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干预效果,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抽样,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两个组,即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对干预前后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三所高校对照组、同伴教育组干预前后在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院校的同伴教育组知识、态度得分均高于其他两所院校,而传统组仅知识得分高于其他两所院校。结论:同伴教育是大专院校值得推广的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转变对待H IV/AIDS态度和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昆明市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态度、行为的现状,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昆明市3所不同类型高校(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一至二年级的大学生(共879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昆明市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认知程度相对较低,而医科类、综合类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对待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医科类、艺术类、综合类三类院校的学生之间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防范艾滋病传染所采取的保护性行为及其态度的认识方面,三类院校之间存在差异(P<0.05),各有不同情况.结论昆明市医科类、艺术类、综合类三类院校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相对薄弱,应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同伴教育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对象为四川省某高校学生450名,采用1司卷调查方式进行同伴教育前后测试的比较。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前测为13.75分,同伴教育后,平均得分提高到16.1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理,性病知识提高了11.33%,t检验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对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提高人们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以及转变态度、行为方面能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通过同伴教育使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同伴教育以及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探索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方式.方法 抽取我县10所学校的2 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开展相关教育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学生的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观念(KABP)调查结果和知晓率,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展同伴教育与参与式教学活动各17次,学生的KABP评分由干预前的(18.92±1.0)分提高至干预后的(25.98±2.6)分,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2.80%提高至干预后的9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参与式教学对提升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南京地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为今后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4月随机抽取南京地区15所高校4 50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基线调查,然后从中随机分层整群抽取1 400名一年级至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同伴教育培训,作为同伴教育干预组,按同样的方法另选取2 000名学生作为同期对照组,半年后再进行相关认知调查,根据认知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患者等问题持正向/积极态度或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以大连医科大学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生理学理论教学第十章第五节"本能行为"的讲解中,进行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共2次的问卷调查,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实施效果.结果 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总知识的得分从31.36±5.12分提高到47.73±6.43分(P<0.01).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增加了28.28%,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增加了41.94%,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随着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改善.结论 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适用于医学生,对保护他们自己免受艾滋病威胁以及在全社会开展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效果明显,可以在医学院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中开展同伴教育对艾滋病(AIDS)的认知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高碑店地区建筑工地整群抽取520人,调查他们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一年的同伴教育后,再次进行调查.比较同伴教育前后知晓情况.结果 同伴教育后,流动工人的AIDS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感染的途径、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得到相关知识途径等方面与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流动人口中开展AIDS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持续开展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在实施前后分别进行艾滋病防治、防治资源利用及危险行为和态度等相关内容问卷调查,从而评价同伴教育效果。结果通过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使参与活动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水平、服务知晓情况及行为意识均有明显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实施前的14.3%提高到37.9%,增长了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P〈0.05);传播途径知晓率从实施前的39.3%提高到78.6%,增长了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P〈0.05);实施前有56.3%(79/140)实施后有85.0%(119/140)的人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工作,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7,P〈0.05)。结论在校外青少年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大学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干预情况,为此类大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匿名方式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南充市1所师范院校和1所医学院校1 36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对于艾滋病知晓率方面,8条艾滋病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有6条医学院校新生均高于师范院校新生(P<0.01),2条问题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师范院校新生对家人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率(48.32%),高于医学院校新生的歧视率(31.42%)(P<0.01)。师范院校类新生性行为发生率为4.84%,与医学院校新生的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中存在不安全性行为。46.85%的师范院校和40.09%的医学院校新生最近一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根据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在两类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专业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和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长远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龙岗Ⅸ某工厂450名流动人几作为干预组,另一工厂的490名流动人口作为对照组.并对十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检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同伴教育半年后,干预组艾滋病问题基本认识与交流得分、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得分、艾滋病相关问题态度、行为与生活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P<0.05):"UNGASS"各指标的正确应答率和避孕套的使用率也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婚外性行为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同伴教育在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近期效果显著,适宜在流动人口中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