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呼吸参数对呼气末 CO2分压(PETCO2)、PaCO2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 ASAI ~Ⅱ级全麻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 组在单肺通气时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3次/min;B 组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4次/min;C 组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6次/min;D 组潮气量7mL /kg、呼吸频率17次/min。各组病人分别于 OLV 前、OLV 后30 min、OLV 后60 min、OLV 后90min(分别称为 T0、T1、T2、T3、),抽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1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 A 组的 PaCO2、PET CO2逐渐增高,与 T0时刻比较,T1、T2、T3各时间点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刻其值高于正常高值,有临床意义;D 组的PaCO2、PET CO2值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而下降,与 T0时刻比较,T1、T2、T3各时间点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T3时刻其值低于正常低值,有临床意义。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呼吸参数(VT =7ml /kg,f =14-16次/min)为比较理想的呼吸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研究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时,使用容量控制(VCV)和压力控制(PCV)两种呼吸模式对气道压力与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肺通气期间均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单肺通气开始后V组采用VCV模式,P组采用PCV模式。术中连续监测气道峰压值(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和分钟通气量(MV)。在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30min后做血气分析,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血氧分压(PaO2)。结果 PCV模式时,Ppeak、Pmean都明显低于VCV模式,MV明显高于VCV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肺通气(TLV)期间,两组PaCO2和PaO2无统计学差异;OLV期间,两组PaCO2无统计学差异,但PCV组的PaO2明显高于VCV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行单肺通气时,采用PCV模式能够降低气道压力,预防气压伤的发生;同时PCV模式使肺内分流减少,能够预防和减轻单肺通气造成的低氧血症,比VCV模式更适合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不同时间对病人通气功能的影响,寻求提高单肺通气安全性的方法与措施。方法:选择20例胸科肺叶切除病人施行单肺通气。分别于通气前,通气30,60,90min恢复双肺通气10min监测血气指标,了解不同时间对血气影响的规律性。结论:单肺通气时间〉30min后出现SPO2、PaO2明显下降,〉90min有低氧血症存在,经改用双肺通气10min各监测指标接近正常,提示麻醉期间间断肺通气可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胸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分为4组,每组各15例。A组:单肺间歇正压(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组;B组:单肺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1cmH2O≈98Pa)通气组;C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 H2O通气组;D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组。分别于OLV前(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 min(T4)4个时间点观察患者气道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分析、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OLV后各时点B组Ppeak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1),而A、C及D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B组各时点Pmean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5),而A、C及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各观察时点,4组HR及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OLV后,各组PaO2明显下降(〈0.01),D组OLV后时点的PaO2明显高于其他3组(〈0.05)。结论在OLV期间应用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CPAP通气可降低Ppeak,改善氧合,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孙明哲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82-83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时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对血气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间食道癌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单肺通气)和对照组(双肺通气),在手术前、中、后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监测数据.结果 观察组开胸后PaO2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仍在100mmHg以上,能够满足红细胞的氧合,两组患者pH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不会导致体内PaCO2的蓄积和血液酸碱度的改变,但术中应严密监测血气,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5%碳酸氢钠(NaHCO3)对开胸单肺通气(OLV)患者术中血气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18~65岁。体重55~80kg。随机等分3组。I组:空白对照;II组:5%NaHC0330mL;III组:5%NaHCO360mL。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I-IR)、动脉氧饱和度(SpO2)等。3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0mg/kg、琥珀胆碱1.5mg/kg,维持吸入1.0%-2.0%异氟烷,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和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2~0.03mg/kg。OLV后应用5%NaHCO3(Ⅱ组:1mL/min;Ⅲ组:2mL/min),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30分钟时(T2)、手术完毕前双肺通气时(L)采外周动脉血1mL进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组内比较:Sp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和CL^-3组麻醉后均有升高,与T0比较(P〈0.05或P〈0.01);pH值、碱剩余(BE)和K‘3组在麻醉后均有下降,与T0比较(P〈0.05或P〈0.01)。麻醉后同时间段组间比较:SaO2在T2时间段Ⅲ组比I组和Ⅱ组高(P〈0.05);BE在T2时间段、T3时间段Ⅲ组比I组高(P〈0.05和P〈0.01)。Ⅲ组患者苏醒最快,与I组比较(P〈0.05)。结论Ⅲ组患者呼吸系统相对平稳,保持较高的SaO2,pH值和BE值下降幅度减小,苏醒迅速,有高氯代酸倾向,但是不会影响CO2的排除。 相似文献
7.
8.
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给氧对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对减少肺内分流和预防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2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2组,每组各11例。B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1~3L/min),A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并于OLV前(T1)、OLV 30min(T2)、OLV 60min(T3)、关胸双肺通气(TLV)30min,分别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在OLV 30min及OLV 60min时,B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A组(P〈0.05);OLV 30min时B组Qs/Qt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可以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探讨OLV期间应用的最佳PEEP值。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OLV患者30例,患者侧卧位后分别于双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30 min(T2)、通气侧肺5 cm H2O30 min(T3)及通气侧肺10 cmH2O 30 min(T4)时行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心率
(HR)、平均动脉压(MAP)及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内分流(Qs/Qt)。结果:与双肺通气比较,OLV时PaO2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T2到T3期间PaO2从(200.20±145.25) mmHg上升到(299.55±138.83) mmHg,Qs/Qt下降(P<0.05)。T3到T4期间PaO2从(299.55±138.83) mmHg下降到(237.30±135.57) mmHg,Qs/Qt有所升高(P<0.05)。OLV时Ppeak值从T2(21.15±3.60) cmH2O上升到T4 (27.20±3.78) cm H2O(P<0.05)。结论:OLV期间,通气侧肺应用PEEP 5 cmH2O能有效提高PaO2,减少Qs/Qt,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手术操作,是较合适的PEEP值。
相似文献
(HR)、平均动脉压(MAP)及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内分流(Qs/Qt)。结果:与双肺通气比较,OLV时PaO2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T2到T3期间PaO2从(200.20±145.25) mmHg上升到(299.55±138.83) mmHg,Qs/Qt下降(P<0.05)。T3到T4期间PaO2从(299.55±138.83) mmHg下降到(237.30±135.57) mmHg,Qs/Qt有所升高(P<0.05)。OLV时Ppeak值从T2(21.15±3.60) cmH2O上升到T4 (27.20±3.78) cm H2O(P<0.05)。结论:OLV期间,通气侧肺应用PEEP 5 cmH2O能有效提高PaO2,减少Qs/Qt,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手术操作,是较合适的PEEP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持续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病人2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0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3kPa)。于仰卧双肺通气30m in、仰卧单肺通气30m in、侧卧单肺通气30m in、60m in、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后,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不同时段对血气的影响.方法 20例胸科食管癌、肺癌手术患者,ASA分级为Ⅱ或Ⅲ级,分别在单肺通气5 min(T1),单肺通气15 min (T2),单肺通气45 min(T3)时刻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T1、T2时刻PaO2、SaO2无明显变化(P>0.05),T3时刻PaO2、SaO2较T1、T2时刻有所回升(P<0.05).而PaCO2、pH值在T1、T2、T3各时刻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aO2在单肺通气5 min、15 min时无明显差异,45 min时较前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中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及全身氧合的影响。方法将80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40例)和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组(B组,4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或双腔气管导管,B组将封堵支气管导管通过普通气管导管放置于手术侧主支气管,两组导管位置均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并定位。术中观察双肺通气时(TLV)、单肺通气后30min(OLV30)和60min(OLV60)患者的气道阻力(PAW)和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B组插管时间和定位时间均小于A组(〈0.01);在TLV、OLV30和OLV60B组PAw明显低于A组(〈0.05)。两组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等差异无显著性(〉0.05)。结论Coopdech封堵式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胸外科手术具有插管和定位方便,损伤小,分隔双肺完全,对患者生理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患者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10例择期胸科手术患,ASAⅠ~Ⅱ级,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3)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T2、T3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下降,T3时刻的动脉血氧分压较T2时刻有所回升。结论: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血气将发生显变化,总体上胸科手术行单肺通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1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中采取部分阻断非通气侧肺动脉的方法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使肺动脉压(PA)不超过30mmHg为宜)。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分钟(T1)、单肺通气后阻断前1分钟(T2)、阻断后30分钟(T3)、开放前1分钟(T4)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T2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著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著下降。T3、T4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显著降低,接近T1时刻。动脉血氧分压较T2明显回升。结论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可减少肺内分流,明显改善动脉血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单肺通气期间(OLV)胸部硬膜外麻醉(TEA)复合静脉全麻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否比静脉全身麻醉(GA)低,甚至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方法择期开胸病人20例,随机分两组TEA组和GA组各10例,在诱导插管前,TEA组用0.375%的布比卡因 5 ml行 TEA.两组病人均在 OLV下用异丙酚、芬太尼和哌库溴铵静脉麻醉维持.术中分别在双肺通气(TLV)、 OLV后15、30 min时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计算 Qs/Qt.结果TEA组在 OLV后15、30 min时的 PaO2明显低于GA组(P<0.05), Qs/Qt明显高于G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胸部硬膜外麻醉PaO2显著降低,增加肺内分流,但未导致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力学及炎性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手术当天至术后2 d,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次,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分别于气管插管后(T1)、单肺通气9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分别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监测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抽取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T2、T3、T4时TNF-α、IL-6、IL-8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时Ppeak、Pplat、Raw、Cdy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T4时O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动态信号分析法评估无创正压通气(NPPV)时不同吸气努力对肺力学模型呼吸力学参数测算的影响.方法 选择ASL5000机械模拟肺模拟体重为65~70kg的半卧位健康成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吸气压力(Pmus)分别为0、5.0、10.0和15.0 cm H2O.Respironics V...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控制通气中吸气流速波型对呼吸力学及气体交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减速波、恒速波(方形波)及正弦波吸气流速波型对容量控制通气(CM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18例COPD患者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连接PB7200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通气,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恒定不变,分别于固定吸呼比和固定峰流速两种情况下,随机选择减速波、恒速波及正弦波,用Bicore-CP100进行床头肺功能监测.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记录当时心率、血压、PetCO2.结果 (1)血气在一定峰流速时,恒速波与减速波相比PaCO2显著降低(P<0.05),在吸呼比一定时,两种波型的PaCO2无差异.两种波型下PaO2均无差异,心率、平均动脉压、Pa-etCO2亦无差别(P>0.05).(2)呼吸力学在两种情况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平均气道压减速波时最大,恒速波最低;气道峰压减速波最低,恒速波最高,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道压波动、气道平均阻力减速波最小,恒速波最大(P<0.05);呼吸机作功(WOBV)三者之间亦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COPD上机患者,减速波、恒速波及正弦波三种吸气流速波型对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均存在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定压和定容单肺通气模式对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时呼吸生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级中、下段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模式时,20例先采用VCV模式,30 min后转为PCV模式.另20例单肺通气模式采用P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分别在单肺通气期间每种模式结束后测量气道压力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OLV-PCV与OLV-VCV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27.9±7.68)kPa和(26.2±8.56)kPa,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V-PCV气道压较OLV-VCV低(P<0.05).结论 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患者在OLV期间,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不能提高氧合作用,但PCV模式气道压力低,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