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Binswanger病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35例老年Binswanger病患者的部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和脑动脉硬化组比较,疾病组高切变率全血粘度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血液成份HG1、MCV、MCH、MCHC、RDW显著增加,提示红细胞的老化性改变参与了Binswanger病的发生,设法提高患红细胞变形的能力和降低血粘度将有益于阻止该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细胞变形性或变形能力(deformation)是血液流变学行为构成因素之一,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脑卒中后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各家报道不一,脑梗塞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屡有报道,而脑出血后的变化报道较少。本文对48例脑梗塞(CI)、30例脑出血(CH)做了变形指数(DI)测定,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Binswanger病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35例老年Binswanger病患者的部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和脑动脉硬化组比较,疾病组高切变率全血粘度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血液成份HG、MCV、MCH、MCHC、RDW显著增加。提示红细胞的老化性改变参与了Binswanger病的发生,设法提高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和降低血粘度将有益于阻止该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 使用中勤世帝R80-A锥板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分别对150例偏头痛患者及15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50例偏头痛患者除红细胞沉降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无明显改变外(P>0.05),其他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存在高粘滞状态,此改变可能与红细胞比积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以及血浆粘度的增高有关,在治疗偏头痛的同时,应注意改善血液粘稠度,从而阻断恶性循环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损伤后肠道防御素-5(RD-5)变化。方法大鼠32只,分为对照组8只;弥漫性脑损伤组24只,再分成3个亚组(24h,3d,7d)。观察回肠RD-5mRNA的表达,回肠肠粘膜的病理改变以及血液内毒素的变化。结果弥漫性脑损伤后24hRD-5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伤后3d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回肠肠粘膜损伤,血液内毒素伤后24h最高(P〈0.01),3至7d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弥漫性脑损伤早期RD-5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对烟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拟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于入院第二天取空腹血液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对照组,并在拟行手术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后予以静脉匀速补液至入手术室前并再次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对照组的血液粘度指标中的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血液粘度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时白细胞流变学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Ernst等测定白细胞流变学的基本原理,用DXC—300A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测定21例脑卒中和21例对照的白细胞CP和红细胞变形性。结果表明:脑卒中后白细胞C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CP增高的基本改变是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或粘附性增高。脑卒中后白细胞流变学改变的机理尚不清楚,推测和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18的表达变化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10MeV X射线垂直照射大鼠全脑,接受剂量30Gy。照射2周后,颈总动脉取血.梯度离心、取中性粒细胞层.用Northern杂交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测定血液中性粒细胞CD18 mRNA表达水平和膜蛋白数量。结果 大鼠脑组织接受照射后.光镜下出现明显的细胞损伤改变,血液中性粒细胞CD18 mRNA表达水平和膜蛋白数量在照射后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CD1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粘附参与了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脂康胶囊在调节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作用。方法 取病人60例随机分作两组,血脂康组和藻酸双脂钠组,疗程8周,服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各测血脂及血液流变变学一次。结果 血脂康在调节血脂在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藻酸双脂钠(P〈0.01)。结论 血脂康含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对烟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拟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于入院第二天取空腹血液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对照组,并在拟行手术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后予以静脉匀速补液至入手术室前并再次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对照组的血液粘度指标中的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血液粘度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损伤后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雄性SD大鼠82只,以落体撞击致右顶脑挫裂伤,生化法检测伤后6、24、72及168h(各时间点10只)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结果,红细胞膜Na+-K+-ATP酶,Ca++-ATP酶活性在伤后6h已明显下降,伤后24h分别降至0.103±0.043和0.101±0.070μmolPi/mg蛋白·h,与正常对照组(0.194±0.030、0.198±0.019UmolPi/mg蛋白·h)相比差异显著(P<0.001)。随ATP酶活性的抑制,伴有红细胞Na+、Ca++含量明显升高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显著降低。提示脑损伤后红细膜ATP酶抑制是发生高粘滞血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伤后24小时内血液流变学诸参数既显著异常;红细胞变形性哥拉斯格昏迷评分(GCS)呈正相关。经常规治疗脑外伤后,仍存在着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红细胞变形的降低。结合文献复习,对颅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原因、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细胞流变学、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形性、血小板活化聚集、胆固醇结晶及循环内凝团块含量与脑梗死的病理关系。采用美国布氏多功能显微镜的活血分析法,在高放大倍数[1.5万倍]下直接观察红细胞、血小板、胆固醇结晶及活性血栓的细胞流变学情况及变形性。研究表明两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红细胞呈串珠样改变,其变形能力差、膜流性减低(P<0.05),血粘度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循环内凝块增多,两组相比P<0.01。血流变学改变、红细胞串珠样改变、红细胞膜变形性减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血浆粘度及流动栓子增多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临床上应对血液成分进行积极研究和探讨,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提供重要的资料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梗塞性痴呆病人血浆内皮素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36例多梗塞性痴呆和20例非痴呆病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和红细胞变形能力,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痴呆组和非痴呆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1);(2)两组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5),而痴呆组又明显低于非痴呆组(P<0.05)。认为:血浆内皮素增高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与痴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红细胞变形性在脑梗塞病中的改变乔玉荷,高东美,李建森我们观察了53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及治疗前后的对照,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脑梗塞组脑梗塞病人53例,全部经头颅CT明确诊断,其中男49例,女4例。年龄47~83岁,平均63.5岁,合并高血...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脂康胶囊在调节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作用。方法:取病人60例随机分作两组,血脂康组和藻酸双脂钠组,疗程8周,服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各测血脂及血液流变变学一次。结果:血脂康在调节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藻酸双脂钠(P<0.01)。结论:血脂康含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脑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膜脂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51例急性脑梗塞,1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和51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脂质含量以及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和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Na+-K+ATP酶及C++-Mg++ATP酶活性降低,膜胆固醇含量增高,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升高;ATP酶活性与红细胞滤过指数(IF)、胆固醇及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膜磷脂含量呈正相关。脑动脉硬化患者酶活性、膜脂质与磷脂比值和红细胞变形性与对照组相差显著。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着能量代谢障碍,脂质成份改变,且在卒中发生前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治疗脑动脉硬化对预防卒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分脑出血(CH)组及脑梗塞(CI)组,分别检测红细胞各实验参数、红细胞变形能力(RCD)及红细胞聚集(EAG),并设立32例对照。结果显示红细胞各实验参数有不同程度改变,部分具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RCD及EA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脑梗塞组RCD各切应力下均低于对照组(P<0.01),EAG高于正常对照(P<0.001)。CI组红细胞各参数间有一定相关性,CH组相关不明显。对RCD改变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0.
背景:聚乙二醇作为一种非渗透性大分子物质,在器官保存液中可发挥保护细胞膜、维护细胞骨架完整性、防止细胞水肿、抗脂质过氧化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目的:探讨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 材料:抽取接受体格检查的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前静脉血。 方法:在抽取的新鲜血液中按5∶1的稀释比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器官保存液及含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聚乙二醇的多器官保存液,按加入液体的不同分为:生理盐水组、器官保存液组、不添加聚乙二醇的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1,10,30 g/L和35聚乙二醇1,10,30 g/L组。 主要观察指标:室温下通过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红细胞聚集的形态学改变,分析聚乙二醇对人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结果:不含胶体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无影响,含低浓度聚乙二醇的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小,器官保存液组、20聚乙二醇30 g/L,35聚乙二醇10 g/L和35聚乙二醇30 g/L的保存液则可显著加快红细胞沉降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引起红细胞明显聚集。 结论:器官保存液中的聚乙二醇可引起红细胞聚集,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浓度越高,促进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越明显,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