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间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146例患者,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9.3%,其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45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手术切口渗血。结论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是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法的正确判断、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该院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的61例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总体成功率为91.80%,共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58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例。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细致与正确手术方法、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与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年龄、血管条件、手术部位、方式及术后处理的关系。以期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科305例因慢性肾衰竭需行血液透析而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305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年龄、血管超声情况、手术部位、术后2月内并发症发生及术后4月内瘘功能不良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病因、年龄、血管条件、手术部位、方式及术后处理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静脉直径≤1.7mm、老年(年龄65周岁)患者内瘘手术失败率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老年患者术后内瘘血栓发生率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腕部内瘘、静脉直径≤1.7mm、老年患者术后内瘘功能不良发生率高。肘窝附近、前臂中段内瘘肿胀手综合征、心衰发生率高。内瘘成形术合并切除动脉瘤者内瘘感染率高。出血(血肿)发生率在各组中无差异性。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者的原发疾病、血管条件和年龄。此外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熟练的手术技巧、科学的术后护理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成功率、通畅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上具有一定效果,它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85例行AVF成形术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准备、操作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等。结果28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0.88%,其中前臂为90.83%(198/218),上臂为91.04%(61/67),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前臂及上臂自体AVF成形术成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AVF成形术总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行前臂及上臂AVF成形术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从手术难度来看,应首选前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争取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一次成功率。方法 :1 0 3例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 ,男 5 7例 ,女 46例 ,年龄最小 2 9岁 ,最大 77岁 ,平均年龄 47岁。慢性肾衰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 ,多囊肾 9例 ,糖尿病 8例 ,慢性肾盂肾炎3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 2例 ,梗阻性肾病 1例 ,结缔组织病 1例 ,其它疾病 6例。均采用自体血管动静脉造瘘 ,其中首次行腕部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术占 88.3 5 % ,有少数患者行端端(腕部桡动脉与头静脉 )或侧侧 (肘窝桡动脉与头静脉 )吻合术。结果 :1 0 3例患者中 1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者 94例 ,成功率 91 .2 6% ,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选取84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透,其中30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作为甲组,另外54例为非糖尿病肾病作为乙组,分析两组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甲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16例(53.33%),乙组内瘘失功29例(53.70%),甲组透析时间、内瘘使用时间短于乙组(P<0.05);甲组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乙组(P<0.05);随着内瘘时间的延长,各血管内膜厚度不断增加,甲组内膜厚度值高于乙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时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较短,C-反应蛋白、血小板水平、血管内膜均是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752例,其中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378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353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18例,下肢动静脉内瘘术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4%,使用时间3个月至10年,绝大部分患者透析效果满意.结论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最佳方法,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血透患者的充分性和并发症,探讨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开始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28月,评估动静脉内瘘(AVF)和带袖套隧道导管(CTC)的Kt/V值,比较二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7例患者中,采用AVF的41例,CTC的26例:AVF组的年龄和感染发生率比CTC组低(P〈0.05);二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高于CTC组(P〈0.05)。结论 AVF组患者年龄轻、感染发生率低,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CTC在AVF无法建立时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provision and maintenance of vascular access remains a major cost to end stage renal failure programmes. There are few reports regarding the surgical revision of the failing native elbow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Patient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ase not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all patients identified from the hospital vascular access database as having undergon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geneous vein elbow AVF. Over a seven year period 282 autogeneous vein AVFs were fashioned in 232 patients using the brachial artery as the in-flow conduit. Of these 208 were brachiocephalic fistulas, or a variant thereof, and 74 were fashioned using the transposed autologous basilic vein (136 male: 96 female; median age 60 years, range 14–94 years). Results: Of 282 elbow fistulas 197 were successfully used for dialysis (70%).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of elbow fistulas using autogeneous vein in this series was 68%, 54%, and 44% at one, two, and three years respectively. A further 34 revis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on 28 fistulas to maintain fistula function, and cumulative secondary patency after surgical revision was 75%, 60%, and 46% at one, two, and three years. Overall 21 out of 34 procedures (62%) successfully restored fistula function and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of the revised fistulas was 56% at one year. Eighteen AVFs (brachiocephalic, n=12; autologous basilar vein, n=6) required revision for access dysfunction secondary to a short stenoses within 4 cm of the arteriovenous anastomoses. Of these 18 AVFs eight were revised by excision of the stenosed segment and either primary anastomoses of the two cut ends of arterialised vein or reanastomoses of the proximal venous limb proximally on the brachial artery. In another nine fistulas the excised segment was replaced with a short interposition graft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n=7; native basilic vein, n=1; bovine carotid artery, n=1). One fistula with postanastomotic stenoses and a more proximal needle site stenoses was revised using two vein patches. Overall 100% were patent at 24 hours, 13 provided successful dialysis (72%), and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was 67% and 50% at six months and one year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uccessful surgical revision of failing native elbow fistulas can restore patency and improve cumulative secondary patency with potential benefits in terms of patie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se results compare favourably to published patency rates after fistula salvage us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4.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学》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 19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 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参数超声测量的最佳方法及建议参考值范围。方法  应用Philips iU22彩超仪测量60例功能正常的前臂AVF血液透析患者的桡动脉、头静脉及肱动脉血流量参数,计算每个部位的检测成功率及组内相关系数以选择最佳的测量部位并评估测量的重复性;前20例患者同时采用直径法和面积法,获得内瘘血管截面积进而换算血流量参数并比较其差异;分析原发病类型及吻合方式对最佳测量方法获得的血流量参数的影响,并探讨血流量参数的可能参考值范围。结果  超声血流量参数测量的成功率及稳定性较好,以肱动脉为最佳测量部位。直径法和面积法两种截面积测量方式获得的血流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类型及吻合方式对血流量参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流量参数值较其他原发病患者低,端端吻合患者的血流量参数较端侧吻合患者高(P<0.05)。由本研究60例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参数得出稳定的血透前臂AVF血流量参数的建议参考值范围为297~1 909 mL/min。结论  肱动脉为超声血流量参数的最佳测量部位,对于肱动脉血流量参数值过低(<300 mL/min)或过高(>2 000 mL/min)患者需进行更为仔细的扫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8.
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泡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泡手对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的干预作用。方法:取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本院42例血管条件差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内瘘术围手术期中药泡手。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97.6%。有1例患者由于管腔极细,致手术失败,改采用人造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结论:中药泡手治疗有益于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提高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促进内瘘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建立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406例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手术经验,提高建立理想血管通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3年1月对406例血液透析患者建立438个血管通路的手术部位、方式、技巧及常见血管问题的处理。结果:自然动静脉内痿手术总成功率98.15%(425/433),其中左前臂384例次、右前臂24例次(尺动脉侧手术9例次),鼻烟窝处25例次。行人工血管内痿成形术4例次,动脉浅置术1例次。最终因血管不良或心脏功能不能耐受改其他方法10例(2.46%)。结论:①绝大多数血液透析者可建立自然动静脉内痿,手术简单易行,并发症少,使用安全舒适。②正确选用手术方式、改进手术技巧及掌握血管常见问题的处理,可提高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成功率。③腕部内瘘手术失败,肱动脉一头静脉内痿为次选血管通路。不能建立自然动静脉内痿时,人工血管搭桥、动脉浅置术也可用于血管通路。④低血压是内痿血管堵塞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寿命及失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常志  王莉  何强  彭鲲  李贵森  王芳  杨秀川 《四川医学》2010,31(9):1269-1270
目的分析西部地区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平均透析时间(38.5±30.8)个月。每周接受2~3次血液透析,均采用绳梯斜行穿刺。统计这些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失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均采用动静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初次内瘘6年的存活率为80%。其中共有12例初次内瘘失功,平均使用时间为11.6个月。失功原因分别为:血栓形成7例,内瘘狭窄5例。这些患者中有11例再行第2次内瘘,其中有3例血栓形成及1例内瘘狭窄行第3次内瘘手术。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影响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6年存活率为80%。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与内瘘狭窄。糖尿病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