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用海人酸损毁家兔中缝大核,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顺行溃变的投射纤维终末在颈髓背角内的分布,超微结构特征及突触联系。研究表明,家兔中缝大核—脊髓背角投射纤维终末分布于背角浅层和深层。投射纤维终末多呈圆顶形,直径多在1~2μm,含有大量圆形透明小泡和少量致密核心小泡或含有多形性透明小泡及少量致密核心小泡。投射纤维终末均作为突触前成分与背角神经元形成大量的轴—树突触和少量的轴—体、轴—棘突触,此外于背角浅层内还见到有溃变终末参与构成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本文结果支持中缝大核—脊髓背角投射通路的下行抑痛效应是通过突触后抑制的作用方式实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在猕猴脊髓中可能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1α, 2/3, 5, 7) 在大鼠腰骶段脊髓内的分布.结果: mGluR1α在脊髓全层中均有分布.在后角浅层中,免疫染色阳性产物主要见于神经毡和少量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在后角深层、中间带外侧核以及脊髓前角中则分布有较多数量的免疫染色阳性的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其中前角运动神经元呈免疫染色强阳性;mGluR5样免疫染色阳性结构在后角浅层中也主要分布于神经毡和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而在脊髓的其他区域则分布有大量的免疫染色强阳性神经元及突起;mGluR2/3和mGluR7亚型主要分布在脊髓后角浅层神经毡,未见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结论: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能对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局部环路的信息传递与整合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方法对脑啡肽样免疫反应(ENK-LI)在脊髓背角的光镜及电镜定位,以及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背角内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的光镜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脊髓背角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以Ⅰ~Ⅲ层明显,特别是Ⅱ层。电镜下在含脑啡肽的轴突终末内,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小清亮囊泡以及线粒体的外表面,也见于大的致密囊泡内。此外,可见脑啡肽标记的轴突终末与未标记的轴突终末或树突相突触。切断脊神经背根后,该侧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较正常侧增高。上述结果提示胶状质内脑啡肽神经元与一级感觉传入纤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袁维秀  郭英  徐娟  张宏 《北京医学》2013,35(1):18-21
目的 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机制.方法 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给予GABAB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GP55845,进一步观察GABAB受体在苯肾上腺素对突触终末eEPSCs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苯肾上腺素显著降低初级传入末梢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幅度,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5845,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部分拮抗苯肾上腺素对刺激引发的EPSCs (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位于脊髓背角神经元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抑制初级传入纤维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冲动的传入,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下行肾上腺素能系统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一侧脊髓背角或部分腹角注射HRP后,光镜下在大鼠对侧大脑皮质第4区第Ⅳ层可见3种细胞:①谷氨酸(Glu)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②HRP单标细胞;③HRP和谷氨酸样免疫反应双标细胞。在大鼠脊髓腹角可见大量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和纤维。电镜下,在脊髓腹角内谷氨酸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沉淀,分布于树突、轴突、核周质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此外,尚可见3种类型的突触:①Glu阴性轴突与Glu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②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③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轴突构成的轴轴突触。以上结果表明:大鼠皮质脊髓束至少有一部分纤维是谷氨酸能投射,这些纤维起自对侧大脑皮质,在脊髓内下行,主要终止于背角,部分终止于腹角,经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调控脊髓腹角细胞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GABA与MOR在吗啡镇痛中的相互关系,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肢体金电镜技术,观察了猫脊髓后角浅层内γ氨基丁酸GABA)能轴突终末与表达阿片μ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后角浅层内约有三分之一的MO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阳性终未形成突触连接,这些突触均为对称性突触.本实验结果提示猫脊髓后角浅层内MOR阳性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可能受到突触前成分释放的GABA的影响.猫脊髓后角浅层内GABA能神经终末与表达阿片μ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关系@黄良田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NT-LI 在鼠脊髓背角中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光镜下 NT 样免疫反应细胞、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背角Ⅱ_b 层相Ⅲ层背侧部。也镜下 NT-LI可见于核周体、树突、轴突和有髓纤维内。除大多数标记轴突与未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外,部分标记轴突与未标记轴突和未标记胞体构成轴。轴和轴-体突触。未标记轴突亦可与标记树突构成轴-树突触。结果提示背角浅层中 NT 神经元可能参与构成调节痛觉传递回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给予M2/M4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喜巴辛,观察mAChRs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递质释放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Oxo-M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的幅度显著降低,其抑制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喜巴辛可以拮抗Oxo-M对刺激诱发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在记录的25个细胞中,92.3%的单突触细胞和75%的多突触细胞表现为Oxo-M抑制作用被完全拮抗,另有16%的细胞表现为部分拮抗作用。结论 mAChRs激活后通过位于脊髓背角传入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M2或M4受体亚型抑制兴奋性谷氨酸递质的释放,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胆碱能系统和mAChRs在脊髓水平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脊髓水平痛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先在鞘内分别注射缓冲液或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两种拮抗剂CPCCOEt和MPEP,再给大鼠脚掌注射致痛物质formalin,1 h后立即处死,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结果 分别给予拮抗剂CPCCOEt和MPEP后,大鼠的第二相痛行为反应明显减弱,脊髓背角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结论 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脊髓水平促进了痛信号的传递,在脊髓水平阻断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能成为镇痛药物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单侧脊髓后根切断后和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浅层δ阿片受体(D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在单侧后根切断术后第5d,所有大鼠术侧脊髓后角I~Ⅲ层内DOR的免疫反应性均较对照侧明显减弱(P<0.01);②在所有辣椒素处理大鼠中,其脊髓后角浅层DOR免疫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果提示,脊髓后角浅层内部分DOR来源于一级传入神经元,其中部分为传入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gabapentin, an anticonvulsant, during antinociceptiv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 Whole-cell voltage-clamp recordings were taken from adult rat spinal cord slic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abapentin on primary afferent A8-fiber 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 to substantia gelatinosa (SG) neurons in normal and inflamed (established by plantar injection of carrageenan) rats.Results Gabapentin (5 -20 μmol/L for 5 min) depressed dorsal root A8 fiber evoked polysynaptic, but not monosynaptic EPSCs to SG experiencing inflammation by about 25% (n = 10, P <0. 01). However, gabapentin did not depress the evoked polysynaptic or monosynaptic EPSCs in normal rats. Gabapentin failed to block a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induced slow excitatory currents on SG neurons.Conclusions Inflammation, at least in pan", unmasks the gabapentin depression on nocicep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dorsal horn, and this depression is not due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方法研究了雌性大鼠延髓和脊髓内雌激素受体(E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亚型(mGluR1)的分布与共存,以探讨在受体水平神经与内分泌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链霉亲和素ABC法显示ER免疫反应产物呈棕色,mGluR1免疫反应产物呈蓝黑色。ER和mGluR1在脊髓和延髓有广泛的分布:在脊髓的颈、胸、腰段,ER分布于腹角、背角和侧角;mGluR1的分布与ER相似,但以腹角和背角较为丰富。在延髓,ER分布于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mGluR1的分布与ER相似,但在数量上有差别。此外,在延髓和脊髓ER和mGluR1广泛共存于许多神经细胞内,即存在着双标细胞。结果提示:雌激素和谷氨酸可通过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的受体,进而在信使、基因和转录水平相互作用,调节神经细胞的机能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
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
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给予M2/M4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喜巴辛,观察mAChRs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
递质释放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Oxo-M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的幅度显著降低,其抑制强度
呈浓度依赖性,喜巴辛可以拮抗Oxo-M对刺激诱发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在记录的25个细胞中,92.3%的单突触细胞和75%
的多突触细胞表现为Oxo-M抑制作用被完全拮抗,另有16%的细胞表现为部分拮抗作用。结论mAChRs激活后通过位于脊髓
背角传入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M2或M4受体亚型抑制兴奋性谷氨酸递质的释放,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胆碱
能系统和mAChRs在脊髓水平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gabapentin, an anticonvulsant, during antinociceptiv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Whole-cell voltage-clamp recordings were taken from adult rat spinal cord slic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abapentin on primary afferent Aδ-fiber 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 to substantia gelatinosa (SG) neurons in normal and inflamed (established by plantar injection of carrageenan) rats. Results Gabapentin (5-20 μmol/L for 5 min) depressed dorsal root Aδ fiber evoked polysynaptic, but not monosynaptic EPSCs to SG experiencing inflammation by about 25% (n=10, P&lt;0.01). However, gabapentin did not depress the evoked polysynaptic or monosynaptic EPSCs in normal rats. Gabapentin failed to block a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induced slow excitatory currents on SG neurons.Conclusions Inflammation, at least in part, unmasks the gabapentin depression on nocicep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dorsal horn, and this depression is not due to the blockade of postsynaptic NMDA receptor.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部分去背根对神经生长抑制因子Sema3A在脊髓及其受体NP-1在备用背根节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猫的单侧备用背根模型,分别在术后7d、14d取L3、L5、L6脊髓节段及手术侧L6背根节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脊髓背角内检测Sema3A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背根节内计数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结果在L3脊髓节段,Sema3A的表达术后7d(0.25±0.14)、14d(0.27±0.09)较正常对照组(0.37±0.87)减弱(P<0.05);在L5脊髓节段,Sema3A的表达术后7d(0.26±0.11)较正常组减弱(P<0.05),术后14d(0.33±0.09)时有所恢复;L6脊髓节段各组Sema3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背根节内,术后7d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30.85±10.26)较正常组(45.06±12.47)减少(P<0.05),14d时阳性中小神经元数(40.73±12.25)较7d时有所增加(P<0.05)。结论脊髓部分去背根后,Sema3A及其受体NP-1表达的时空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刘金变  江伟  王爱忠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1):2221-2224
目的 研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的表达变化及mGluR5拮抗剂MPE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S),吗啡耐受组(Mor),吗啡加MPEP组(Mor+MPEP)和MPEP组.采用鞘内重复给药方式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鞘内注射吗啡10 μg,每日给药2次,连续7 d.通过甩尾实验,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给药后阈值-基础阈值)/(最大阈值-基础阈值)×100%].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L4~5脊髓组织mGluR5的表达.结果 鞘内重复注射吗啡后,吗啡组MPE%逐渐下降,到第7天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加MPEP组第7天仍表现出较强的镇痛效应(P<0.05).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显示吗啡耐受组mGluR5表达升高,吗啡加MPEP组mGluR5的表达低于吗啡耐受组(P<0.05),但高于NS组(P<0.05).结论 mGluR5拮抗剂MPEP有延缓吗啡耐受的作用.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mGluR5表达上调,MPEP可能通过部分抑制mGluR5的上调节拮抗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部分背根切断后脊髓可塑性中是否涉及脊髓内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方法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检测部分背根切断后脊髓细胞凋亡.结果在部分背根切断后脊髓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均见部分TUNEL阳性反应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且手术侧的Ⅱ板层凋亡细胞数较非手术侧多(P<0.05).结论背根切断不仅导致手术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对非手术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神经药理学手段 ,结合辐射热测痛法以及BSI B4与NMDAR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后第 8天 ,在背根节 (DRG) ,BSI B4与NMDAR 1标记的小神经节细胞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 32 4 6 %和 19 18% (均P <0 0 1)。在脊髓后角 ,阳性产物平均面积和吸光度分别较对照组减少 6 3 11%和 36 82 % (均P <0 0 1) ;NMDAR 1则分别减少 2 9 93%和36 36 % (均P <0 0 1)。注射后第 3、 7天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炎性痛组大鼠注射侧脊髓后角浅层BSI B4的结合位点以及NMDAR 1的表达均上调 ,而且注射后第 7天NMDAR 1的表达较第 3天减少 ,结合热痛阈的结果提示 ,随着炎症的缓解 ,NMDAR 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结论 从DRG和脊髓后角水平初步证明了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末梢上可能存在突触前的NMDA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