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支撑管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有7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胰漏(OR=0.88,95%CI:0.58~1.35),胃排空障碍(OR=1.08,95%CI:0.63~1.86),围手术期死亡(OR=0.63,95% CI:0.24~1.61)及术后总的并发症率(OR=1.03,95%CI:0.75~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的应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Cochrane 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结果 本研究纳入4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纳入患者557例,其中放置支撑管外引流160例,内引流1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放置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 =0.66,0.70,0.63,P>0.05).但放置支撑管外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0.55,P<0.05);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1,P>0.05).1篇比较支撑管内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疗效的RCT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在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5,2.11,P>0.05).结论 使用支撑管外引流可以减少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支撑管内引流的临床疗效尚需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腹胀、皮肤巩膜黄染10天入院。诊断为壶腹部占位。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3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剖腹探查见胰管支撑管压迫空肠黏膜产生溃疡活动性出血。术后恢复顺利出院。随访至今仍存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朝阳市中心医院、山东莒县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和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技术的5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胰腺断端主胰管的可视性、位置及直径,将主胰管分为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观察每个主胰管分型的病例数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51例患者实施LPD均获得成功。51例LPD中,男性占56.9%(29/51),女性占43.1%(22/51),年龄为31~88岁。胰腺断端主胰管的类型:Ⅰ型7例(13.7%),Ⅱ型39例(76.5%),Ⅲa型2例(3.9%),Ⅲb型3例(5.9%)。根据不同的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均成功找到主胰管并插入支撑引流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根据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有助于提高找到主胰管并置入支撑引流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预防胰漏发生的作用。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进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胰肠吻合,平均胰肠吻合时间13(8~20)min,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胆漏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连续缝合法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壶腹周围癌患者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行胰管空肠吻合时于胰管内放置内固定支架并引流至空肠肠腔内。结果23例均行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胰漏,均治愈出院。结论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可预防胰漏发生,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术后胰瘘的发病率、总的并发症发病率、病死率以及住院天数.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查找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总共416例患者,术中行胰管支撑外引流的患者207例,未行胰管支撑引流的患者2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胰管支撑外引流与未行胰管支撑引流相比,行胰管支撑外引流能够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病率[RR =0.57,95% CI(0.41,0.80),P=0.001],尤其是胰管直径≤3.0 mm者的术后胰瘘的发病率[RR =0.55,95% CI(0.37,0.82),P=0.003]和质地较软胰腺者的术后胰瘘的发病率[RR =0.67,95% CI(0.45,0.99),P=0.040],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RR =0.79,95% CI(0.64,0.98),P=0.030],缩短住院天数[WMD=-3.98,95% CI(-6.42,-1.54),P=0.001];两组在胰管直径>3.0 mm者的术后胰瘘的发病率[RR =0.37,95% CI(0.08,1.83),P=0.220],以及总的术后病死率[RR =0.86,95% CI(0.28,2.65),P=0.80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胰管支撑外引流能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病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d及(7.5±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d及(24.64±1.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及8.92,P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和胰瘘的预防。方法自2012年1月至12月,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全部行胰管成型,不放置支架管内引流或外引流。结果27例胰管内径2.5~8.0 mm,全部完成胰管成型胰肠吻合术,根据国际及国内胰瘘诊断标准,胰瘘发生2例,发生率7.4%,均为A级胰瘘,术后总住院时间10~14天。结论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简化了胰十二指肠手术,胰瘘发生率较低,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胰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  相似文献   

14.
谭冠  沈世强 《腹部外科》2014,27(6):456-459
胰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癌中胰头癌占60%~70%,其手术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而胰瘘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胰腺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关键的一步,其大致分为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每种吻合又有若干吻合方式.术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吻合方式.本文就胰腺常见重建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CI=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CI=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In pancreaticojejunostomy (PJ), the occurrence of an injury during the removal of a stented tube is sometimes related to pancreatitis or late-onset stenosis of the pancreatic duct.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a PJ with an external stent versus an internal stent in a randomized study. METHODS: We compared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ancreatic fistula, mortality,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43 patients who had PJ with an external stent (group E) or PJ with an internal stent (group I) after a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 RESULTS: Pancreatic fistula occurred in 8 patients (36.4%) in group E, while it only was seen in 7 patients (33.3%) in group I. Pancreatitis was recognized in 3 patients in group E, while there was no patient in whom an obstruction due to an internal stent was suspected. CONCLUSION: Pancreaticojejunostomy with an internal stent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lternative after PD, with an acceptable morbidity and no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80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改良组),41例行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传统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腹腔内出血、淋巴漏、胃排空障碍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较传统组胰瘘总发生率明显减少[5.12%(2/39)vs.24.4%(10/41),P0.05],其中,改良组2例均为生化漏,无B/C级胰瘘,传统组生化漏2例,B/C级胰瘘8例。结论:改良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较传统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术能明显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61例行PD患者资料,其中34例行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观察组),27例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传统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减少[(14.9± 1.6)min vs.(22.6±2.6)min,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11.76% vs. 37.03%,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4.9)d vs.(19.5±5.4)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能有效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推荐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施行3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改良组235例,经典组161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带领的医疗小组完成手术,消化道重建以Child吻合为基本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经典组采用经典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和住院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胰瘘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改良组和经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83 ±56)ml、(7.2±1.0)h、(21 ±3)d和(381±39)ml、(7.0±0.5)h、(22 ±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8,1.680,± 1.835,P>0.05).396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7.6%(30/396).改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胰瘘发生,经典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30例(胰肠吻合口瘘4例、单纯性胰瘘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组中发生胰瘘的患者通过保持引流通畅、使用生长抑素及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胰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行PD的62例患者资料,按照胰肠吻合方式分为两组,改良组27例患者采用水平褥式捆绑吻合法,传统组35例患者采用挂线吻合法。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术中各项指标采用( ±s)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传统组少(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7.41%),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十二指肠、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较软和胰肠吻合采用挂线吻合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病变部位(十二指肠)是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改良胰肠吻合方式能有效减少PD术后患者胰瘘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