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成功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713-1714
目的 了解海口市中学生吸烟状况,分析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对663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6085份,吸烟者279人,总吸烟率4.49%,男生比女生吸烟率高,普通中学比重点中学学生吸烟率高。结论 加大“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以及加强家庭管教,行政干预,促进伙伴间良好影响的形成,是促使学生不吸烟的主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导致中学生吸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市四类不同性质的中学,抽取869名中学生,采用定式问卷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层次分析。结果中学生吸烟率为25.09%,男37.48%,女7.73%(P<0.0001)。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吸烟率有明显差异。中学生吸烟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伴有品行障碍、学习成绩差,有不良的伙伴关系,家庭成员中有吸烟史,父母亲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及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从事体力劳动。结论干预和预防中学生吸烟行为必须从上述因素着手,制订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学生吸烟现状,评价控烟工作的效果,降低中学生吸烟率.方法 整群抽取长沙市两所非重点中学,其中一所学校实施一系列以学科渗透、宣教、组织培训为主的控烟干预,另一所作为对照,干预前后分别获取两所学校的基线和终期资料.调查统一采用国家控烟办公室设计制作的《中学生有关吸烟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1.6%,首次吸烟主要发生在12岁及以上,原因主要为聚会时和伙伴在一起吸,家里拿的、自己买的和同学朋友给的,中学生首次吸烟的地点主要在学校、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和街上,绝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出首次吸烟后有再吸意向.从控烟措施实施前后行为的改变来评价控烟效果.干预学校学生劝说戒烟行为和拒烟行为发生率均达到了90%以上,比干预前有较大提高,而最近1周和3个月吸烟率分别下降到10.0%和2.0%以下.结论 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1.6%,首次吸烟原因主要是“同伴效应”,地点主要在学校、娱乐场所和大街,其第一根烟主要来自家里,多数学生有尝试吸烟后再吸意向.控烟措施实施后,干预学校学生的吸烟行为有明显好转,近期控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何林海  胡娟  陈梅芝 《海南医学》2011,22(15):88-89
目的了解企业社区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方法对1342名中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对其心理障碍者进行早期干预。结果企业社区中学生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的发生率较高,干预有效率为82.43%,以上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及与国内青年常模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企业社区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早期干预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避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中小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中小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探讨适合深圳市中小学生特点的控制吸烟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10所中小学校学生共5000名,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吸烟率比小学生吸烟率高,尝试第1次吸烟以小学阶段占比例最高(50%),尝试吸烟后仍想吸则以中学阶段占比例最高(85.4%)。在中、小学生吸烟者中,尝试戒烟成功的只占34.9%,表示会复吸烟的占25.6%,认为促使自己吸烟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朋友、同学、父亲,大多数在无聊、朋友聚会和心情烦闷时吸烟;没有参加过预防吸烟活动的占78.0%,其中认为学校或班级没有组织过预防吸烟活动的占52.5%。结论学生吸烟行为与心理发育、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他们需要适宜的控烟健康教育,目前学校的控烟健康教育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吸烟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实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了自1991年以来在四川省什邡县所进行的小学生吸烟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根据基线调查资料对对象儿童吸烟行为影响因素所作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干预策略是正确的,干预方法是有效的。从而证明了在一个成人吸烟占主流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健康教育劝阻儿童吸烟尽管是很困难的,但却是完全有成功把握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济宁市初中学生行为发展现状,为促进初中生行为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济宁市186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济宁市初中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3.84%,其中男生14.47%,女生12.78%,无性别差异(P〉0.05);行为问题检出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年龄之间存在差异(P〈0.01);城、乡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6%、8.7%,农村学生高于城市(P〈0.05)。结论应在学生中建立行为检测系统,尤应加强高年龄组、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疏导。  相似文献   

8.
汕头市中学生HIV/AIDS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学生HIV/MDS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获得可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在汕头市随机选取2所城市中学和2所农村中学,每校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形式的HIV/MDS宣传教育,对照组采用由其自然发展,1年后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对照组教育干预前HIV/MDS知识均分分别为13.63分和13.6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3,P〉0.05);教育干预后知识均分分别为18.40分和13.05分,干预组教育后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前后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9.875,P〈0.01)。干预组教育前城乡知识综合平均得分分别为14.29分和12.99分,教育干预后分别为17.98分和19.12分;城区、乡镇学生健教干预后HIV/MDS知识的掌握都有明显提高,两组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别(t=10.543,P〈0,01;t=19.156,P〈0.01);干预组各题答对率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制定长期规划,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持续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AIDS)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患以来,目前,AIDS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据报道,我国AIDS患中15—29岁约占60%,可见青少年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人群。因此,做好青少年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高中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水平、相关态度和行为并为之制订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以便进一步提高在校高中生的卫生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 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性健康的干预效果,探索适合西部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多阶段整群随机抽取四川达州3个农村中学,每个中学抽取6个初二班级,再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分析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检验短期效果(知识),对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干预后6个月再进行随访调查以检验中长期效果(态度和行为)。结果干预后,同伴教育组的性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从49.4%提高到75.3%,知识平均分从(6.77±3.14)分提高到(8.61±2.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统教育组的总知晓率从51.0%提高到67.5%,平均分从(6.89±2.91)分提高到(7.41±3.11)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4)。对照组干预前后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组干预后即时调查的知识平均分为(8.61±2.88)分,显著高于传统教育组的(7.41±3.11)分(P=0.000),平均分差异为1.19分(95%CI为0.58-1.81)。6个月后随访调查显示,与干预前比较,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均正性态度率提高、负面行为率降低(P〈0.05);且同伴教育组效果优于传统教育组(P〈0.05)。结论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开展性健康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同伴教育方法更适合留守农村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健康态度和行为的长期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性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及干预方法。方法选择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初、高中学生8个班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调查男女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并针对问题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均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9.6%(22/230)与16.1%(39/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SCL-90中女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P〈0.05);分组后干预组干预前女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偏高,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敌对、偏执因子分偏高,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女生各因子分均降低,除外女生抑郁因子分偏高,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均无差异。结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早期综合干预,并注重心理活动的性别差异,对改善心理卫生状况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版对韶关市两所中学的3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27.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性、独生子女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邓建平 《广西医学》2001,23(6):1348-1350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环境的关系 ,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百色市 2所中学的 32 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2 7 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 ,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χ2 =6 5 4,P <0 0 1) ,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χ2 =4 86 ,P <0 0 5 ) ;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 ,与家庭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 ,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吸烟状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所中学4123名学生进行吸烟状况调查。结果:中学生总吸烟率为4516%(1862/4123)。其中,高中组吸烟率(5049%)高于初中组(3949%),男生吸烟率(7019%)明显高于女生(315%),且中学生吸烟的严重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父母的文化程度、周围人群的吸烟情况与学生吸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中学生吸烟问题较重,为保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大力开展卫生宣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个性与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与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济宁市1782名11~16岁初中学生进行个性及行为测查。结果倾向内向、情绪倾向不稳定、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的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个性特征的学生(P〈0.01);初中生个性不同产生的行为问题不同。结论初中生个性与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网络暴力游戏成瘾初中生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2008年8月至12月间,随机抽取大连市区8所初中6000名初中生自愿者接受了自制网络游戏调查表和陈氏网络成瘾量表(CLAS)筛查,筛出149名(2.5%)网络成瘾者,其中暴力游戏成瘾者71人,娱乐游戏成瘾者78人,按性别年龄匹配原则分为暴力和娱乐成瘾两组(各组66名,男性55名,女性11名);按性别和年龄匹配原则再抽取66名非游戏组.3组被试均接受了父母教养方式(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统计采用SPSS12.0版本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了方差分析.结果 暴力网络游戏成瘾组母温暖理解分值低于娱乐游戏成瘾和非游戏组[(46.37±13.93)分,(49.80±7.13)分,(53.16±14.89)分,F=4.88,P<0.01],暴力游戏成瘾组显著低于非游戏成瘾组(P=0.002);娱乐游戏成瘾组母拒绝否认明显高于非游戏组(P=0.038);家庭环境调查显示情感表达[(4.74±1.32)分,(6.06±1.97)分,(5.80±1.11)分]、矛盾性[(5.57±1.85)分,(5.28±1.41)分,(3.63±1.50)分]、控制力[(3.96±1.87)分,(4.56±1.84)分,(4.63±1.85)分]分值3组间差异显著(F1-3=13.99,12.24,10.56;P<0.05);暴力网络游戏蝴的情感表达湿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矛盾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1)、控制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1)、家庭内和家庭功能总分值也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P<0.05).结论 暴力游戏成瘾的初中生家庭情感表达困难,家庭矛盾多、母亲关怀少、控制力差.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arent's education pattern of violent online games addictive disorder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at 2008,600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rown from 8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Dalian. All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made internet game survey form and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LAS). 149(2.5% ) internet game addicts were screen out from 6000 students, and then were divided into the violence and entertainment game addicted group (66 students in per group, and the male 55, female 11). No-game group 66 students were matched according tothe sex and the age. All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with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 EMBU) and Moss's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of Chinese version. Results Lower mother's understand and warm were observed in violence internet online game addictive student group than other two groups( (46. 37 ± 13. 93,49. 80 ± 7.13,53. 16 ± 14. 89) , F = 4.88, P<0.01) ,and the mother understand and warm were remarkably lower in the violence online game addictive group than the non-game addicted group(P<0.01) ,and mothers rejection and the denial are obviously higher in entertainment online game addictive group than the non-game group(P = 0. 038). In family environment survey results suggest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during the 3 groups (F1-3 = 13. 99, 12.24,10.56; P<0.05)in emotion expression(4. 74 ± 1. 32,6. 06 ± 1. 97,5. 80 ± 1. 11) ,and conflict (5. 57 ± 1.85,5.28 ± 1.41,3.63 ± 1.50) .independence (3.96 ± 1. 87,4.56 ± 1.84,4.63 ± 1. 85). In the violence online game addictive group, emotion expression was lower than other two groups (P<0. 01) ,the conflict score was higher than other two groups (P<0.01). The controlling was lower than other two groups ( all P<0. 01) ; family function and total score are lower in online game addictive groups than other groups (P<0. 01, P<0. 05). Conclusion -Lower emotion expression,higher conflict,lacks of mother's love and warm,and lower controlling are found in violence online game addictiv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上海市中学教职员工的吸烟现状以及学校的控烟管理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4个区的38所中学(28所初中,7所高中,3所职校)的2696名教职员工作为调研对象,使用问卷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吸烟情况、认知态度、控烟培训和学校控烟环境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中学教职员工的总吸烟率为13.2%,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35.9%和1.6%)(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吸烟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与40岁以下者比较,40岁以上男性的吸烟率明显升高(P<0.001).男性调研对象中,教师的吸烟率(30.2%)明显低于行政管理(45.6%)和其他人员(50.0%)(P<0.001).调研对象对于吸烟会上瘾、会导致肺癌和心脏病的认识正确率仅为64.1%,且吸烟者显著低于不吸烟者(43.1%和67.3%)(P <0.001).认为学校严格执行禁止教职员工吸烟相关规定的调研对象仅占54.5%;严格执行规定学校的吸烟率显著低于未严格执行规定学校(9.8%和14.0%)(P<0.05).41.7%吸烟者报告在过去的1年内在学校内吸过烟.结论 上海市中学教职员工的吸烟率低于中国成人吸烟率的平均水平,但对于吸烟危害认识不足,学校对于教职员工的控烟管理,尤其对于40岁以上男性及非教学岗位的教职员工的控烟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学生久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两个城市2 186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久坐行为-心理等情况调查,采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he Trans-theortical Model,TTM)对中学生久坐时间、久坐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进行现状分析.结果 中学生在教学日平均久坐时间为(4.19±1.99)h/d,节假日平均久坐时间为(4.13± 1.68) h/d;教学日久坐时间在地区(x2 =-2.14,P<0.05)、性别(x2=-4.18,P<0.01)和年级(x2=-4.43,P<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假日久坐时间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95,P<0.01);中学生久坐行为存在行为变化阶段,且主要处于前意识阶段和意识阶段,中学生在不同行为阶段的久坐时间不同,从前意识阶段到行动阶段久坐时间呈下降趋势,维持阶段略有增加;不同久坐行为阶段中学生的改变策略、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因素对久坐行为阶段的影响呈现从前意识阶段到行动阶段得分减少,维持阶段略有增加的趋势;教学日久坐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负向效应,节假日久坐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年级、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和负向).结论 中学生久坐行为时间较长且存在行为变化阶段,对处于不同久坐行为阶段的中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措施,以提高健康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