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动脉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质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脑桥、内囊和脑回的白质。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2]。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前、后的生理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8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以入院治疗前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MR)图像数据作为治疗前组,入院治疗一定时间后复查头颅MR所得数据作为治疗后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病灶范围大小及信号高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大部患者(男性87.5%,女性83.3%)原发病灶趋于稳定,少数患者病灶(男性12.5%,女性16.7%)扩大趋势。通过MR检查,发现急性期发病并及时诊断及治疗的患者,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结论 MR对腔隙性梗死诊断有很强的敏感性,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周边缺血半暗带也有很清晰的显示,急性期诊断符合率高,可作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及是否治疗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1病案摘要 例1,男,68岁。因四肢强直抽搐伴意识障碍4h于2002年10月25日入院。4h前突发四肢强直抽搐、双眼凝视、意识丧失,持续约10min缓解,醒后感全身酸痛无力。既往史无特殊。体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EEG提示双侧调节调幅性差,左右半球脑电活动对称性差。TCD提示脑血管阻力增大,脑动脉轻度硬化。诊断为癫痫大发作,腔隙性脑梗死。给予口服丙戊酸钠,降血粘度,改善脑供血等治疗,入院后未再发作,治疗半月后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CT诊断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彦夫  张存录 《人民军医》2000,43(2):111-111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外伤引起的少见疾病 ,以往因为认识不足或主要考虑脑组织的创伤而忽略了本病的存在和诊断。随着CT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病的确诊率不断提高。 1 997年 8月~ 1 999年 3月 ,我院诊治外伤致腔隙性脑梗死 3 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3 8例均经CT检查后确诊 ,男3 2例 ,女 6例 ;年龄 8个月~ 3 7岁 ,平均 5 6岁。其中小儿 3 1例。致伤原因 :跌伤 1 2例 ,车祸伤 1 8例 ,钝器击伤 8例。伤后均表现为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或嗜睡等 ,大部分有伤后短暂昏迷和意识障碍 ,少部分出现偏瘫或…  相似文献   

5.
本组为5例严重烧伤后延迟补液的高龄患者,烧伤后1周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采用甘露醇脱水,纳络酮促醒,活血化淤、营养神经、抗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最终治愈1例,死亡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RI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材料和方法:对60例糖尿病患者行MRI检查,统计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分布和分期。结果:MRI共发现1207个腔隙性脑梗死灶,多发性病灶占全部病灶的99.3%,大脑半球病灶占全部病灶的84.34%,50岁-至80岁-年龄组为高发年龄组,而慢性病灶极为少见。结论:MRI是目前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突发性肢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胶隙性脑梗死32例,前诊于外科或疼痛门诊,经CT或MRI扫描而确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32例,男22仰,女10例。住院病人12例,l河诊病人ZO例,年龄16~71岁。经计大、推拿、按摩或药物止痛效果个样想。有关专科会诊排除广肩周炎、须准或腰椎等症患。汪t””I检查17例,MRI检查15例,均水胜隙性脑叩死,n帅7例,内变后肢14例,辐射过区11例。肢体均无运动障碍一伙16例(5/)痛侧肢体残感觉障碍。1.2疼痛特点发病时间难以判定,出现跋俪时间3>18d。疼痛部位全部在病灶对侧,呈H发性阵…  相似文献   

8.
刘建辉  冀凤云 《人民军医》2002,45(11):646-648
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infarct)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其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和液化 ,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的腔隙性脑梗死 ,约占脑梗死的 2 0 %。为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抑郁症状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为诊治和康复提供参考 ,我们对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月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抑郁状态 96例进行分析。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 1 1 腔隙性脑梗死组  96例 ,其中男 6 2例 ,女34例 ,年龄 5 5~ 79岁 ,平均 6 6 5 + 6 5岁。均经CT或MRI证实 ,CT可见深穿支供血区单个或多个直…  相似文献   

9.
林英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458-459
目的总结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急诊处理经验。方法对疑诊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12例患者,及时行头颅CT或MR I检查;确诊后及时进行降血压、增加脑血流、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神经、处理并发症等处理。结果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2例。结论诊断老年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治疗要及时进行上述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小卒中,大麻烦",进一步强调了对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的重视。在老年患者中多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即为缺血性小卒中,因为临床表现轻微或呈亚临床表现往往被患者甚至医生忽视。近期研究表明 腔隙性梗死后1—5年,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风险增加1.6倍,总死亡增加1.8倍,而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及抑郁有关。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现将近年来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得到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恩再适对脑梗死后肢体疼痛、麻木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肢体疼痛、麻木患者80例,随机选择40例为恩再适治疗组、40例为维生素B12对照组。治疗组每天静点恩再适2支(7.2单位),对照组1次/天,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500mg。4周后对比观察患者疼痛、麻木症状及正中、腓总、胫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恩再适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的症状和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对脑梗死后肢体疼痛、麻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MRDWI)表现及其ADC值变化。方法 :搜集急性脑梗死病例 5 4例 ,根据MRI显示病灶的位置、形态和最大直径 ,分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组 ( 3 9例 )和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组 ( 15例 )。选正常对照组 5例。结果 :3 9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均有不同程度MRDWI表现 ;其ADC值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MRDWI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合ADC图和ADC值则可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2002年5月~2004年11月,对6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用补气通络汤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前后作CT扫描对比,观察其临床转归和CT影像学的改变,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患者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46~82岁,平均61·99岁。病程0·5 h~10年,<24 h 16例,首次发  相似文献   

15.
我院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76例患者,在发病24h内进干亍常规扫描,66例可明确诊断,10例不能排除,在可疑之处冉行CT薄层扫描(5mm)和窗口技术应用,10例均能确诊。通过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确诊率为100%。从而减少了误诊,为临床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32397部队医院收治的160例T2DM合并L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达格列净将其分为A组(n=117)与B组(n=43)。所有患者均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综合性认知功能的筛查和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心理情绪状态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与各项评分。比较B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分项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评分、MMSE评分均升高、HAMD-17评分均降低,且B组MoCA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A组,HAMD-17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治疗后12周的执行力、记忆力、定向力和语言命名能力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8%(7/117)、9...  相似文献   

17.
王喜  石军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906-1906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笔者对6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配合使用自拟方温肾和血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MRI研究脑微出血(CMBs)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颅脑MRI受检者284例,行常规MR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记录CMBs及腔隙性脑梗死位置、数目,分析CMBs、腔隙性脑梗死分布位置以及病变程度,分别统计皮层-皮层下区(CSC区)、基底节-丘脑区(DGM区)、幕下区(IT区)的CMBs、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并进行相应分级;再根据脑内所有CMBs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总和对每例患者进行分级,分析两者在发病部位、病变等级之间相关性,统计各年龄组CMBs、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4例受检者中腔隙性脑梗死215例,CMBs 9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率约40%。CMBs、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分别为1~93、1~41个不等;CMBs、腔隙性脑梗死具有共同的好发部位,CSC区rs=0.450,P=0.004;DGM区,rs=0.406,P=0.000;IT区,rs=0.441,P=0.000。CSC区、DGM区、IT区的CMBs病变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00);脑内所有CMBs与腔隙性脑梗死病变程度呈显著相关性(P=0.000);腔隙性脑梗死、CMBs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结论:颅脑MRI常规扫描序列结合SWI序列检测腔隙性脑梗死和CMBs,可以更加科学指导脑血管患者的诊断治疗、跟踪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刘琪  张昌志 《人民军医》2010,(8):573-573
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缓释片(依舒佳林),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9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的6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分组,观察组33例实行MRI检查,对照组33例实行CT检查,对比病灶位置检出率、病灶定位准确度、检查指标和诊断精准度。结果 观察组对于病灶位置的检出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发病短于24 h的病灶定位几率高出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其他发病时间的病灶定位几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检出病灶直径小于对照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特异度与漏诊率对比于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 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定位准确度更高,诊断精准度更高,可以减少疾病漏诊情况,但其检查时间偏长,费用偏高,可以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愿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