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门诊时,常听患者自称有“湿热”,或有些医生诊为“湿热”,但经认真辨证,其结果并不尽然。“湿热”这词达到了滥用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湿热”的概念模糊。什么叫“湿热”?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其次,是一些医生拿“湿热”二字来糊弄人,搞不清楚诊断时便笼统称为“湿热”,希望沾点边。  相似文献   

2.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3.
“湿热蒙蔽心包”是湿温病中邪在气分的一种证候。现行《温病学讲义》之类的教材只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一证而不列此证。兹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管窥之见。一、病因病机:“湿热蒙蔽心包”一证的病因是湿热合邪。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中说:“湿与浊最能昏人神智……湿热盛则熏蒸膻中,蒙蔽心包,则智昏沉……。”吴鞠通  相似文献   

4.
湿热论     
<正> 一、湿热的基本概念“湿热”作为六气来说,无可非议,它是六气中的二气,然而又包括暑与火,实际包括三气在内。六气中的湿热,仅包括三个内容,但不能包括“湿热”全面内容。因为“湿热”范围颇广,既是夏季的正常主气,又具有非正常的六淫中湿邪和热邪导致的疾病与内伤湿热导致的疾病、病因病机以及病名和辨证论治种种内容。在正常情况下,湿是长夏主气,热是夏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湿热毒邪是乙肝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金匮》云 :“黄家所得 ,从湿及之。”“湿热相搏 ,民病黄瘅。”研究表明 ,本病各证中均有湿热活动的表现 ,湿热活动与血清 AL T的升高存在正相关关系 ,并有典型慢性活肝的组织特征 ,与 HBV复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乙肝活动呈正相关性。(2 )脾运不健是慢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说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幼幼集成》说 :“脾土强者 ,足以捍御湿热 ,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 ,所以湿热乘之。”可见脾虚在发病之初即已存在 ,若在乙肝急性期…  相似文献   

7.
郭选贤  孙林  谢世平 《新中医》2007,39(5):101-102
薛生白“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是其“湿热三焦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薛氏的代表作《湿热病篇》中。这部著作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湿热三焦辨证是薛生白对湿热病进行辨证时,按邪在三焦不同部位而分别立法、用药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湿热病的一般演变规律,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是不同的。而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所涉及仅是针对湿热病邪在气分时的一种辨证分治的方法。中焦气分湿热辨证足湿热三焦辨证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笔者对此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仲景对黄疸的论述颇为详尽,且深藏奥蕴。《伤寒论》涉及发黄条文竟18条之多。退黄诸法,变幻多端。仲景论述“伤寒发黄”的条文和方剂,对探讨其理、法、方、药的规律和后世医家发挥,颇有裨益。笔者试述如下:1 湿热发黄 仲景所论之伤寒发黄与金匮之疸病,均以湿热发黄为重点,”无湿不成疸”。朱丹溪认为“疸不必分五,皆有湿热”。近代医家冉雪峰也认为“湿热交蒸,其黄乃成”。可见湿热与黄疸有密切关系。急性肝炎自不待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黄疸者亦与湿热有关。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肝病的始终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晓升 《河南中医》2007,27(9):82-82
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学“石淋”、“砂淋”、“腰痛”、“癃闭”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嗜食辛热肥甘酒醪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湿热内蕴膀胱,日久熬津烁液,肾与膀胱气化失调,郁而成石。正如《中藏经》所云:“砂淋者……又如以水煮盐。  相似文献   

12.
泌尿系结石是属于中医的“石淋”、“砂淋”和“血淋”的范围。本病是我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成因,多为湿热蕴积于下焦,使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结石;但也有因湿热蕴积,气滞血淤而成者。临证时,不得不辨。前者宜清利湿热,  相似文献   

13.
笔者发现不少医书论述“黄疸”与“肝炎”时,经常提到:“《内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如1980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科学》上册第117页“文献摘要”中,更具体地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查《内经》上述原文只有:“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  相似文献   

14.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5.
指出 ,慢性乙型肝炎多属湿热内蕴肝胆、脾胃虚弱、瘀血内结。辨证以“热”以“实”为根本 ,应遵循“祛邪务专务尽”、“避其毒气 ,祛除毒气”。治宜清化湿热、健脾和胃 ,活血化瘀为主。乙肝转阴片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德泉 《河南中医》2004,24(8):71-71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是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在临床中无论何种疾病,只要辨证属“肝胆湿热”或“下焦湿热”证,均可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王媛  詹杰  朱乐英  陈红霞  詹乐昌 《新中医》2023,55(16):194-197
从“三才”医学模式视角,以《湿热论》为理论根基,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及人 文环境等因素,分析岭南地区中风的病因病机。“天环境”是岭南地区热炽之源,“地环境”是岭南地区湿横之 根,“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人群湿热之本。“天环境”与“地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人 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之根本病因。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转变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前期是指正常血糖水平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糖尿病前期展开有效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为病因,认为湿热是脾瘅的关键致病因素,湿热内蕴为脾瘅之基本病机。基于“脾瘅理论”从湿热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脾瘅理论”及湿热的致病特点,分析湿热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关系,以除湿健脾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湿热体质理论的诞生、湿热证的辨证论治,“湿热”一词以成为当前社会的高频词汇。笔者就湿热证(湿热体质)的症状、体征,发病因素,生活调摄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并在诸多医家前贤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自己创立的湿热证之“稀释引流法”,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20.
湿热咳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有论述,如《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但论述较少。这或许既往“(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温病条辨》)有关。但目前在临床上湿热咳嗽却是时常遇到,已陆续有临床报道,而目前中医专著和教科书对湿热咳嗽所述甚略。为此,笔者就湿热咳嗽简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