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线资料调查,并评估患者当前危险度分级,根据患者是否符合暴力行为标准分为两组,即无暴力行为组(n=386),存在暴力行为组(n=115),同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112.565)、情绪易激动(OR=195.227)、存在攻击行为史(OR=1784.830)、首次发病年龄≤30岁(OR=148.232)、间断服药或不服药(OR=27.665)、家庭月收入<5000元/月(OR=180.202)是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独立因素。监护人属于可疑因素。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服药情况、年龄、家庭月收入、攻击行为史、情绪是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独立因素,应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其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组94例和SCI组202例,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发病的24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CI与SCI组间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房颤史、吸烟史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2~1.066)]、高血压史[OR=2.196,95%CI(1.291~3.736)]、脑梗死史[OR=2.846,95%CI(1.144~7.079)]、房颤史[OR=2.818,95%CI(1.012~7.842)]、吸烟史[OR=1.875,95%CI(1.027~3.421)]均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组相比,年龄、高血压史、脑梗死、房颤史、吸烟史均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未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血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m,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 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 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 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AMI患者,其中19例发生早期死亡。比较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浆CPK、CRP和BNP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参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CRP、CPK和BNP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2,P=0.011)、既往心衰史(OR 0.003,P=0.031)、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OR 1.626,P=0.046)及血浆BNP浓度(OR 1.009,P=0.042)、CPK浓度(OR 1.011,P=0.009)为AMI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既往有心衰史、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血浆BNP、CPK浓度为AMI后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晁漪澜  吴丹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1):1479-1483
目的:探究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危险因素,为穿孔的早期诊断提供辅助检查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孔发生与否分为穿孔组(n=41)和未穿孔组(n=24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检测对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诊断效能.结果: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发生41例(14.1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OR=6.961)、溃疡直径较大(OR=5.950)、溃疡位于十二指肠前壁(OR=5.202)、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OR=5.019)、血清降钙素原(PCT)(OR=1.331)及血清胃泌素(Gas)水平(OR=1.030)升高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回归方程式为Logistic(P)=-16.752+1.940 Hp感染+1.783溃疡直径+1.649溃疡位置+1.613服用NSAIDs+0.286 PCT+0.029 Gas,联合检查(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0.808)、灵敏度(0.829)、特异度(0.807)、约登指数(0.636)均高于各因素单独诊断(P<0.001).结论:Hp感染、溃疡直径较大、溃疡位于十二指肠前壁、服用NSAIDS、血清PCT及Gas升高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的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54-56+60
目的 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PPP产妇121例为研究对象,另根据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非前置胎盘正常产妇121例作为参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孕期情况(系统产检、孕早期是否工作)、孕产史(孕次、既往流产次数、既往剖宫产次数、早产史、胎盘前置史)、妊娠方式(剖宫产、阴道分娩),分析PPP发病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35岁、居住地农村、孕早期参加工作、孕次2次、既往流产次数1次、既往剖宫产次数1次产妇PPP所占比例高于正常产妇(P0.05);既往流产次数1次(OR=3.654,95%CI:1.954~6.932,P0.05)、既往剖宫产次数1次(OR=3.709,95%CI:1.593~8.634,P0.05)、年龄≥35岁(OR=3.753,95%CI:1.386~10.164,P0.001)是P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既往流产次数多、既往剖宫产次数多、年龄高是P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健康宣教,避免流产次增加而损伤子宫内膜,对流产次、剖宫产次较多,年龄较大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加强诊断与预防工作,降低PPP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 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0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210例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胰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吸烟是胰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781,P<0.05)、吸烟(OR=2.356,P<0.05)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患者1年内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龄、吸烟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胰腺部位的定期体检,有效控制吸烟将有助于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根据是否出现糖尿病足分为糖尿病足组(41例)和非糖尿病足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情况以及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足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糖尿病肾病发生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足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OR=1.124,P=0.003)、糖尿病肾病(OR=9.352,P=0.000)、hs-CRP(OR=1.879,P=0.000)以及HbA1c(OR=1.378,P=0.000).结论 年龄、糖尿病肾病、hs-CRP以及HbA1c均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1.
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从军  刘贞富 《医学综述》2007,13(6):446-448
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脑血管病、认知障碍、抑郁、焦虑。NPSLE可发生于SLE病程的任何阶段,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抗体的产生、微血管病变以及炎性介质的参与。对于NPSLE诊断,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必须综合运用免疫血清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精神的评估。其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对症治疗以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Yang XY  Zhu X  Liang LQ  Zhan ZP  Ye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60-962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病人在应用环磷酰眩治疗中出现卵巢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使用环磷酰胺治疗的红斑狼疮病人138例,将其中出现卵巢功能衰竭者46例确定为卵巢衰竭组;按1:2比例选择92例完成环磷酰胺治疗,而未出现卵巢功能损害的病人为对照组。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各个研究因素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卵巢衰竭的相关因素包括:开始用环磷酰胺的年龄、红斑狼疮活动指数、雷公藤制剂使用的时间、甲氨蝶呤和婚姻状况。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导致卵巢衰竭的危险因素为:开始用环磷酰胺的年龄、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和雷公藤制剂的疗程。不同年龄组病人的卵巢功能对环磷酰胺累积剂量的耐受性有区别,卵巢衰竭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卵巢衰竭组,仅4例在20岁以前开始使用环磷酰胺,其累积剂量高达28.8—32.4g;而40—45岁年龄段的11例中,环磷酰胺累积剂量的中位数仅4.8g。结论使用环磷酰胺年龄、环磷酰胺累积剂量、雷公藤制剂使用时间.三者是环磷酰胺治疗红斑狼疮过程中出现卵巢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而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严重并发症。目前NP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免疫反应相关。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免疫细胞。本文总结了MG参与SLE中枢神经受累的证据,并对MG通过吞噬作用和神经毒性作用参与NPSLE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NPSLE的发病机制,研究NPSLE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狼疮(NP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包括12例NPSLE和11例非-NPSLE)和10例正常者的血清和脑脊液。结果血清抗GM1IgG、IgM水平在SLE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抗GM1IgG、IgM阳性率,NPSLE为25.0%,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和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SLE血清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血清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G、IgM阳性率,SLE患者为52.2%,正常人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NPSLE为75.0%,非-NPSLE为27.3%,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NPSLE为83.3%,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SLE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抗GM1抗体检测可能有助于NPSLE的诊断;脑脊液局部产生的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的损害,尤其在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脑脊液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患者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15.
神经精神性狼疮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特征与疗效。方法对60例伴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表现,多项免疫学指标,并发症和伴发症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表现中以癫痫发作出现几率最高(28.3%),其次为狼疮头痛(23.3%)、意识障碍(18.3%)。并发症和伴发症阻性率在神经精神性狼疮组(85%)分布明显高于非神经精神性狼疮组(32%),且以狼疮肾炎最高(58%)。其余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强龙加环磷酰胺冲击疗法病情缓解率(80%)明显高于单用甲强龙冲击疗法(51%)。结论神经精神性狼疮临床表现多样,以癫痫发作、狼疮头痛及意识障碍最多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并发症和伴发症可提示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几率增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罗国栋 《医学综述》2014,20(20):3721-3723
25%7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尤其是脑,可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称之为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种功能性MRI技术的发展,MRI对NPSLE的诊断、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MRI对NPSLE的诊断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Lin H  Wu LW  Chen Y  Lu Q  Peng BW  Jin L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7):3328-3330
目的分析影响额叶癫痫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测难治性额叶癫痫,为临床早期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药物难治组47例和药物控制良好组9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前向逐步法。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发病年龄早、合理药物治疗前病程长、发作频繁(〉1次/d)、姿势性发作、过度运动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既往有服药史7个因素对额叶癫痫的预后有不利影响(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合理治疗前病程(OR=1.384,95%CI:1.133~1.689)和发作频率(OR=6.512,95%CI:1.637—25.911)是影响额叶癫痫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理药物治疗前病程长和发作频繁(〉1次/d)是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痫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可能改善额叶癫痫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Chloroquine and its derivative, 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 have been used in treating malaria, dermatitid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opathy is uncommon in Taiwan. Her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opathy which progressed even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hydroxychloroquine. A 42-year-old woman ha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or twenty years. She had been treated with 200 to 400 mg of hydroxychloroquine per day (4 to 8 mg/kg of body weight/day) with a cumulative dose of 657 g. After bull's-eye maculopathy was found, hydroxychloroquine was discontinued. Her medical history revealed no chloroquine administration and no other systemic disease. Five years after cessation of the therapy, her visual acuity and visual fields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Ophthalm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opathy had advance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progression of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opathy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medications is a rare phenomenon. Regular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patients on hydroxychloroquine regimens because there is no satisfactory treatment for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al toxicity. Ophthalmologists, dermatologists and rheumatologists should monitor for ocular toxicity of hydroxychloroquine carefully.  相似文献   

19.
神经精神狼疮患者240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对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对240例NP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神经精神狼疮命名和定义的分类标准对NPSLE患者分型,并分析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及地塞米松(DXM)治疗NPSLE的疗效。结果240例患者共表现15种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为狼疮性头痛及癫样发作,64·2%(154/240)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神经精神症状。109例患者接受鞘内注射治疗,接受鞘内注射患者组的治疗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6±5)、平均住院日(39d±22d)及住院病死率(6·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6,46d±26d,14·8%)(P<0·05~0·01),鞘内注射治疗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1·0%(12/109)。130例随诊患者有23例复发,其中7例给予鞘内注射治疗均获得再次缓解。结论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为狼疮性头痛及癫样发作。鞘内注射MTX及DXM治疗能明显改善NPSLE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水平,探讨C5a与SLE及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23例,收集其外周血及脑脊液,根据有无神经精神受累分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组和非NPSLE组,16例NPSLE患者中8例进行了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同时收集1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C5a水平,比较上述各组间血清及脑脊液中C5a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PSLE组血清C5a与脑脊液C5a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清C5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NPSLE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高于非NPSLE患者,且NPSLE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SLE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的C5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02)。结论: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的水平有助于NPSLE的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