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菌动物已应用到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无菌动物无菌检查方法的现状,并结合现行国内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标准与一些国家药典的无菌检查方法,阐述现行方法的局限性及无菌动物无菌检查中的影响因素。提出目前我国无菌动物的无菌检查技术在取样、培养基的选择与灵敏度、环境与人员控制,以及结果判断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实验动物的特征及其饲养管理基本知识)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和分类的必要性①实验用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 ②遗传学控制的分类(种·品种·变种) ③微生学控制的分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二)狭义的环境及其必要性①住居条件,温度,湿度,换气,照明,噪音,臭味等  相似文献   

3.
实验医学中的悉生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严格控制微生物的环境收容的动物,都称为悉生动物(gnotobiotics)。根据其不同特点,可分为如下5大类:无菌动物(БМ),即不带有活的内、外寄生虫、细菌或真菌的动物,据血清学或电镜检验,也不能检出已知的病毒群;无抗原动物,即终生在体内未有微生物性成食源抗原形成的БМ动物;带已知菌动物(gnotophorics),即带有一种或数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单共生体或多共生体动物(mono—或poly—accocjated);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即带有非致病微生物群的动物;以及常规动物(KB),或称普通动  相似文献   

4.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的新技术章谷生(上海静安医学化验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品质的监控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按照微生物学控制内容,实验动物分普通、清洁、无特殊病原体、悉生和无菌等五级,每级均明确规定最少必须检测的微生物项目,但对所用的检测方...  相似文献   

5.
<正> 通常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不同于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后者分别饲养于隔离和屏碍系统,而通常动物是开放条件下饲养的动物群。由于生产通常动物费用较低,易于大批繁殖、目前一些要求不甚严格的实验,尤其是短期内大量使用的以及学生的一般教学实验均使用这种类型的动物。因而和其它类型动物相比通常动物用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看,大部分实验研究是采用杂交实验动物完成,而在发达国家纯系实验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已广泛用于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所谓纯系动物,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个体交配,通常是经20代兄妹或亲子相互交配(但不得同时混用兄妹和亲子交配)而培育出来的动物。一、医学实验研究中应用纯系动物的优点 1.采用杂交系动物进行实验,结果常常不一致,可重复性差。为了获得可靠结果,只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对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实施要求,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如下:(1)交待动物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性别、年龄、体质量及健康状况;(4)微生物检测状况;(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号;(6)饲养与实验环境;(7)对实验动物的处理方式。医学实验动物分四级:一级为普通级;二级为清洁级;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四级为无菌级。部省级课题及研究生毕业论著等实验研究均须应用二级以上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和药品研究中都用实验动物作试验,对特殊实验要求用的动物(如大白鼠和小白鼠)要保持在严格卫生环境之下。匈牙利Phylaxia公司制造的SPF(特种不带病原体)动物装置能保持饲养质量。 Phylaxia和许多公司协作,故能供应配  相似文献   

9.
现代实验动物科学技术与无菌(Germ Free)动物的培育成功有极密切的关系。根据使用的目的将无菌动物转变成悉生(Gnotobiote)动物,无特异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Free)动物和开放饲养的清洁动物。由于无菌动物技术能有效地对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学的控制,因而被公认为提高实验动物质量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的各种实验,特别是分离或检定微生物的一些试验,要求实验动物无菌或无病。普通的实验动物因在开放式的饲养条件下繁殖,不可避免地感染了各种病原体,常由于传染病流行引起大批死亡。为使实验动物达到无菌或无病的标准,国  相似文献   

11.
SPF级动物经无菌动物剖腹产培养,从隔离器转向屏障设施,使寄生菌群自然定植而成.SPF级动物在医学研究应用上具有重要价值.合格的饲育设施是保证SPF级动物质量的保证,环境的维护是SPF级动物必须遵循的条件.根据SPF动物特点,提出SPF级动物饲育设施与环境维护基本要求,为构建SPF级动物条件设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动物应当按照相应的微生物监控标准进行管理。为提供合格实验动物,取得可靠的动物实验成果,必须造就符合要求的动物饲养环境。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空气中微生物限制到最低数量。以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为例,据1987年实测资料,在落菌数为3个菌落/标准平皿(0.5小时)的饲养环境还能维持。美国宇宙航空局(NASA)标准NHB5340.2指出:1万级生物洁净室的落下生物粒子为2.45个/皿(φ90)/小时。(1.225个/皿(φ90)/0.5小时)。在一般情况下,1万  相似文献   

13.
无菌动物与宏基因组技术是驱动人体健康微生物组研究的两大动力。没有无菌动物菌群(株)移植模型,就无法确立菌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没有无菌动物,就没有菌群与人体疾病研究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明天。无菌动物应用已形成有菌与无菌动物比较、菌群(株)移植、基因工程动物无菌化、无菌动物发育四种通用研究模式,研究模式的标准化将加大无菌动物研究应用规模及速度。本课题组经过十几年努力,已建成国内体量大、技术体系稳定、服务单位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无菌动物平台,为国内生物医学、畜牧、食品微生物组科学问题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目前我国无菌动物规模小、效率低、供用平台与应用条件分离,无菌动物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尚待发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亟待建立规模化无菌动物高效研究应用体系,以适应我国微生物组研究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兔作为一种实验动物,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同时作为一种经济动物,在养殖业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普通环境下饲养繁殖的兔,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体的存在无疑干扰实验结果的分析。疾病流行时,则导致实验的失败或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自1959年Pleasants和Wostmann首先培育成功无菌兔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育成本国的无菌兔,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培育出已知菌兔、SPF兔和清洁兔等多种等级的实验用兔。为建立中国的无菌兔,我们自1981年起从兔用无菌隔离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情况,本文引“感染指数”这一评估指标。探索测算感染指数的最佳方法,以便更加科学的反映实验动物的感染状况。方法 感染指数,也称感染度,它是对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的定性指标。通过加工汇总实验动物的病原体感染率,综合反映某一特定实验动物群体的病原体感染状态或趋势的一种指标。结果 总体上,小鼠病原体感染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大鼠的病原体感染指数则逐年上升。分别比较各类病原体感染指数发现,小鼠中寄生虫感染指数最高,而大鼠中细菌感染指数最高。结论 感染指数分析揭示了实验动物质量的基本状况,需要加强对小鼠寄生虫的监测,而大鼠的细菌检测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小鼠病原体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大鼠各类病原体的控制情况均逐年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几个问题的浅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起步于1980年底的中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现代化进程,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在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牵头协调下,以惊人的速度、空前的规模,“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30年走过的路”(原国际实验动物学会主席、加拿大罗塞尔教授在上海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事实确实如此,由瓦罐养普通小鼠、跃进到屏障系统无菌环境、饲养起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相似文献   

17.
1950年代末期,美国LOBUNN实验室开始供应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动物,1970和1980年代利用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动物进行的科研工作已渗入到医学和生物学各个领域,并由此发展了一套无菌动物的技术培育及其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自1981年始采用剖腹产育成无菌兔3批共14只,经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动物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对无菌兔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方而检测,证实为无菌兔。该所对无菌兔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和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无菌兔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低,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低。无菌兔的育成,提供了一条彻底根除病原体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  相似文献   

19.
超净工作台是在操作台上的空间内,形成局部洁净无菌状态的空气净化设备,可保证实验操作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防止污染环境。而用于实验动物领域的超净工作台的设计制作技术要求须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能最大限度防止动物产生的臭气、皮屑及尘粒等污染环境,保护操作者和动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学教学中提高实验动物再使用率以降低费用的方法。方法:在无菌与模拟无菌条件下,分组行兔蚓突切除术共34例,对比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及死亡率有极显著意义;无菌组实验动物再使用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实验,能提高实验动物的再使用率,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