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表达对大鼠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洪峰  刘少章  贺翔鸽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64-3465,F003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hFGF)在视神经中的表达及在视神经损伤后的反应和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拘,按处理方式随机分为3组,视神经钳夹伤8只(A组),假伤对照组8只(B组),正常对照4只(C组)。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于术后1,3,7,14d检测视神经hFGF的表达。结果:损伤后胶质细胞排列紊乱,胞体增大。视神经损伤后(1,3,7,14d)bFGF阳性细胞表面积密度(%)分别为2.20&;#177;0.L8,2.18&;#177;0.17,2.29&;#177;0.45,2.32&;#177;0.37,与假伤组(1.52&;#177;0.33,1.51&;#177;0.37,1.50&;#177;0.42,1.48&;#177;0.32)和对照组(1.49&;#177;0.29,1.50土0.30,1.49&;#177;0.35,1.51&;#177;0.2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37—4.158,3.531—4.182,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提高bFGF在视神经中的表达,对视神经损伤的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规律及与神经修复的关系。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钳夹组(n=49)和正常组(n=7)。采用免疫组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正常和损伤后不同时间的坐骨神经中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采用钳夹的方式可使坐骨神经bFGF表达增加。②神经损伤后4h局部bFGF开始升高,7~14d达峰值,21d开始下降,28d恢复正常。结论:①周围神经损伤后bFGF表达变化与伤后时间有着时效关系。②周围神经损伤后bFGF、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介导了神经损伤后一系列的细胞反应.以间接和直接的方式促进了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坐骨神经损伤对大鼠行为的改变,以及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长相关蛋白与神经损伤所致的自发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和病理实验室完成。2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神经切断组120只、神经压榨组1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按存活时间不同再各分为3,7,14,21,30,60d6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用自噬评分方法观察大鼠神经损伤后的行为改变;并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2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自噬评分: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各亚组自噬发生率均比神经压榨各亚组高,程度也较重。神经切断60d组自噬平均分为2.1,而神经压榨60d组仅为0.7分。②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神经切断组背根神经节生长相关蛋白免疫阳性标志平均吸光度表达伤后7d达高峰(0.614±0.004),持续到伤后60d仍有高表达(0.515±0.004);而神经压榨组伤后14d才达高峰(0.583±0.006),伤后21d即有所下降(0.563±0.008),伤后60d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0.231±0.003);正常对照组背根神经节仅有少量表达(0.225±0.005)。神经损伤后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726,t=4.074,P≤0.05);神经切断组、神经压榨组伤后的表达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t=3.357,P≤0.05)。结论:不同的坐骨神经损伤方法所致的大鼠自噬程度和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不同,提示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神经损伤后肌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小腿三头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等分成6组,钳夹对照:4周组(C4),8周组(C8),12周组(C12);bFGF用药:4周组(F4),8周组(F8),12周组(F12)。手术暴露坐骨神经,外科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实验组夹伤后即刻于损伤处神经干内分别注射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在术侧腓肠肌注射药物,1次/d,直到实验结束。分别存活4,8,12周时,进行足印分析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nervefunctionindex,SFI)测定实验;随后麻醉动物,20g/L多聚甲醛和12.5g/L戊二醛,经心灌注固定,切取小腿三头肌,称重,后取其中段,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测量小腿三头肌的横截面直径。结果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各组之间小腿三头肌质量比结果不同,C4组0.708±0.015,F4组0.763±0.035,t=1.6,P<0.01;C8组0.903±0.032,F8组0.963±0.013,t=5.0,P<0.01;C12组0.920±0.073,F12组0.980±0.014,t=16.7,P<0.01。肌纤维直径不同,正常侧(15.2±0.6)μm,C4组(10.8±0.9)μm,F4组(12.2±0.7)μm,t=6.7,P<0.01,C8组(11.1±0.1)μm,F8组(13.5±0.9)μm,t=10.2,P<0.01,C12组(13.1±0.8)μm,F12组(14.2±1.0)μm,t=4.8,P<0.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bFGF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探讨一氧化氮(NO)在视神经损伤所致的视网膜节细胞迟发性死亡中的作用[1].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结果对照组大鼠视网膜iNOS表达阴性,视神经横断伤后1~14d视网膜GCL及INL出现iNOS阳性表达,且iNOS表达在损伤后7d及14d明显高于1d(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网膜iNOS的表达,提示视神经损伤早期视网膜NO的合成增高,NO可能参与介导了视网膜节细胞的迟发性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blastgrowth,factor,bFGF)可促进出芽轴突标记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再生,观察双侧电刺激和bFGF在促进神经再生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双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bFGF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各梗死周围区生长相关蛋白-43的阳性反应产物增加,对照组、双侧刺激组、双侧刺激组+bFGF组,3d时反应增高吸光度值分别为43.32±7.31,52.80±9.69,65.03±6.47,7d时达高峰,为58.94±6.81,76.36±8.99,78.10±6.43,14d时降低为43.17±8.39,61.17±5.89,63.41±6.18,28d仍有阳性产物表达,为40.35±8.52,59.79±9.58,60.21±8.34。双侧刺激组在7,14,28d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电刺激联合静脉bFGF组在3,7,14d和28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侧电刺激明显增强GAP-43表达,联合bFGF应用后效果早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神经再生的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测定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测定,观察810 nm低能量镓铝砷(Ga-Al-As)激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8只,体重(180~220)g,分成激光治疗组40只、单纯损伤组32只、正常对照组16只,每组又分成1,3,6,9周4个时间点。标准的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制备成功后,激光治疗组行激光照射,照射参数为:光导子直径5 mm,照射强度60 mW,持续时间3 min,经皮至视神经损伤处,每日照射1次。单纯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在进行激光照射时,激光器无功率输出。激光治疗1,3,6,9周后测量视网膜、视神经GAP-43mRNA含量和GAP-43蛋白的表达。并且测量损伤前,损伤即刻,治疗1,3,6,9周后患侧眼F-VEP。 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后,F-VEP有很大变化,表现在N1、P1、N2波潜伏期延长,在视神经损伤即刻,潜伏期瞬间延长,随后有所恢复,第1~3周进行性延长,在第3~9周之间N1、P1、N2波潜伏期有所恢复。激光治疗组N1、P1、N2波的潜伏期也延长,但是明显小于单纯损伤组。正常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几乎没有GAP-43蛋白的表达,视神经损伤后,GAP-43蛋白的表达在伤后第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激光治疗后第1,3,6周与同一时间单纯损伤组GAP-43蛋白表达相比有所提高(P<0.05),视网膜的GAP-43mRNA的含量与GAP-43蛋白表达相一致。 结论810 nm低能量镓铝砷激光能够促进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8.
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凋亡,探讨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和钳夹伤模型,于术后1、3、7、14d通过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视网膜节细胞的凋亡。结果视神经横断后7d及14d,挤压伤后14d,Tunel法显示RGCs出现凋亡阳性细胞,电镜下可见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凋亡,提示凋亡在视神经损伤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移植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视神经夹伤组(n=72).视神经夹伤组动物行右侧视神经夹伤后随机平均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0.01 mol/L PBS(PBS组),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GFP-NSCs组)和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hBDNF-GFP-NSCs组).各组动物单纯暴露左侧视神经作为假损伤组.分别于移植后3 d,7 d,14 d和28 d处死动物取视网膜,ELISA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BDNF含量.②另取6只视神经损伤大鼠移植hBDNF-GFP-NSCs,分别于2周、4周和8周各处死2只大鼠,取眼球做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细胞存活、迁移情况.③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5)、右眼视神经损伤NSCs治疗组(n=10)、GFP-NSCs治疗组(n=10)及hBDNF-GFP-NSCs治疗组(n=10).④各组于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5只大鼠,West-era-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结果 ①ELISA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BDNF含量与假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手术后第3天时,三个损伤亚组视网膜匀浆上清中hBDNF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损伤组比较P<0.05),而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S组、hBDNF-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组与GFP-NSCs组间及hBDNF-GFP-NSCs组与GFP-NSC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第14天和28天时,PBS组和GFP-NSCs组中视网膜BDNF含量降低,而hBDNF-GFP-NSCs组中BDNF含量与其他三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冰冻切片示移植后,hBDNF-GFP-NSCs可在宿主视网膜内存活,并逐渐迁移至视网膜各层.③Western-blot检测显示,各组内第4周和第8周BDN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hBDNF-GFP-NSCs组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明显高于于其他各组.结论 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视网膜长期存活,且可以稳定高表达BDNF.  相似文献   

10.
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凋亡,探讨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和钳夹伤模型,于术后1、3、7、14d通过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视网膜节细胞的凋亡。结果 视神经横断后7d及14d,挤压伤后14d,Tunel法显示RGCs出现凋亡阳性细胞,电镜下可见凋亡特征改变。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凋亡,提示凋亡在视神经损伤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与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不同给药时机对巧克力囊肿(OCC)剥除术患者自然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滨州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110例女性OCC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45±2.44)岁,年龄范围为25~34岁。按照GnRH-a不同给药时机分为术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rherent motion,IVIM)磁共振成像在眶内肿瘤对视神经损伤程度评估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眼眶内占位性病变2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眼眶常规和体素内非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纳入无视觉通路病变的对照组12例,比较患侧和健侧视神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纯扩散系数(slow ADC,D)、伪扩散系数(fast ADC,D*)、灌注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f)的差异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和对照组ADC、D、D*、f及ADC、D、D*、f不对称性指数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国际标准视力图测量视力,患侧视力受损有11例,未受损14例。结果与健侧和对照组视神经f值相比[(46.4±3.0)%、(45.4±5.5)%],患侧视神经f值明显降低[(28.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2);与视力未下降组视神经D*值相比[(62.5±11.0)×10^-3 mm^2/s],视力下降组D*值降低[(26.6±7.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对照组视神经f值不对称指数相比(0.03±0.06),患者视神经f值不对称性指数显著升高(0.2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患侧视神经的D*值与视力成低相关(r=0.462,P=0.02)。结论体素内非相干运动参数D*、f在评估眶内肿瘤对视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传统单指数ADC,并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诊断中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联合糖原磷酸化酶脑型(GPBB)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脓毒症患儿,根据是否出现心肌损伤划分为2组,心肌损伤患儿列入A组,共38例,未出现心肌损伤患儿列入B组,共49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入院就诊的44例的非脓毒症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列入C组。3组患儿均选取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并选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GPBB、FABP3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3组患儿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GPBB、FABP3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并分析心肌损伤指标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血清FABP3、GPBB相关性。结果A组[(396.85±13.07)ng/mL、(3.08±0.06)ng/mL、(22.78±1.02)ng/mL、(34.45±2.41)ng/mL、(44.08±6.53)U/L]、B组[(68.26±12.45)ng/mL、(0.12±0.04)ng/mL、(9.17±1.08)ng/mL、(13.64±2.52)ng/mL、(20.85±7.01)U/L]患儿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GPBB、FABP3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C组[(17.16±10.09)ng/mL、(0.04±0.03)ng/mL、(2.58±1.02)ng/mL、(4.34±3.02)ng/mL、(9.17±6.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GPBB、FABP3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血清FABP3、GPBB与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呈正相关(r=0.602、0.521;r=0.466、0.494;r=0.528、0.489,P<0.05)。结论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诊断中血清FABP3联合GPBB检测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儿心肌损伤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冻存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异体移植对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 45只Wistar大鼠于SCI后2 d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分别在SCI处注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NSCs、低温冻存后复苏的NSCs.术后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组织切片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与存活、BBB运动评分和斜板实验评定大鼠功能恢复,细胞存活率,以及评价NSCs低温冻存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及组织切片显示,B、C组在移植区均有NSCs的特异性表达nestin阳性细胞存活,而A组无表达;脊髓空洞面积A组[(3.9±0.1)mm2]与B组[(1.2±0.3)mm2]和C组[(1.1±0.3)mm2]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949,P<0.01),而B、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A组[(2.0±0.5)分]与B组[(16.4±0.8)分]和C组[(16.0±1.4)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0.157,P<0.01),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板实验评分:A组[(31.3±2.9)度]与B组[(46.8±2.1)度]和C组[(46.5±2.4)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099,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冻存后复苏液的NSCs细胞存活率[(55.9±5.2)%]与未冻存[(65.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34,P>0.05).结论冻存NSCs复苏后仍具有活跃的增殖和分化潜能,是SCI移植治疗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失血-脂多糖(LPS)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未结扎组、结扎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动物模型,结扎组于失血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以阻断肠淋巴液回流.创伤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制备心肌组织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ATP酶活性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制备心肌病理切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未结扎组大鼠心肌MPO[(0.23±0.08)U/g]、TNF-α[(9.99士2.74)pg/g]、IL-6((31.57士12.71)pg/g;~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MPO:(0.12士0.03)U/g、TNF-α:(4.17±1.35)μ/g、IL-6:(17.86±5.17)μg/g,均P<0.01],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扎组大鼠心肌MPO[(0.13±0.03)U/g]、TNF-α[(5.57±1.65)μg/g]、IL-6[(23.24±5.95)μg/g]均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或P<0.01),ATP酶活性显著高于未结扎组.未结扎组心肌细胞凋亡率[(22.7±6.9)%)、心肌细胞bax蛋白表达(104.5±11.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凋亡率:(3.8±1.2)%,bax蛋白:142.1±10.9]和结扎组[调亡率:(8.4±2.8)%,bax蛋白;128.4±9.6],bcl-2蛋白表达(196.4±19.3)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32.2±12.3)和结扎组(165.1±11.6,均P<0.01).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通过降低炎症介质TNF-α、IL-6水平,提高bcl-2蛋白表达和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从而干预失血-LPS致大鼠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水提取物有效组分配伍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冠心宁组及丹参-川芎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I/R损伤模型.于结扎成功后10 min股静脉注射给药,其中冠心宁组给予冠心宁注射液含生药2.88 g/kg,丹参-川芎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参-川芎水提取物有效组分注射液含生药2.43 g/kg和4.86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缺血40 min、再灌注120 min取血后处死动物,测定血中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酮-前列腺素F_(1a)(6-keto-PGF_(1a))、血栓素B_2(TXB_2)含量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且测定心肌梗死程度.结果 丹参-川芎低、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23.0±3.8)%、(20.8±4.7)%]较模型组[(29.1±3.2)%]显著降低(P<0.05和P<0.01);cTnT[(0.78±0.29)mg/L、(0.76±0.29)mg/L]和CK-MB[(891.5±252.5)U/L、(759.5±191.3)U/L]也较模型组[(1.04±0.14)mg/L,(1 268.2±256.5)U/L]显著降低(均P<0.05),丹参-川芎高剂量组6-keto-PGF_(1a)较模型组升高[(206.7±35.6)ng/L比(138.6±28.9)ng/L,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模型组降低[(49.4±9.3)%比(77.1±16.7)%,P<0.05].结论 丹参-川芎水提取物有效组分配伍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I/R后cTnT、CK-MB含量,提高6-keto-PGF_(1a)/TXB_2比值,从而减轻心肌I/R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5 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单纯损伤组(n=5)和人工神经修复组(n=10)。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5 mm,单纯损伤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断,人工神经修复组以复合bFGF-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术后对实验动物的坐骨神经进行大体观察,对运动进行行为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和靶肌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5 周,与单纯损伤组相比,人工神经修复组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人工神经修复组再生的坐骨神经已经通过bFGF-壳聚糖导管越过缺损并与远端相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坐骨神经再生段可观察到神经微丝(NF)阳性和S-100 阳性纤维。应用Masson 染色方法,可观察到人工神经修复组腓肠肌去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单纯损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bFGF-壳聚糖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使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颈髓损伤患者血液黏度增高,血清SOD活力降低且MDA含量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激光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均明显改善犤(4.8±0.9)mPa·svs(5.7±1.2)mPa·s,(6.1±1.0)mPa.svs(7.5±1.2)mPa·s,(1.68±0.28)mPa·svs(2.16±0.28)mPa·s犦(t=2.451~2.537,P<0.05),血清SOD活力增高犤(1.52±0.17)pmol/(s·L)vs(1.35±0.25)pmol/(s·L)犦(t=2.652,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犤(4.0±0.7)μmol/Lvs(4.8±0.8)μmol/L犦(t=2.478,P<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改善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分化程度下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收治的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男45例,女41例,年龄(65.20±1.88)岁,年龄范围为58~69岁。根据分化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分化组( n=41)与低分化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