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的造血问题。方法 :对 2例患者分别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及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CBSCT) ,用血细胞分离机或 6 %羟乙基淀粉去除移植物中的红细胞 ,定期检测受者血型 ,根据情况输注血细胞。结果 :2例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 ,未出现溶血反应。结论 :ABO血型不合可以进行Allo -HSCT ,去除供者移植物中的红细胞能有效地防止急性溶血反应的发生 ,定期检测受者血型 ,及时调整输血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48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受者按不同的移植方式进行分析,并选用同期85例ABO血型相合的受者作比较.结果:主要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BMT)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时间长.ABO血型不合的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以及BMT PBSCT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发生率及5年无病存活率与ABO血型相合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主要合并症及预后.ABO血型不合的PBSCT与BMT相比,红细胞输注量少,红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造血重建,特别是红系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4例ABO主要不合和8例ABO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allo-HSCT患者造血恢复情况,着重观察了这两组病人移植后溶血现象、血型转变时间、输注红细胞量以及血红蛋白恢复情况来比较分析其红系造血重建.结果:12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受者在输入造血干细胞悬液时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和输血相关性溶血,主要不合和次要不合对allo-HSCT骨髓植活和血小板恢复均无影响,但主要不合组红系恢复有延迟的趋势,有1例发生迟发性溶血.结论:供受者ABO血型主要不合可能影响红系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4.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peripheral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e-PBSCT)是多种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治疗方法[1 2].供者与受者经组织配型相合能够大大提高受者的移植成活率.但是,组织配型相合的供者与受者之间ABO血型并非全部相同.当采集ABO血型主要不合(指受者血清中存在能与供者红细胞表面A和/或B血型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供者的PBSC时,应尽量减少采集产品中混入供者红细胞,以保证回输时受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效果及供者采集前后血液指标变化.方法 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21例供者外周血干细胞,21例供者经G-CSF动员,于第5天采集外周血,处理全血量为(9 428.23±3 169.36)ml,抗凝剂为(813.49±165.46)ml.结果 采集物中MNC数为(19.75±9.01)×109/袋,MNC百分率为(97.34±2.52)%,MNC的采集效率为(56.91±26.82)%,CD34+细胞数为(1.80±0.97)×108/袋,产品容量为(149.42±32.13)ml,采集后供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分别下降10.97%、9.98%、10.06%、10.67%,所有供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安全高效地从供者外周血中分离出MNC和CD34+细胞,用于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方法 用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16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患者采用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采集的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共采集32次,每例采集2次,每次处理抗凝全血(9 158±2 166)mL,抗凝剂(919.78±230.60)mL,时间(178.1±38.0)min.结果 采集1次CD34+细胞数为(1.62±0.32)×106/kg,MNC采集效率为(81.25±14.57)%,单采后患者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分别下降13.0%、7.2%、9.1%,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能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产量高而有效的自体CD34+细胞,采集方法可靠,可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非血缘移植比例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加大的情况下,分析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BPSCT)的影响。方法将43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PBSCT患者与同期49例ABO血型相合的受者进行比较。结果 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输注红细胞量分别为(7.73±7.61)u和(4.33±3.24)u(P=0.040),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血红蛋白恢复到100g/L的时间分别为(54.08±45.24)d和(32.46±16.95)d(P=0.009)。ABO血型不合组较相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时间长。两组间移植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主要合并症及预后。ABO血型不合组较相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治疗.方法:3例HLA配型完全相合、ABO血型主要不合的患者进行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但移植后均出现PRCA.1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3例血型均转为供者血型.血色素逐渐恢复正常,红系造血恢复.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治疗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PRC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gM型和IgG型ABO血型抗体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在移植患者血型转变中的作用。方法: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监测32例移植患者ABO血型,IgM型和IgG型ABO血型抗体的变化。结果:32例ABO血型不合患者血型全部转变为供者型,造血重建时间结果分析表明血型不合对于粒系和血小板的恢复无影响;患者血型转为供者血型后,其血清中缺乏相对应的抗体;32例ABO血型不合患者中有6例供受者移植模式为A→O,其中有3例发生PRCA,且均检出IgG型抗A抗体,其余29例未检测到IgG血型抗体;3例PRCA患者红系造血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结论:IgG型ABO血型抗体可能会抑制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患者的红系分化成熟,在PRCA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监测ABO血型不合移植患者体内的ABO血型抗体变化可指导输血治疗,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保重庆市首例ABO血型主次不和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RD-PB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功.方法 对接受ABO血型主次不和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植入效果、血型转换,以及移植近远期并发症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造血迅速重建,中性粒细胞> 0.5×109/L、血小板> 20×109/L的时间分别为 11d、 16d;移植 20d血型鉴定可检出供者血型(B型红细胞),之后B型红细胞比例逐渐增高,至移植 73d全部转换为B型红细胞;血清抗A凝集素逐渐升高,抗B凝集素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经STR复检证实患者造血为供者型.移植过程中未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静脉闭塞病(VOD)等严重并发症;移植后复查骨髓提示持续完全缓解.结论 ABO血型主次不合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明  田华  要军 《北京医学》2008,30(4):242-243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相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对输注血小板的血型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转换格局.结果 ABO血型主要不相容移植后,患者正、反定型将转换为供者血型,ABO次要不相容及主次均不相容时,患者转换后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结论 对ABO血型不合患者移植后输血,应权衡所选血型对造血重建的影响并根据即时的ABO血型抗体效价选择合适的血产品血型.  相似文献   

12.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检测及临床移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经G-CSF或G-CSF+GM-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及CFU-GM之间的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allo-PBSCT供者用G-CSF(9例)或G-CSF+GM-CSF(2例)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对外周血及MNC惧物中的幼稚粒细胞、CD34^+细胞及CFU-GM进行检测计数,预处理方法主要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全身照射(TBI)。结果: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34^+细胞及CFU-GM同步增加,外周血MNC中的幼稚粒细胞数与CD34^+细胞数及CFU-GM有较好的相关性。11例患者全部植活和恢复造血功能,并为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SD)与输注随机多供者血小板(MD)疗效的比较。方法:对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SD组78例和MD组35例,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计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MD组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抗体强度明显高于SD组(P<001),CCI值明显低于SD组(P<001)。结论: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比输注随机多供者的血小板,无论在同种免疫性抗体形成的比例,还是在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和预防同种免疫反应的产生,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ABO和Rh血型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献血人群的ABO、Rh血型的分布状况,探讨其血型抗原表现型频率分布间是否相关.方法: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D盐水法及抗人球蛋白法分别测定ABO和Rh血型并确认Rh0(D)阴性血型,同时用分型血清进行Rh0(D)阴型表现型检测.结果:献血人群ABO血型基因频率为r>p>q,表现型分布特征为O>A>B>AB.Rh0(D)阴性占0.42%,表现型ccdee居多占45.8%,cde基因频率0.043 9,其分布特征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结论:ABO、Rh血型为两个独立的血型系统,掌握其在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对Rh0(D)阴性稀有血型档案库的建立,缓解医疗输血中血型缺乏状况,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水平,降低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 ABO 血型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情况,探讨血清学三项实验在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临床价值,为该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7月产科和新生儿科疑似母婴 ABO 血型不合的新生儿血液标本,对其进行 ABO 血型检测及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结果:在583例检测结果中,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有145例,发病率为24.87%。其中男性患儿80例,发病率为25.64%,女性患儿65例,发病率为2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型血患儿90例,O-A 型母婴血型模式的发病率为54.88%,B 型血患儿55例,O-B型母婴模式的发病率为41.35%,差异显著。145例 HDN 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38例,阳性率26.21%,游离抗体试验阳性76例,占52.41%,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44例,阳性率为99.31%,三者比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结论:长沙地区 ABO 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为24.87%,男性新生儿和女性新生儿的发病率无差异性,O-A 母婴血型发病率高于 O-B 母婴血型。血清学三项试验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其中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敏感度最高,游离抗体试验次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敏感度最低。血清学诊断为 ABO 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不同。方法对345例行CABG的患者进行了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的统计,所有患者分为CCABG组135例,OP-CAB组21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输红细胞量、血浆量、血小板量、输血总量以及各自相关费用。结果CCABG组输血率显著高于OPCAB组(分别为82.2%和46.7%,P〈0.05),输红细胞量、输红细胞费用、输血浆量、输血浆费用、输血总量及输血总费用CCABG组均显著高于OPCAB组(P〈0.05),而输血小板量及输血小板费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患者术中、术后输血量及输血费用显著减少,OPCAB对患者恢复有利,并能减轻患者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