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的特点.方法 分析62例(6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OCT图像,依据Gass分期的原则进行分期.结果 68只患眼Gass分期:Ⅰ期4只眼,Ⅱ期14只眼,Ⅲ期32只眼,Ⅳ期18只眼.结论 OCT能精确地显示IMH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地对其进行分期和追踪观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排除眼底本身疾患而出现的黄斑裂孔。好发于老年人,对中心视力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治疗时机选择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传统的检查方法容易造成该病的漏诊、误诊,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全新的、非接触性的、非侵入性的、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黄斑前膜(MEM)临床发展一般较慢,早期大多数无症状,视力影响不大,常被患者和医生忽略。我们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临床中MEM患者进行检查,来判断MEM的分期和手术指征及术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应利  冯炜  郭纯刚  李冬  凌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3):164-166,170,F0003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三维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的形态特征,探讨IERM对视力的影响.方法:经视力、直间接眼底镜及SD-OCT(2.维断面图、眼底彩色照相、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三维成像图)检查确诊的IERM患者38例(45只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IERM的SD-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程度不同的中心凹厚度增加.45只眼中.中心凹正常型8只(17.8%),假性黄斑裂孔6只(13.3%),板层裂孔7只(15.6%),弥漫水肿20只(44.4%),囊样水肿4只(8.9%).对全部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相关分析,二者娃著负相关(r=-037,P<0.05).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SD-OCT可明确IERM的诊断和其下中心凹形态的分型.由IERM牵拉引起的黄斑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后视力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IME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感光细胞内节/外节(IS/OS)、外界膜(ELM)各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分为完整组(29例,30眼)和不完整组(51例,51眼)。两组患者均进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12周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低于术前[0.42±0.14比0.68±0.19,(387±108)μm比(518±15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完整组Log MAR BCVA低于不完整组(0.35±0.09比0.4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整组29例(30眼)患者手术前后外层视网膜的RPE层、IS/OS层和ELM层反光条带均完整,而不完整组外层视网膜的RPE层、IS/OS层和ELM层反光条带的完整性发生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EM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庄钰  郭振山  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11-1313,F0003,F000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52例54眼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的患者行OCT检查,每眼作6个方向快速线性扫描。结果OCT检查证实37眼特发性黄斑裂孔中,Ⅰ期裂孔11眼,Ⅱ期3眼,Ⅲ期11眼,Ⅳ期12眼.外伤性黄斑裂孔5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10眼;其他原因所致的裂孔2眼。结论OCT能准确进行黄斑裂孔分期,是监测黄斑裂孔进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眼底照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56例(67眼)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相、FFA、OCT检查结果进行描述及临床分析,OCT具有特异性。结论 OCT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特异性检查,必要时可辅助照相及FFA检查。  相似文献   

10.
李泽斌  陈子林 《医学综述》2012,18(10):1575-1577
黄斑病变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但由于其伴随的广泛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使临床观察较为困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获得清晰的活体视网膜黄斑部横切面解剖结构的伪彩色图像,并可准确观察视网膜黄斑部结构改变。OCT的应用使临床对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观察变得更加可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现对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黄斑区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acular membrane, IERM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探讨其对手术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38例(38眼)黄斑前膜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底彩色照相以及OCT检查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内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或紧贴于黄斑表面,或与其部分相连.绝大多数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患眼视力不同程度下降.术后视网膜表面异常反光条带均消失,即黄斑区视网膜前膜消失,黄斑中心凹曲线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部分病例黄斑区色素上皮损害或黄斑部水肿.结论:通过OCT可以了解前膜牵拉黄斑区组织结构形态的改变关系,从而为黄斑前膜的临床鉴别诊断、手术指征评估及手术效果评价,提供比以往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evaluate surgical impact on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by using 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scanner.Methods Sixty-five cases (70 eyes) experiencing IMH were examined using OCT, then graded by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Nineteen cases (19 eyes) were scanned and measured using OCT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Results Of the 70 eyes,the number of stage Ⅰ-Ⅳ macular holes were 11, 12, 36 and 11, respectively.For stage Ⅰ holes,the OCT images revealed flattened or nonexistent fovea and minimally reflective space within or beneath the neurosensory retina; stage Ⅱ holes appeared to be full-sized with attached operculum and surrounding edema; stage Ⅲ holes were also full-sized with surrounding edema; finally, stage Ⅳ holes were full-sized and completely separated the posterior hyaloid membrane from the retina.Through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OCT determined that the values for mean hole diameter, mean halo diameter and mean thickness of the hole’s edge were reduced from 570.95±265.59 to 337.05±335.95 μm, 1043.53±278.8 to 695.00±483.00 μm and 389.78±60.58 to 298.78±109.80 μm, respectively in 19 IMH cases after surgery.In 17 eyes, the holes or halos eventually closed or were reduced in size, or the edges of the holes thinned out.The anatomic successful rate of the surgery was 89%.Conclusion OCT can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H and measure the diameter of holes quantitatively.This method can also judge the surgical impacts of IMH objectively,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 2014年4月收治的经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单眼发病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观察组,患者正常眼(80眼)作为功能对照组,另选取于我院就诊的≥50岁无黄斑区病变的其他患者80例(160眼)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结果 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均<1.0,功能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1.0者14眼(17.5%),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1.0者9眼(5.6%);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较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P<0.05).观察组高眼压4眼(5%),功能对照组高眼压4眼(5%),对照组高眼压2眼(1.25%),观察组与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及性别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有糖尿病51例,高脂血症59例,较对照组患病人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眼健眼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关技术(OCT)测量患眼视网膜外层血流面积(ORBF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比较手术前后变化。结果术前患眼组的ORBFA为(030±018)mm2,CBFA为(154±022)mm2,SFCT为(22100±6799)μm;对侧眼健眼组为ORBFA为(090±045)mm2,CBFA为(196±021)mm2,SFCT为(25044±5753)μm。ORBFA和CBF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C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术后ORBFA:(092±017)mm2,CBFA:(191±017)mm2,SFCT:(25200±5758)μm。黄斑裂孔术后,ORBFA、CBFA、SFC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H患眼ORBFA和CBFA减少,手术修复后均增加,提示脉络膜循环降低可能是IMH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不同类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对康柏西普的治疗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治疗反应和效果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确诊为DME且按照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患者65例76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OCT特征将其分为3种类型:囊样黄斑水肿(CME)28只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33只眼和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15只眼。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月时各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比较不同类型DME的基线OCT特征并分析其与康柏西普治疗反应及效果的关系。结果 3种类型DME治疗后3月BCVA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3种类型DME 治疗后3月CRT均明显低于基线(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高反射点(HF)数量、椭圆体带(EZ)中断比例在SRD组中最高(P<0.05)。基线视网膜外层HF与基线CRT、CRT改变量、治疗后CRT均相关(P<0.05)。基线外界膜(ELM)/EZ中断组较连续组基线视力更差、基线CRT更高,治疗后3月CRT改变量更大、BCVA更差(P<0.05)。结论 3种类型DME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功能学指标BCVA和形态学指标CRT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SRD类型对康柏西普治疗的形态学反应最好,DRT类型的形态学反应相对较差。更多的基线外层HF可能预示着更好的形态学治疗反应。基线ELM/EZ中断则提示治疗后3月视力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对照组黄斑区厚度(144.5±15.3)μm,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区厚度(143.9±16.8)μm,术后1周厚度(156.8±35.6)μm,术后1个月厚度(150.5±34.1)μm,超声高能量组术后1周厚度(171.6±31.5)μm,术后1个月厚度(169.8±30.5)μm,低能量组术后1周厚度(155.5±19.2)μm,术后1个月厚度(153.6±18.8)μm。13只眼出现房水中度闪光,术前厚度(142.8±10.5)μm,术后1周(196.4±35.7)μm。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导致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及黄斑水肿;术中高超声能量可明显影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预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并发黄斑水肿(M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为RVO的ME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75例75眼RVO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A、OCT检查,了解ME的FA和OCT表现类型及其对应关系,并分析FA和OCT表现类型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75眼RVO患者中共发生ME 56眼,发生率为74.7%,ME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ME常见FA 3型和OCT2型.FA 1型患者视力最佳,而OCT 4型患者视力最差.FA类型与OCT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FA 1型通常表现为OCT 1型,而FA 3型通常表现为OCT 2型,FA 4型与OCT类型无确切对应关系.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R2 =0.322,P=0.001).结论 RVO并发的ME以囊样水肿为主.不同类型的FA和OCT以及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患者视力存在相关性.OCT类型与FA类型有一定对应关系,但OCT显示的囊样水肿不能区分是否缺血,治疗前需要结合FA和OCT对RVO的ME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评价频域光学相于断层扫描(SD OCT)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鉴别PCV和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方面的价值,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SD OCT诊断PCV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在2012年8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62)例(63只眼)初诊为PCV或wAMD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分析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最终确诊为PCV者为24例(25只眼),wAMD者38例(38只眼).当这些患者的SD OCT图像在尖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峰、双层征、多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切迹、代表息肉的低反射腔、高反射硬性渗出这6条特征中,满足第1或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1条可诊断PCV;不满足第1和第2条时,其余特征至少满足3条可诊断为PCV.基于SD OCT的诊断与基于金标准吲哚菁绿造影的诊断相比较,评价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确诊为PCV的25只患眼中有23只眼(92.0%)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确诊为wAMD的38只患眼中则有4只眼(10.5%)满足SD OCT诊断PCV标准.SD OCT诊断PC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和89.5%.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SD OCT诊断PCV的标准.SD OCT在鉴别PCV和wAMD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