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第12号中医杂志上,刊载了钟益生先生所写的“关于‘经脉’之我见”一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探讨和论述了祖国医学中重要理论之一——“经脉”问题。文中概括了目前对“经脉”的各种看法及其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同时,还提出研究“经脉”的建议,如说“应把‘经脉’和‘经筋’结合起来研究”,这样,才能“易得出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结论。”毫无疑义,作者在该篇中对“经脉”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初,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例自觉体内有对称性之“气流”或“水流”样物,所过之处,有或酸、或热、或麻等感觉,呈线状,顺一定方向流动。一般由上而下。先汇集在头部,然后下降以至消失。这之后我们又发现并系统分析了105例类似的,但循行线路不同的患者,结果发现这些病痛部位与已知之神经、血管的分布不一致;与神经性感觉异常、内脏有病而引起一定程度的规律性皮肤过敏之“海特氏带”以及某些呈线型循行的皮肤病或神经痛亦不相同。然而,恰与我国古典医籍——《灵枢》所载之经脉循行症候颇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对《内经》中“移精变气”和“祝由”,后人多有争议。高世拭认为是“导引”之法,吴昆认为又是五行相胜的精神疗法,《素问注释汇粹》认为是迷信疗法,不过其中“含有科学的意义”。《祝由辨析》(见《中医杂志》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辨析》认为“祝由”“就是医者通过对病人‘祝说病由’以达到治疗心理情志因素引起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心理疗法。”《浅谈“祝由”与“移精变气”》.(见《中医药信息》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浅谈》)认为:“《内经》中的‘祝’或‘祝由’和‘先巫’即气功医师,  相似文献   

4.
手足四肢发冷是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和该部血液循环减少或障碍的表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因神经功能的失调而引起这种血液循环失调的症状。“寒厥”与“热厥”即是由於“寒症”(按相当於机能衰退)与“热症”(按相当於机能亢奋)两种绝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呈现出来的手足四肢发冷症状。根据中医治疗体系的基本学说“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所以“寒厥”也称“阴厥”,“热厥”又称“阳厥”。祖国医学典籍上关於“寒厥”与“热厥”的记载是不少的,不过比较散漫而零碎,兹综合历代医家关於两种厥症的认识和处理试论如后:(一)释“厥”“逆”“冷”与“寒热厥”古代医学上的“厥”不专指手足四肢发冷,它统含有“郁”“乱”和“逆而不顺”等神经功能紊乱的意义: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注:“‘厥逆’者,阳气下藏,中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医的习惯说法,人体有十二条正经经脉分别与其相应的脏腑相联系,其中与三焦腑相联系的是手少阳三焦经。假定现在有人说三焦的经脉并非“手”脉一条,而是另有“足”脉一条,即共有两条时,那么一定会被认为是远离“经旨”之言。但如果我们能尊重历史事实时,则两个三焦(脉)的理论却恰恰是明文书写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的。这也就是名医李东垣撰文所称的“三焦有二”说。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足三焦”脉的记述,主要有以下一些:首先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记载(手)三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医》杂志论文披露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认为中医是哲学,尚不能称为科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贾得道同志也认为中医的缺点“就是没有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没有用解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医脏腑经脉‘有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有用‘纯粹的想象来补充现实的空白’”之弊。读后颇有感触,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上述这些看法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篇,“两感”一名,首见于该篇。所谓“两感”,是指外感热病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藏府,同时被寒邪所伤,而见表里同病、预后不良的危重证候。“《内经》两感辨析”(原载《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二期)一文,就是为阐明横帝内经件关于“两感”的学术思想而作。对笔者很有启发,捧读之余,认为有几个问题,应予以再加辨析。分述于下,共同切蹉。1关于“两感”的病机汪氏在文中指出:“‘两感’的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则经脉营卫不行,八里则五藏损伤,六府不通,邪气充盛…  相似文献   

8.
‘定义’中医金匮翼称:偏头痛者,由於风邪客於阳经,其经偏虚也:邪气凑於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丹溪心法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是也。实用内科学谓:偏头痛为阵发性半侧头痛,常伴有幻觉和盲点等视觉障碍及其他脑力功能损伤症状和痛时的恶心呕吐,为其特徴;原因未明,常有遗传因素,恐与癫痫及过敏疾病有关,以女性较多,多於青春期开始,至中年或闭经后,自行停止。‘症状’发作前常有嗜睡,烦躁,疲劳,大便秘结,或腹泻等前驱症状。头痛之前有脑部损害症  相似文献   

9.
贾得道在1991年第2期《医学与哲学》上发表《谈中医发民战略中的若干问题》一文。贾得道在文中写道:“在尊经复古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早已为实践所扬弃的糟粕,如《内经》中的‘五运六气’说和‘九宫八风’说,以及后世的所谓《黄帝虾蟆经》,‘子午流注’说,‘灵龟八法’说等,又给披了一层‘时装’,象‘气象医学’‘时间  相似文献   

10.
《循〈内经〉探讨经脉和淋巴管》一文(以下简称原作,发表于《中国针灸》1986年第4期34页,作者龚启华)曾指出:《内经》把淋巴管视为经脉,把淋巴液视为营气,把胸导管视为冲脉,把流通血液的动脉和静脉称为络脉。现依据原作内容,将以上四者的关系作图如下,以供商榷。一、经脉是否流行血液原作提出了“经脉内是不行血的”肯定的看法,并无根据。原作说:“在一般情况下经脉内是不行血的,若血进入经脉则常处于病理状态。如《素问·调经》:‘孙络水外溢,则经有留血’。又如:‘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表明经脉内平时是行血气的,即营气,它是由血而来但是不同于血的体液,‘似若雾露之溉’…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医书》除《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等重经经文外,《十问》中“禹问於师癸”是《内经》及其前后专一的推拿导引医论,在《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亡佚之后,显得十分珍贵。在这篇经文中,师癸用“治正”的导引推拿疗法,治愈了禹“四肢不用”顽症,极似一则中国远古医学神话故事。经本人研究发现,原考有不足之处。初步认为“禹问於师癸”是中医古典脊柱推拿的医论。故续考之。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推行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决定推广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这是因为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於近两年时间、在五十多个病例中,证明获得超越现代科学医学治疗的效果,治愈率大大提高,至少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死亡。这个生动而又确凿的事实,摆在人们的面前,总应该可以看到,它既有益於患者,也是医学科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以前认为该死的病,不死了;认为难以治疗的病有了治疗办法了;以前即便治愈而往往留有不良的後遗症,现在有办法可以避免了;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内经》非平衡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理论素为“平衡”思想所统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施治。“阴阳平衡”所谓健康,“阴阳失衡”即成疾病。治疗亦唯“调整阴阳,使复平衡”是求,似成不易之论。而纵观《内经》等中医古代文献,则绝无此说。“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本身,则是经常不断的或‘消’或‘长’地变化着”(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内经》亦认为阴阳消长导致每个事物的阴阳双方处于不平衡状  相似文献   

14.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6,26(9):676-678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g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 and collaterals)与经脉(the meridians and 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或“channels and 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相似文献   

15.
依据《内经》文本,从身形之脉、由脉到经、以脉代经3个方面,论述身形之脉与经脉内涵演变的关系.研究认为:经脉源于又高于身形之脉,二者不可混淆论之;经脉从“脉”到“经”,是中医认识人体由具象到抽象、由实体到概念的过程,“经”表达的是生命体不同于西医视角特殊的纵向恒久规律,这个规律基于朴素观察,又有理性总结与思考,经得起实践检验;以脉代经的表述,名为言脉,实为说经.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中医之有理论体系,实始于此.惟书中长于理论而略于方药,故有些学者认为医经家言,无临床实用价值.其实有临床实用价值之“经方”(伤寒、金匮),并未脱离内经之理论,而是原本内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加以发扬的.清徐灵胎有言:“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自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四年第三届中央高等医学教育会议接受毛主席的指示:号召‘学习中医中药’、‘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这一英明号召,是我们全国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响应的、现在已有不少正用实际行动来响应着。现在,我们且试研究一下究竟祖国医学中有无地方可以学习研究呢?抱着魏尔嘯细胞病理学观点的西医、往往由於片面的认识而排斥或轻视中医,其实从先进的巴甫洛夫神经论的观点看来,中医里面除了其某些唯心论部分外,却有许多理论是有其科学根据的,是应该学习的。我们的祖先在医学遗产方面,不仅曾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在医学理论方面也一样的给我们遗留了许多宝贵的结晶。在这些重要而  相似文献   

18.
内耳性眩晕(以下简称本病)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以及耳聋耳鸣为特征的疾患,乃因内耳膜迷路水肿,前庭功能紊乱而引起。本病又称为耳源性眩晕和美尼尔氏病或美尼尔氏综合症,属于中医的眩晕范围。祖国医学对眩晕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如《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河间六书》则认为是风火为患:“风火皆阳,阳多兼  相似文献   

19.
《内经》经络诊断法探析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依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取穴方法,所以察视经络的变化,辨经施治对于针灸治疗尤为重要,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云:“用针...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七章的八纲辨证源流内容里有:“《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此说法略有不妥。对八纲辨证探源,按编者意,《内经》中虽无“八纲”或“八纲辨证”这一名词称谓,其实已有寒证或热证或实证或虚证等。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是中医古典论著,没有能离开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