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为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6-02-2021-12-04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超声与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者诊断效能。结果 16例病变均为单发,局限于腹直肌内9例,达腹直肌鞘膜的7例,大小为1.9 cm×0.8 cm~5.2 cm×3.0 cm。病变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欠清,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不规则无回声及斑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包块内见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脉冲波(PW)探及低速高阻血流频谱。常规超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85.14%、80.22%、70.33%、82.66%、55.14%、32.69%和15.33%,高频超声分别为98.25%、95.15%、91.65%、91.36%、88.25%、6.25%和5.10%。与常规超声相比,高频超声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较高,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经腹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医院发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60年Rokitansky首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以来,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内异症现已成为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由于内异症诊断方法的限制,有关发生率的报告主要是来自于妇科经腹手术的医院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我院近20年的内异症医院发生率的分析以提高对内异症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本院病理科自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21年间的病例。内异症诊断选择了组织学+肉眼诊断,数据进行了分段间隔统计。统计内容包括经腹妇科总手术数及其中之子宫和卵巢内异症总例数。2结果分别统计各年限经腹妇科总手术数及其中子宫… 相似文献
3.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异位到肠道组织产生的一种非癌性病理变化,由此引起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及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临床上这种病不是很常见,易与肿瘤相混淆,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病 ,好发于生育年龄 ,绝经后则较为罕见。现将我院 5年间收治的 2 9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 ,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6~ 2 0 0 1年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2 9例 ,同期住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14 71例 ,占 2 0 %。年龄 4 9~ 72岁 ,平均 5 7岁 ,绝经年龄 4 5~ 5 8岁 ,平均 5 2岁 ,绝经年限 1~ 2 0年 ,平均 7 2年。 2 1例术前行内分泌检查 ,其中 12例血雌二醇 <7… 相似文献
5.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疑难疾病,中医药治疗在缓解继发性痛经、盆腔疼痛、月经过多等方面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同时有一定缩小盆腔包块的作用。中成药因治疗服用简便,患者接受性好,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月经周期的生理病理变化选择用药。本文以经期、非经期分时论治,讨论中成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1]。本文收集了本科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1资料与方法统计自2000-01~2003-01,本科共收治经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0例,年龄22~50(平均37·8)岁。45岁以下76例,占76%;未婚2例,未孕12例;有人流史的67例,占67%;有一胎生育史的74例,占74%,有二胎及二胎以上生育史的16例,占16%。放置宫内节育器者68例,占68%;进行性痛经6个月以上者49例,占4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T及AM在位、异位ESC与正常对照ESC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胶原酶酶解、分段消化,单次筛网分离,贴壁法分离子宫内膜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原代培养正常对照ESC和EMT在位、异位ESC及AM在位、异位ESC各15例,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可达93.3%、93.3%、80.0%、93.3%、86.7%。得到的细胞数量较多,纯度较高,经鉴定ESC纯度可达95%以上。EMT、AM在位、异位ESC与正常在位ESC大小不一,与在位及正常ESC细胞相比异位ESC细胞核较大,细胞膜表面有很多胞浆突起,边界不清。结论:采用胶原酶酶解、分段消化,单次筛网分离,贴壁法分离可以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高的EMT和AM在位、异位ESC。EMT、AM异位ESC与正常妇女及EMT、AM在位ESC的形态差异可能与EMT、AM具有恶性肿瘤样的侵袭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survivin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rvivin是一种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与细胞分裂、增殖有关,在胚胎组织和恶性肿瘤中表达,正常成年分化组织一般不表达或弱表达。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虽为良性疾病,却具侵袭、种植和复发等“恶性”生物行为。研究表明survivin蛋白的抗凋亡功能在EMs浸润生长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POP就诊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固定术。选择同期于上述2家医院就诊并接受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的17例POP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对2组患者POP程度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术前及研究组患者术后第4天进行POP-Q评分系统中Aa、Ba、Ap、Bp及C点共计5个指示点进行测量。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研究组患者术前与术后POP-Q评分系统5个指示点测定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患者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POP-Q分度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2组患者术后总客观复发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患者的年龄、产次、绝经年限及人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及阴道后壁脱垂的POP-Q分度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6.7±15.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3.8±17.9)min;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7.9±6.4)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8±28.9)mL;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3±2.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4±3.8)d,2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54, P<0.001; t=-14.150, P<0.001; t=-2.452, P=0.023)。④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第4天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Aa点分别位于(-0.5±1.3)cm与(-2.3±0.5)cm处,Ba点分别位于(2.1±1.6)cm与(-1.9±0.4)cm处,Ap点分别位于(-1.1±1.3)cm与(-2.8±0.3)cm处,Bp点分别位于(0.3±1.8)cm与(-2.6±0.4)cm处,C点分别位于(3.6±1.7)cm与(-7.7±0.6)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08、14.791、6.355、8.820、28.302, P<0.001)。⑤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客观复发率分别为33.3%(7/21)和23.5%(4/1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固定术治疗POP安全有效,并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较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固定术的远期疗效仍有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产后4~6周)静力性收缩训练(SCT)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产后DRA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于产后早期,对研究组产妇DRA采取SCT联合NES治疗;而对照组产妇仅采取NES治疗。2组产妇治疗第2、4、6周时的腹围、双侧腹直肌间距(IR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值,产妇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治疗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806),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 2组产妇本次分娩孕龄、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孕期体重增加值、第一与第二产程持续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占比,产次、剖宫产次数≥2次占比,以及治疗前人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占比、腹... 相似文献
13.
Fazilet Kubra Boynukalin Munevver Serdarogullari Meral Gultomruk Onder Coban Necati Findikli Mustafa Bahceci 《Systems biology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2019,65(3):250-25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endometriosis on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by comparing the morphokinetic development of embryos obtained from women with clinically confirmed endometriosis with the ones obtained from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cases. A total of 82 cycles/patients including 53 cycles with endometriosis and 29 cycles with tubal factor infertility were evaluated. A total of 439 embryos were scored for embryo morphokinetics. Age, body mass index, fertilization rates were similar within the groups. However, the number of previous ART trials was found to be higher (p < 0.05) in the study group. Also, the number of retrieved oocytes and M2 oocyte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p < 0.01). The duration of the first cell cycle (ECC1) and S2 (the time between t3 and t4) displayed significant distortions compared with embryos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other analyzed early morphokinetic parameters (t2, t3, t4, t5, t6, t7, t8) and duration of events (VP, cc2a, ECC2, ECC3, S3) showed similar values between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In the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it is apparent that endometriosis predominantly affects the duration of the early morphokinetic events and cell cycles. 相似文献
14.
G L Brotzman 《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1991,33(2):194-197
Rectus sheath hematoma is an unusual though not rare cause of abdominal wall mass. There are multiple causes for RSH, and with a thorough history, usually some precipitating factor can be identified. Ultrasound and CT are useful in making an accurate diagnosis. Treatment is usually conservative unless the hematoma is enlarging or if the diagnosis i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5.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恶变过程的连续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随访,追踪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以观察其恶变情况。方法:将1991年1月~2003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各期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 519例。每年随访1次,对症状顽固的病例则密切追踪观察。结果:随访率79%~82%,恶变1例,占0.02%。此1例最初为阴道残端EMT恶变,之后发展为异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最后转变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经历了从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到癌变的完整演变过程。本例病变发展的特点是病灶顽固生长、反复发作,虽然患者激素水平一直处于绝经状态,但病灶仍然继续生长,最终恶变。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以发生恶性变,但恶变率很低,恶变前可以经历癌前病变的过程,其生长转变似乎不依赖卵巢分泌的性激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妇科因素的认识和鉴别。方法 报告1例子宫内膜异位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过程并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因素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结果 慢性盆腔疼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常见病症,多由妇科疾病引起,常见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结论 慢性盆腔疼痛十分常见,而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因素十分复杂,涉及妇科多个疾病,明确病因方可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 相似文献
17.
18.
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①VEGF在3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异位内膜、在位内膜VEGF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VEGF的阳性表达无周期性变化。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过度表达与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时与24例正常子宫内膜相对照。结果: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两组内膜组织均有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分泌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增殖期(P<0.05),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有关,并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4例,于月经周期第1-5天首次臀部深层注射DMPA 150 mg,此后每间隔90±7 d注射1次,半年为1疗程。观察患者的痛经情况、病灶大小及内分泌变化等。结果:用药前痛经发生率为100.00%,用药后痛经发生率下降为13.64%,且痛经程度明显减轻;B超测得囊肿、结节病灶面积由用药前的18.59 cm2、11.09 cm2分别缩小为3.12 cm2、1.05 cm2,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1.01、P<0.05。内分泌测定FSH、LH、P用药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E2用药前后虽有显著性变化P<0.01.但均在卵泡早期水平;副反应主要为点滴出血、经期延长、闭经等月经问题;随访结果有2例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怀孕。结论: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明显、安全、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