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剂量肝素治疗热射病非显性DIC的疗效。方法将36例热射病非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治疗前加用肝素70U/kg,24h持续泵入,连用3d。比较两组患者发生DIC的机率及病死率,观察治疗组应用肝素前后患者BPC,PT,APTT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DIC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BPC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肝索有效防止热射病非显性DIC向DIC的发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low-dose heparin therapy for heat stroke with pre-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re-DIC). Methods 35 cases of heat stroke with preDI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low-dose heparin therapy (treatment group, n = 22, given heparion by 70U/kg for 3 days, 24 hours of continuous pump), 17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DIC and mortality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cidence of DIC and mortality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0. 05). After the treatment group therapy,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BPC (P< 0. 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PTT PT, (P > 0.05). Conclusion Low-dose heparion is applied early in heat stroke patients in pre-DIC stage, which could not only prevent efficiently DIC, but also diminish mortality.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患有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按照入院单双数将74例于2013年4月~2016年6月入诊我院儿科的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分为A、B组各37例,其中A组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B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A组的78.38%,P0.05。B组患儿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以及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DIC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患儿APTT、PT、D-D、FDP、Fbg以及PLT水平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更佳,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肝素使用时间更短,DIC指标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初次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20例,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IC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高雁群  王晓红 《临床荟萃》1999,14(24):1119-11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和临床出血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白血病(AL)并发DIC也较常见。本文综合分析我院自1990~1996年用微量肝素治疗36例AL合并DIC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25例,女11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严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死亡率较高。产科DIC多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母子均受到极大危险。1995年1月~2004年1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共发生产科DIC41例,肝素联合子宫切除19例,未用肝素、未行子宫切除22例,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5-34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治疗的DIC患者122例,61例患者采用普通肝素(对照组)治疗,6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一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80.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DD、PLT、FIB均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DD均值均降低,降低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FIB均值均升高,升高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低分子肝素早期干预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楚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93-2795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否有效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干预组(15例),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DIC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的DIC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和0例,死亡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DIC的发生及死亡率,并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DIC的输血治疗和肝素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以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为特征,伴发继发性纤溶或纤溶受抑的综合征;它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原发病的临床表现。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若不及早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目前DIC的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支持措施、尽量消除引起DIC的病因原发病、抗凝治疗与补充治疗[补充新鲜冰冻血浆(FFP)及冷沉淀…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严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死亡率较高.产科DIC多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母子均受到极大危险.1995年1月~2004年1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共发生产科DIC 41例,肝素联合子宫切除19例,未用肝素、未行子宫切除22例,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诱因、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5年共15年来住院诊断本病患儿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积极治疗原发病、肝素抗凝等综合治疗下,除9例放弃治疗外,53例坚持治疗,治愈37例(69.8%),死亡16例(30.2%)。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做到早期诊断,以肝素抗凝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DIC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和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严重创伤患132例,发生DIC24例,予以控制病因,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及控制并发症等积极治疗。结果 发生DIC的24例中,治愈15例,死亡9例。结论 早期消除病因及诱因,防止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严密观察DIC发生的早期征象,提高对凝血机理及成分输血的认识,是预防及抢救DIC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瘤合并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ortic aneurysm-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A-DIC)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4例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DIC分为AA-DIC组和non-DIC组, 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  结果  174例主动脉瘤患者中, 合并慢性DIC共37例(21.3%), 其中典型DIC 4例(2.3%), 不典型DIC 33例(19.0%)。AA-DIC组患者病程显著长于non-DIC组(P=0.041)。AA-DIC和non-DIC组患者动脉瘤分布部位和类型均以腹主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最为常见。AA-DIC组出现附壁血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on-DIC组(P均 < 0.01)。不典型DIC者同样存在不同程度凝血指标异常。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的AA-DIC患者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改善。  结论  主动脉瘤尤其是腹主动脉瘤无论其本身或围术期均可发生慢性DIC或出现DIC样表现。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发生慢性DIC。对于以慢性DIC表现就诊的患者, 需考虑主动脉瘤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AL合并DIC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症状、DIC发病时期、感染、白细胞计数及疗效。结果:AL合并DIC有90%发生在初发期,11例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死亡。结论:防治AL致DIC的重点在于初发期。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eodialysis,MHD)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对5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MWH组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在第9个月均低于UFH组(P均〈0.05),第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LMWH组的TG、Tch、LDL、Apo-B在第9个月低于第1个月(P〈0.05);UFH组TG无显著性差异(P〉0.05)、Tch、LDL、Apo—B高于第1个月(P〈0.05)。结论;长期使用LMWH不加重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的紊乱,且可部分矫正已有的脂代谢的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透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3例高危出血倾向急、慢性肾衰患者,3075IU aXa速避凝透析前静注。15例稳定的血透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未分组肝素(UFH);结果:速避凝组剂量为59±7(51~65)IU aXa/kg,透析器凝血显著较少;透析2h、4h血浆PATT明显延长,但显著较UFH组短;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显著较短。LMWHs组1例(0.97%)原有消化道出血加重,2例(1.9%)出现皮肤瘀斑,3例(2.9%)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延长;结论:速避凝应用于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透具有较好的抗栓作用和安全性,但仍需注意出血并发症,剂量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 2 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二组 ,对照组 12例 ,给予降糖以及洛丁新和肠溶阿斯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 11例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治疗 6周后观测二组尿蛋白、血浆蛋白、肌酐清除率、血脂、纤维蛋白原及浮肿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 ,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及P <0 .0 5 ) ,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LMWH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和浮肿 ,而无明显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干预下肺心病凝血功能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低分子肝素的干预,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探讨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的降纤、抗凝药物,是提高肺心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 5 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 4 5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凝血功能(TT、PT、APTT、FIB)、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表观粘度)、肺功能(FEV1)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改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肺功能有所改善(P <0 .0 5 ) ,显示常规治疗虽能使肺心病患者得到改善,但无法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或P <0 .0 5 ) ,而且治疗后肺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 <0 .0 5 ) ,显示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 肺心病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必需配合降粘、抗凝及降纤治疗,效果肯定,对病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与血液透析中低分子量肝素抗凝相关的护理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效果 ,比较与普通肝素在护理方面的不同处理。对 2 6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别用速避凝 (n =10 )和普通肝素 (n =16)进行抗凝 ,分别测定透析前、透析 2h和透析 4h的APTT ,并观察透析器凝血情况和透析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及两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表明 ,普通肝素组透析 2h、4hAPTT明显延长 ,出血发生率高 ,穿刺点压迫时间明显长于低分子量肝素组 ,低分子量肝素组APTT无明显变化 ,未发现出血和透析器凝血等并发症。在血液透析中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较普通肝素安全、稳定 ,抗凝效果好 ,出血的并发症少 ,较普通肝素有很大优越性。对患者透析中及透析后的护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