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因素。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8例冠心病行PCI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5d是否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分组,即:氯吡格雷抵抗组(简称观察组)-28例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性正常组(简称对照组)-100例,计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吸烟以及糖尿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25.1±14.6)%,高于对照组(8.1±3.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吸烟史、糖尿病、三酰甘油、cTn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将上述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钟锦荣  张园凤  邓微微 《医学综述》2014,(24):4577-4579
目的研究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为抵抗组和敏感组,均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分析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性别(OR=3.462,95%CI 1.41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7.962),吸烟史(OR=4.941,95%CI 1.245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21.762),糖尿病史(OR=3.253,95%CI 1.374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7.592),空腹血糖(OR=2.176,95%CI 1.073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4.632),糖化血红蛋白(OR=3.715,95%CI 1.826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7.472),肌钙蛋白(OR=5.642,95%CI 2.9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9.758),三酰甘油≥2.26(OR=2.694,95%CI 1.6344.938)。结论性别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生化因素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差异化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测100例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型,分为纯合子野生型、杂合子突变型、纯合子突变型;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于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结果 根据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纯合子野生型组(63例)、杂合子突变型组(32例)和纯合子突变型组(5例).突变型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高于野生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2.541,95%CI:1.052 ~6.137,P=0.038;OR =4.741,95% CI:1.273 ~7.392,P=0.045).结论 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有相关性,CYP2C19*2等位基因是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4月入我院心内科,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1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抑制情况(mTEG中ADP途径的抑制率)将其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NRG)和反应组(RG)。对CR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2例中49例出现CR,发生率为40.2%;单因素分析3个变量影响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是该类患者发生CR的独立危险因素(β=0.193;P=0.033),不排除饮酒对CR的保护作用(β=-1.175;P=0.051)。结论空腹血糖与CR密切相关,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硫酸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PCI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68名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和服药后5天取血,利用电阻法分别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聚集率降低程度判断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采集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资料,对各项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进行相关分析.测定PCI术前和术后的心肌酶(CK-MB、TnI)水平,对比两组患者心肌酶升高比例.结果: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后24小时氯吡格雷抵抗者为9例(13.2%);连续服药(75mg/d)5天后抵抗者为6例(8.8%).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412).研究中观察的临床指标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相关性.CK-MB升高在抵抗组发生率(77.8%)明显高于有效组(27.1%)(P=0.009).TnI升高在抵抗组发生率(66.7%)同样明显高于有效组(20.3%)(P=0.011).结论: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存在部分氯吡格雷抵抗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心肌酶升高比例增加,提示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高于氯吡格雷敏感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对细胞色素P450系统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型的预测作用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科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检测70例患者CYP2C19的基因型;根据不同等位基因功能缺失,分为快代谢基因型(*1/*1)、中间代谢基因型(*1/*2,*1/*3)和慢代谢基因型(*2/*2,*2/*3,*3/*3)。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预测CYP2C19基因型的效力。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31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39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CYP2C19基因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向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预测CYP2C19基因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729~0.965,P=0.003),提示效力较好;当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取最佳临界值(39.45%)时,诊断CYP2C19基因型为慢代谢型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7.8%,阳性预测值为30%,阴性预测值为98%。结论携带CPY2C19慢代谢基因型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小于39.45%时,应对患者做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常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已获益显著,但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仍有发生,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从而增加了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风险。部分冠心病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性低或者无反应,称为氯吡格雷抵抗,多数学者认为氯吡格雷抵抗与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氯吡格雷的代谢、抗血小板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及术后治疗与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210例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抵抗组,计算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结果急诊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6.67%。抵抗组和正常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2.62±9.23)%和(32.71±11.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呈正相关(P=0.037,OR 1.241,95%CI 1.013~1.519)。结论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如不注意血糖控制,将明显增加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代谢危险因素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共232例,所有受试者口服每日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的常规剂量至少1个月或PCI术前接受300mg阿司匹林或600mg氯吡格雷的负荷量。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MS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肥胖、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MS患者较非M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氯吡格雷抵抗与肥胖、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中,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的血小板活性及介入手术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jury,PMI)的关系.方法 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水平的中位数值(1.32mmol/L,n=82)将患者分为HDL—C高水平组(HDL—C≥1.32mmol/L,n=89)和HDL—C低水平组(HDL—C〈1.32mmol/L),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高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14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低水平HDL—C组患者在随访1年内共发生29例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20);年龄≥50岁(OR=1.619,95%CI1.119~2.342)、吸烟史(OR=1.652,95%CI1.214~2.248)、男性(OR=1.447,95%CI1.023~2.046)、糖尿病(OR=1.536,95%CI1.118~2.110)、BMI≥25kg/m0(OR=1.372,95%CI1.012~1.945)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HDL—C≥1.32mmol/L(OR=0.423,95%C10.227~0.788)是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高水平HDL—C可以降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二科实施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观察,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非出血组177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OR值分别为1.527、1.908、2.246、1.803,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实施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探讨分析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进行分组,其中血小板抑制率〉50%共40例(对照组),〈50%共36例(观察组),对比2组流行病学、脂代谢、糖代谢与超敏C反应蛋白等水平值。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高脂血症与高血压发病史以及吸烟史等流行病学指标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均是影响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大,且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有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46-4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和入院人群类别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ApoE、Hcy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ApoE、Hcy及LDL水平,以及对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实验组ApoE、Hcy及LD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患者中ApoE及LDL水平为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无冠脉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单因素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OR=1.021,95%CI:1.041~1.156)、糖尿病(OR=3.206,95%CI:1.465~7.526)、吸烟(OR=3.625,95%CI:1.563~8.023)、LDL(OR=6.384,95%CI:6.877~21.470)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P0.05)。结论ApoE、Hcy、LDL、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均为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明确应对策略,旨在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方法 经Pubmed、Embase等十大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19篇,均为流行病调查研究,以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Meta分析将影响因素归纳为3大类。①社会因素:年龄[OR=1.090,95%CI(1.060~1.130),P<0.001]、性别[OR=1.180,95%CI(1.050~1.330),P=0.006]、文化水平[OR=1.410,95%CI(1.190~1.670),P<0.001]、居住地区[OR=1.350,95%CI(0.990~1.840),P=0.060];②临床因素:糖尿病史[OR=1.380,95%CI(1.220~1.560),P<0.001]、心绞痛史[OR=1.370,95%CI=1.050~1.770,P=0.020]、心肌梗死史[OR=1.080,95%CI(0.640~1.830),P=0.760]、PCI史[OR=0.760,95%CI(0.670~0.860),P<0.001];③其他因素: 夜间发病[OR=1.630,95%CI(1.340~1.970),P<0.001]、就诊方式[OR=0.640,95%CI(0.570~0.710),P<0.001]、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OR=3.100,95%CI(1.620~5.940),P<0.001]。 结论 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绞痛史、夜间发病、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是其危险因素,高学历、PCI史、EMS就诊是其保护因素,居住地区、心肌梗死史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无关。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能够缩短院前延迟时间,降低患者院外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后,观察两种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程度和产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来分析替格瑞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的拟诊“冠心病”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冠脉造影及生化检查,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PCI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试验组48例,两组均与阿司匹林联合,前者接受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1次/d)治疗,后者接受替格瑞洛(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2次/d)。以5μmol/L的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通过光学比浊法测定用药前和用药1周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在一般资料无差异的情况下,前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后者[9(16.98%) vs 2(4.17%),P=0.039,OR=4.705,95%CI(0.962-23)];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4.53%) vs 14(29.17%),P=0.599,OR=0.789,95%CI(0.327-1.908)],但出血比例对照组低于试验组[1(1.89%) vs 7(14.58%),P=0.047,OR=0.113,95%CI(0.013-0.952)];抗血小板聚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2.45±9.05) vs (36.504±10.59),P=0.02,95%CI(0.17-7.93)]。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张雷  浦奎  张素炎  任文琦 《医学争鸣》2006,27(7):648-650
目的: 研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与非乙醇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联系. 方法: 健康职员202例均无过量饮酒史,无HBV及HCV病毒感染的证据. 脂肪肝的诊断根据肝脏超声结果判定. 结果:在202例受试者中发现NAFLD 68例(34%).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家族史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OR=2.25,P=0.014),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对NAFLD的发病无影响. 冠心病家族史增加多项代谢异常(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而导致NAFLD的发生. 结论:冠心病家族史是NAFLD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