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为肝门区胆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病例,CT、MR胰胆管成像、经皮经肝胆系造影术将其分为Ⅲ、Ⅳ型,采用内外引流术、多极射频消融术、胆管内支架置人术及动脉化疗灌注术序贯性治疗。结果 所有肿瘤射频消融治疗1个月后CT值明显下降,13个病灶缩小约30%,4个病灶缩小约20%,4个病灶大小未变;6个月后均有缩小,缩小最显著者为60%左右,21个病灶平均缩小37%。有17例在射频消融治疗1个月后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恢复到正常水平,6个月后复查全部正常。随诊时间最长的为24个月,最短9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4个月。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CT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囊型肝包虫病及16例泡型肝包虫病的胆道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54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中破入胆道28例(破入胆道组),压迫胆道26例(压迫胆道组)。无症状、腹痛/腹胀、黄疸、发热、合并包虫囊肿感染、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发生率在破入胆道组与胆道受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破入胆道组与胆道受压组在包虫位置(肝门、非肝门区)、单囊/多子囊型、实变/钙化型、邻近胆道扩张直径、胆管内包虫内容物、胆管壁异常增厚/强化、包虫囊壁异常增厚/强化、肝背景实质异常、舌样/尖角样突起、内外囊分离/内囊塌陷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RCP对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胆道扩张、胆道内包虫内容物的显示率高,CT对胆管壁、包虫囊壁、肝背景异常及内外囊分离、胆囊受累的显示率高,两者对舌状/尖角样突起、囊内脂肪的显示率一致。泡型肝包虫病侵犯胆道病理显示病灶内胆管闭塞、消失,CT、MRCP示胆道截断/间断显影,远端胆道不同程度扩张;1例重度扩张者病理显示肝内小胆管明显增生合并部分胆管萎缩、胆汁淤积及毛细胆管胆栓;2例病变内液化坏死区与邻近胆管相通,病理显示病变内见褐色胆汁。结论:CT联合MRCP对术前临床准确评估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学消融术在肝周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7例肝周转移瘤施行化学消融治疗,比较肿块灭活程度、体积及消融前后相关癌胚抗原变化.结果 化学消融后1个月行CT复查,38例肝包膜下转移瘤患者,瘤体缩小27例;病灶消失2例,增大9例.肝门区病灶17例,治疗后11例缩小,3例大小无变化,3例进展.胃癌肝门区淋巴结转移瘤22例,其中15例单个病灶缩小,3例无变化,4例进展.总有效率为70%.治疗后30例患者腹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0例胆管梗阻患者胆管受压缓解,黄疸指数下降.化学消融术后肿瘤相关指标明显下降(P < 0.01).结论 化学消融技术在肝周转移瘤的治疗中创伤小、肿瘤毁损彻底、费用低、适用于晚期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分析了8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包括胆管癌45例,转移性癌26例,胰头癌6例及壶腹周围癌5例)的ERCP与CT表现,主要发现:恶怀胆管梗阻部位多位于肝外胆管近侧段;肝外胆管近侧段梗阻所致的肝内胆管重度扩张的发生率,远多于远侧段阻塞,在反映肝内胆管扩张程度、扩张范围方面CT优于ERCP,而显示病灶肿块直接征象方面ERCP优于CT。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比分析了8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包括胆管癌45例,转移性癌26例,胰头癌6例及壶腹周围癌5例)的ERCP与CT表现,主要发现:恶性胆管梗阻部位多位于肝外胆管近侧段;肝外胆管近侧段梗阻所致的肝内胆管重度扩张的发生率,远多于远侧段阻塞,在反映肝内胆管扩张程度、扩张范围方面CT优于ERCP,而显示病灶肿块直接征象方面ERCP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SCT)表现特点.方法 35例原发性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行64排SCT多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包括胰头癌15例,胆总管癌9例,壶腹癌11例.对比分析其特征性的SCT征象.结果胰头癌中,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边界不清,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与病灶的大小、位置、病程有相关性,半数以上有胰体、尾部的萎缩;胆总管癌中,病灶均较局限,边界较清,平扫呈等密度,强化程度最明显,梗阻近端胆总管壁偏环形增厚,肝内、外胆管扩张较重;壶腹癌中,病灶呈圆形等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强化程度高于胰头癌,低于胆总管癌,胆管全程扩张,"双管征"的显示率为100%. 结论 64 排SCT多期扫描在原发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的病因鉴别诊断中发挥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形式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像资料,将胆系扩张分为下列7种类型:Ⅰ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重度扩张;Ⅱ型为肝外胆管、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Ⅲ型为肝内、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Ⅳ型为肝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和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Ⅴ型为肝内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外胆管及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Ⅵ型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Ⅶ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分析各类型胆系扩展和其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中33例为肿瘤性病变,72例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1例,Ⅶ型2例。非肿瘤性病变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33例,Ⅴ型2例,Ⅵ型11例,Ⅶ型9例。Ⅰ、Ⅱ型扩张和Ⅲ~Ⅶ型扩张在肿瘤和非肿瘤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1)。结论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性质和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密切相关:(1)Ⅰ型和Ⅱ型扩张提示绝大多数为肿瘤性病变,少数为嵌顿性结石。(2)Ⅲ~Ⅶ型扩张常为胆管、胆囊结石及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螺旋CT评价经腹腔镜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效果。方法27例共50个病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RFA治疗。术前1周内、术后1个月及6个月,分别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50个病灶均位于肝脏表面或邻近胆囊等空腔脏器,瘤体直径2.5~11.0cm,平均5.5cm。腹腔镜RFA治疗后1个月,86%(43/50)病灶直径增大,14%(7/50)病灶直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6个月,所有病灶均缩小,病灶区直径为原病灶直径的60%,病灶周围环状增强均消失。7例较大病灶RFA治疗后出现膈下及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未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肝段局部萎缩、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HCH经腹腔镜RFA治疗后具有特定的CT表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评价腹腔镜RFA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培例均为低密度灶,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7例,轻度强化13例。延迟扫描18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CT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导了59例中华支睾吸虫(经大便虫卵检查证实)的US特征。男52例,女7例,25~73岁。用3.5MHz探头对肝胆作实时扫查,如肝内胆管的宽度与伴行门静脉分支等宽或超过其1/2宽度或在肝的外周部分见到胆管,考虑有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6mm则认为肝外胆管正常。7—10mm为轻度扩张,11—15mm,为中度扩张。结果表明,59例患者US均显示有弥漫性肝内细小胆管扩张;46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加做CT延时扫描。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合并钙化2例;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7例,呈网格样强化6例,结节样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而增强扫描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资料.结果 6例均为单发,均累及肝左叶,除1例为单房,其余5例均为多房囊性病灶.5例可见囊内结节,增强后均不同程度强化.CT平扫示1例分隔细线样钙化.3例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稍短T1长T2信号.1例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并与病灶相连.结论 CT、MRI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房、囊内分隔、结节、钙化等),可为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门胆管癌的MS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MRI及MRCP对肝门胆管癌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1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全部病例行MSCT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MRI及MRPC检查。结果:18例中浸润型9例,结节型6例,乳突型3例。直接征象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狭窄、肝门区结节或肿块、乳头状或息肉状向腔突出的小结节。18例中,平扫发现可疑直接征象9例,增强扫描18例全部显示清晰,病灶从轻到中度强化,均有延迟期持续强化。8例MSCT、MRI及MRCP对比:MRI平扫发现1例,CT平扫未能发现的肝门结节;MRCP发现2例,CT及MRI平扫未能显示的管壁浸润,4例肝门结节MRCP均未能显示。间接征象主要有:①18例均有肝门病灶区以上肝内胆管扩张,呈弥漫性柱状、“软藤状”、“蟹足状”或囊状;4例累及一侧胆管为局部胆管扩张;扩张胆管由肝门向外周延伸,胆总管无扩张;②3例受累侧肝叶萎缩;③4例肝叶局部受侵及肝门血管被包饶;④5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结论:MSCT、MRI及MPCP对诊断肝门胆管癌有重要价值,三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明显提高诊断率,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可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CT、MRI特征及其形态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MN-B患者18例,1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13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1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分析其影像和病理表现,结合影像及病理表现将IPMN-B分为典型IPMN-B、囊性IPMN-B、无肿块型IPMN-B和侵袭性IPMN-B共4种类型,确定其分型.结果 典型IPMN-B 9例,表现为沿胆管壁的肿瘤灶,肿瘤上游、下游胆管均明显且广泛扩张.囊性IPMN-B5例,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瘤灶.无肿块型IPMN-B 2例,胆管呈广泛明显扩张,未见明确肿瘤病灶,胆管壁光滑.侵袭性IPMN-B 2例,病灶所在节段胆管扩张,肿瘤突向胆管腔内使胆管壁呈锯齿状,伴随胆管外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8例均有胆管扩张,其中16例可见扩张胆管内肿瘤病灶,2例未见明确瘤体显示,仅表现为胆管扩张.CT扫描可见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并高于胆汁和胆管内黏液.MR T2WI可见肿瘤信号高于结石,并低于胆汁和黏液.D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均低于肝实质.结论 IPMN-B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有助于分型.  相似文献   

15.
胆囊管癌     
肝内胆管、胆总管和胆囊癌的放射学表现已熟知,但胆囊管癌在放射学文献中还未见报告。作者报告2例。例1为58岁男性,阻塞性黄疸和体重减轻3个月。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显示总肝管向内弯曲,伴一短段管腔显著狭窄和肝内胆管扩张,胆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其中12例共38个病灶(非癌变组4例17个病灶、癌变组8例21个病灶)可清晰显示,测量各扫描期肿瘤的CT值及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搜集近期行腹部CT检查表现正常的40名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和4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胆石症组,测量其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用于和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比较.非癌变和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各期相CT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正常对照组及胆石症患者的平扫胆汁CT值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肝左叶者8例,肝右叶者1例,左、右叶均受累者1例,肝门部1例,胆总管3例,肝右叶及胆总管均受累者2例.胆管内肿瘤呈乳头状11例、扁平状3例,两种形态并存者1例,1例CT未发现明确肿瘤组织,仅见胆道系统扩张和胆管结石.非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5.8±8.0)、(37.7±10.3)和(51.7±17.1)HU,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值分别为(38.4±10.2)、(56.6±18.0)和(68.4± 13.4) HU,癌变肿瘤CT值高于非癌变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0、-3.549和-3.767,P值均<0.01).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平扫胆汁CT值(中位值为5.8 HU)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位值为0.4 HU)和胆管结石患者(中位值为2.4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54和2.765,P值均<0.01).16例均见肿瘤近端胆管扩张,11例合并远端胆管扩张,癌变肿瘤远端胆管扩张> 100%者7例,多于非癌变组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结石,其中3例结石位于病变区域,3例结石距病变部位较远.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常见于肝左叶,多呈乳头状;CT平扫肿瘤密度偏低,动态增强后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癌变的肿瘤组织CT值高于未癌变者;肿瘤近、远端胆管均可扩张;胆汁的CT值比正常人及胆结石患者稍高;可合并肿瘤区域或非肿瘤区域的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ets transcholangic drainege,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总结分析可行性和成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48%。置管引流后,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300~1 000ml,平均每日引流胆汁(724.71±274.62)ml,患者黄疸逐渐减退;出院时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超声复查肝内胆管由重度扩张降为中度甚至轻度扩张,肝内胆管超声测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黄疸不同程度下降,自觉症状好转,无并发症,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侵入肝内胆管生长和发展致肝外胆管形成癌栓引起梗阻性黄疸 ,临床少见。我院 1 987年 1 2月~2 0 0 0年 5月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 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其中男 4例 ,女 2例。年龄 1 8~ 61岁 ,平均 47岁。病程 1 5d~ 3月。 6例病人均表现右上腹疼痛、乏力、食欲下降、黄疸 ,5例有畏寒、发热 ,2例黄疸有波动 ,5例肝肿大。黄疸指数 1 1 1~ 5 0 0 μmol/L。甲胎蛋白 (放射免疫法 )检查 4例 ,3例阳性 ,1例阴性。 6例B超检查均有肝内胆管扩张 ,2例肝脏占位病变 ,2例肝门部占位病变。 3例CT检查 :2例肝脏占…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大小约2.5~8.0cm,平均为5.0cm.19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8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变形萎缩9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可见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进一步强化,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表现。结果:5例肝胆管囊腺瘤,CT显示5例均为肝内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及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肝实质接近;MRCP显示4例病灶为多分隔、分叶状,1例无明显分叶,囊性病灶表现为云絮状稍高信号;超声显示4例病灶为多发分隔、壁厚,1例囊壁可见多发高回声团。5例在三种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病灶与肝内胆管相通。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