月歌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11):524-527
流行病学研究据日本近年就1万例的调研(垂 1987),明确证实了血清胆固醇值与缺血性心脏病并发率的相关性;同正常值(<200mg/dl)人群相比,280~320mg/dl 组升高2.6倍;320~360mg/dl 组升高3.3倍;>360mg/dl 组升高约5倍。分析 LDL 胆固醇与缺血性心脏病并发率的相关性,则更为明显,呈现为逆相关:<35mg/dl 组为>60mg/dl 组并发率之约2倍。山下(1987)应用冠动脉造影术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度,分析其与各类高脂血症的关系表明,单纯中性脂肪值增高的Ⅳ型与脂质正常组无差异,但胆固醇值独高的Ⅱa型却狭窄度高,而高胆固醇血症并高中性脂肪血症的Ⅱb 型,其狭窄度尤高。山崎(1990)报道,Lp(a)与LDL 胆固醇、HDL 胆固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1998年3月日本厚生省发表了糖尿病调查报告,高度可疑的糖尿病已达690万,如包括不能否定糖尿病的人数在内可达1370万人。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心肌梗塞、脑卒中、下肢截肢等糖尿病性大血管病的患者出现了预后与生活质量(QOL)的问题。如何预防糖尿病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年前本刊曾在 2 0 0 0年第 4、5期日本来稿栏目中连载了日本千叶旭中央病院院长村上信乃的撰文———日本国感染病预防、医疗新法介绍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医学のあゆみ 2 0 0 0年第 1 95卷第 5期 ( 1 1月 4日 ) ,推出特集 :感染症———最近の题 ,就感染病新法的理念、一年来实施的状况以及今后的研讨课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全集共载文 2 2篇 ,限于版面 ,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姚桢教授对全集作了精细整理 ,浓缩成本专辑 ,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关感染性疾病与动脉硬化相关联的研究由来已久,1908年由Osier首先提倡,1930年代就已指出衣原体同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1970年代,有报告感染禽疱疹病毒马立克(Marek)病病毒的鸡可发生典型粥样斑块性动脉硬化。随后相继出现报告称,HSV、CMV、柯萨奇病毒以及幽门螺杆菌(Hp)、肺炎衣原体(Cp)与牙周病病原菌等均有可能同动脉硬化相关,其中特别是主张动脉硬化发生机制为损害反应学说的Ross认为粥样斑块性动脉硬化是炎症性疾病,指出感染因子作为其危险因子。近年来,感染性微生物作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特别是具血管高特异性的肺炎衣原体(Chlamydophila pneumoniae,Cp)已经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1.
动脉硬化与维生素E一、作为动脉硬化成因的自由基反应变性作为动脉硬化的成因,有学者提倡氧化变性低分子脂蛋白(LDL)在体内生成的可能性及血管壁巨噬细胞对该类脂蛋白的摄取反应,故抗氧化剂作为预防和治疗药物很引人注目。氧化变性LDL生成后,不能被动脉内皮细...  相似文献   

12.
某种体征出现于距离罹患脏器很远的部位,尽管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在临床上却受到了重视。如肺疾患与杵状指,肝疾患与蜘蛛痣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就冠状动脉疾患而言也有报告此类体征的。即1973年Frank指出于耳垂上可见到皱褶,第二年Lichstein等查明耳垂皱褶出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很多。认为此体征可提示冠状动脉疾患的存在。此后,对于临床上诊断冠状动脉疾患的患者、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经剖检,查明了此体征与冠状动脉疾患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3.
向鸿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4):180-180
动脉硬化的预防与红葡萄酒1.预防动脉硬化的新动向动脉硬化是胆固醇酯沉积于动脉内膜,泡沫细胞集聚其间形成脂质斑块,同时,平滑肌细胞、细胞间基质增生,血小板凝集加之钙化等因子,使血管内膜肥厚发展而成。胆固醇酯沉积的原因是血中LDL增加,所以现今预防动脉硬...  相似文献   

14.
Anitshkow首先提出脂质特别是脂固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逐渐形成今天的动脉硬化的脂质沉积学说。其根据则有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以及生理、生化或病理学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大多数学者所相信。另方面,也有血液中的脂质(脂蛋白)虽然很高也不引起动脉硬化的情况。例如,静脉注射表面活性剂Triton WR1,339时,尽管血中脂质水平升高但与具有同样血清脂质水平的家兔相比,却可看到动脉硬化受到控制的现象。最近Kramsch等报告给猴各种钙拮抗剂如镧、EHDP、AHDP、APDP等,尽管引起持续性高脂血症却几乎不出现动脉硬化的病变。这些实验显示出血液中存在的脂质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即使浓度很高,只要对于它与血管壁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和动脉硬化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放出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血管平滑肌细胞游走并开始增殖,过剩的胆固醇参与构成血管壁的细胞特别是被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沉着于血管壁,这一系列过程便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白细胞向血管内...  相似文献   

16.
一、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性别差异一般情况下 ,男性 5 0岁左右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开始增加 ,其后明显加速 ;而女性约比男性晚 1 0岁左右 ,从 60岁左右其发病率开始增加 ,其后的发病速度比男性要快。随着增龄男女发病率的差别逐渐缩小。流行病学家也认为 5 0岁以下的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不足男性的一半 ,5 0岁以后开始增加 ,70岁以上时男女差别已非常小。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率的差别差异是由内分泌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其最大的原因为雌激素。即在闭经前雌激素在于抑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而闭经以后其效果消失 ,数年以后动脉硬…  相似文献   

17.
袁承雄 《日本医学介绍》1996,17(12):558-558
超声波诊断动脉硬化一、通过超声波诊所动脉硬化形态一般是通过回声图法进行诊断.通过超声波断层法评价伴随动脉硬化的血管内形态学改变,从而按动脉硬化程度可获得内膜一中膜复合体肥厚、斑块形成及其后方声影等所见.动脉硬化程度越高,伴有内膜一中膜复合体肥厚越增强...  相似文献   

18.
自1974年Russell Ross指出平滑肌生长因子对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性以来,以血小板生长因子(pl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为主的各种生长因子和动脉硬化的关系一直在进行着研究。至今已弄清血管内皮、巨噬细胞、平滑肌等血管壁细胞是与血小板不相上下的重要PDGF的来源,除PDGF以外,上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纤维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多种生长因子也与动脉硬化有关。最近,存在于动脉硬化灶中的活化T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也正被人们重视。通过近十多年的研究,现已弄清了生长因子对动脉硬化发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在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血管老化来看,即使年龄相同,但血管的状态却因饮食、运动、吸烟、饮酒、应激及女性闭经引起雌激素分泌减少等原因,个体差别较大。饮食方面特别是油脂的种类与数量、摄取的方式不同对动脉硬化的进展亦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 (Evidence- basedMedicine)正在受到重视 ,在饮食疗法中也是如此。最近在这一方面的证据也已明确 ,一、危险因子的对应要点最近 ,作为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不断有新的指标加入。除原有的高血压、血清脂质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性格、运动不足以外 ,高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高胰岛素血症、 CRP、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 LDL等就是这些指标。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为间接指标 ,但在临床上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治疗和预防。对于高血压 ,饮食疗法的中心就是减少食盐。特别是夜间血压不见降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