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影响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复发的社会心理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BD患者共计269例,根据BD是否发作分为发作组(194例)和稳定组(75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药物依从性、情感气质、社会支持、儿童期创伤和五态人格之间的差异,再以逻辑回归和中介效应确定BD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中介关系。结果 循环气质、激惹气质、太阴人格与BD复发成正相关,而客观社会支持与BD复发成负相关;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08;循环气质和太阴人格皆在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有中介作用,中介值分别为-0.018和-0.028,总的间接效应为-0.046,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总效应值为-0.127,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6.2%。结论 BD患者接受到的客观社会支持越多,抑郁情绪的水平越低,基于人格和气质的社会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社会支持不佳引起的BD复发。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3.
秦勇 《河北医学》2006,12(11):1158-1159
女性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已被众多的文献资料所证实,而产褥期更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高发危险期,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则高达20%~50%[1,2].作者通过对产褥期发病(复发)的双相情感障碍与其它时期发病(复发)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产褥期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BPD)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致残率极高的终生性精神疾病,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其患病率1.2%~2.4%,占心境障碍人群的20%~50%,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1]。认知功能损害是BPD 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就近年来BPD认知功能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01-2003年住院患者中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35例。其中首诊误诊20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丙戊酸钠与碳酸锂对照预防性治疗45例双相情戊障碍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两药的复发率近似;丙戊酸钠组的复发几乎都在前6周内,副反应较少,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效果丙戊酸钠与碳酸锂相等。  相似文献   

7.
刘翠春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314-1315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其中约3/4(女性)或2/3(男性)以抑郁发作开始,呈发作性病程,首次发作后40%~50%在2年内复发。长期随访发现,只有约7%的患者不再复发,而45%的患者至少出现1次以上复发。遗传学研究发现,在情感障碍的发病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1]。遗传因素对双相障碍的影响较抑郁症强,现将1例双相情感障碍的家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00例心境障碍复发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境障碍病人经过治疗后大多数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出现病情反复,复发的原因及规律如何,应采取哪些措施及手段减少复发,临床医务人员在预防复发中应做哪些工作,2002年10月对此进行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研究背景目前对双相情感障碍脑电地形图之研究甚少,尤其是在治疗前后脑电地形图变化方面至今尚无人报道.方法对5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治疗前后做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和30名健康人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脑电地形图异常率为52.94%.患者α波频率降低,θ波频率增高,多见于额、颞区,且两半球对称性较差。经治疗后θ波频率趋向正常.结论脑电地形图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1]。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在情感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85-188
双相情感障碍(BD)是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同时可伴发多种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内分泌紊乱疾病,同样多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归纳并简述了相关文献在神经生化方面,主要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β-内啡肽(β-EP)、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及受体在BD与PCOS之间变化的研究进展。由此得出,BD和PCOS在神经生化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神经递质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神经生化均参与了BD与PCOS的发病机制,其动态变化及关联性能够提示两者的发病、治疗关键及缓解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辉  丁万涛 《浙江医学》2017,39(12):999-100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33例符合ICD-10“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组,127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情绪运用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情绪理解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的情绪感知、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躁狂发作次数与情绪运用、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34、-0.297,均P<0.05);抑郁发作次数与情绪感知、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83、-0.257,均P<0.05);总病程与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72、-0.313、-0.182和-0.204,均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与其病程、发病次数和发作形式等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认知功能又称神经认知功能,指人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也就是由大量分工不同而在结构与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神经元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包括分辨、整合信息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包含视觉追踪、工作记忆、逻辑推理与计划能力等几个方面.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运算、时间、空间定向、结构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执行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缓解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复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临床定式访谈的目前处于缓解期的MDD患者及BD患...  相似文献   

15.
女性神经生化、内分泌等与男性不同 ,情感障碍临床上的性别差异国内报导尚少。单双相划分已广为接受 ,一般认为单相躁狂较少而单相抑郁几次才能确定目前争议尚多 ,DSM-Ⅲ和CCMD - 3均未限定次数 ,故本文仅对双相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1 方法与一般资料1.1 方法 顺次从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从我院及齐市某医院出院病历卡抽取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由 2名非原诊断者按CCMD - 3和DSM -Ⅲ标准再诊断均符合 ,取资料完整者 147例作研究对象 ,男 70例 ,女 77例 ,性别分布 ,男女之比1∶1.1,其中躁狂相为 1∶1.2 ,抑郁相 1.1∶1,混合相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671例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住院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影响因素。结果:1671例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168例,占10.05%(168/1671),设为自杀组,其余设为非自杀组;自杀组年龄≥45岁、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发病年龄≥25岁、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占比均高于非自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均为影响住院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均为影响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双相情感障碍的现代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单、双相概念首先由Leonhard(1957)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并于1980年纳入DSM-Ⅲ分类体系。 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虽有单相躁狂(常归为双相之列),但一般所谓单相一概指的是单相抑郁(重性抑郁),是心境往返于正常和抑郁之间。 和单相抑郁一样,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0.5%~1.5%),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致残率(WHO列为十大致残疾病),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  相似文献   

18.
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门诊双相情感障碍及其快速循环型的漏诊、误诊情况,同时寻找提示快速循环型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流行病学、临床演变过程等多方面分析医学心理门诊中35例快速循环型(RC)和62例非快速循环型(NRC)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史和诊治特点。结果 门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和误诊率分别为42.3%(41/97)、3.1%(3/97),其中快速循环型分别为62.9%(22/35)、2.9%(1/35)。首次发病形式以混合状态者RC(26.7%,8/30)显著多于NRC(5.6%,3/53),其中女性RC情感障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者为28.6%(6/21),显著多于NRC。首次发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自杀行为等在RC与NRC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对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注意两极情感状态变化的追询,以便及时诊断和合适地治疗。首次发病形式为情感抑郁-兴奋混合表现以及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女性可能提示RC。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双相Ⅰ型障碍(BP-Ⅰ)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困难,复发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即使获得规范化治疗,仍会反复发作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目前针对BP-Ⅰ首发躁狂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且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目的 探讨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间疾病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BP-Ⅰ首发躁狂患者。根据复发次数分为低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和高复发组(复发次数≥4次)。收集首发BP-Ⅰ时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婚姻、职业、受教育水平;心理认知评估情况: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疾病特征: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发病前有无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否伴攻击特征、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杨氏躁狂量表(YMRS)总分;治疗情况:急性期治疗时间、接受维持期治疗情况。随访7年,收集第1年内复发情况、只有躁狂发作情况、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计算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占比、抑郁发作次数占比、躁狂发作次数占比、维持治疗次数占比;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患者的功能水平。结果 共入组147例,完成7年随访101例,低复发组45例,高复发组56例。低复发组干扰量正确数(SIE)低于高复发组、接受维持期治疗者比例高于高复发组(P<0.05);低复发组中第1年内复发比例低于高复发组,只有躁狂发作者比例、维持治疗次数占比高于高复发组(P<0.05)。经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躁狂发作为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OR=0.170,P<0.05)。结论 BP-Ⅰ首发躁狂患者首次发病后执行功能相对良好的、接受维持期治疗的、只有躁狂发作的、维持期治疗次数占总发作次数比例高的患者后期复发率低;首次发病缓解后第1年内复发的患者后期复发率高。其中只有躁狂发作为影响因素,单纯躁狂发作者的复发结局优于躁狂抑郁交替发作者。  相似文献   

20.
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早期无躁狂相关表现时易误诊为抑郁障碍。目前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心境稳定剂为一线治疗方案,如需使用抗抑郁类药物,应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进行。拉莫三嗪为苯基三嗪类抗癫痫药物,同时也可作为心境稳定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已有研究表明,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的优越性,但由于其加量缓慢及易发生皮肤相关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就拉莫三嗪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