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通过眼震电图(ENG)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眼震频率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眼震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眼震频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眼震频率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前庭血液循环,恢复前庭功能,从而提高眼震频率,本研究表明,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o~15o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优选提高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VBI)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VBI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推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推拿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推结合疗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的Vm、PI、DI以及VBI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推拿疗法,是目前治疗VBI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其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57例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53例用眩晕停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善和经颅多普勒(TCD)LVA、RVA、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2组均以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3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6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VA、LVA、BA的血流速度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RVA、LVA、BA的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8 年 10 月登封市中医院 CSA 患者 98 例,依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9 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椎 –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 (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 %,高于对照组的 81.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疏颈止眩针法联 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 CSA 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椎 – 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眩晕1号方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为自拟眩晕1号方合西比灵组,对照组为单纯服用西比灵组,疗程各为60d,并每组各完成80例。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能明显改善症状,并使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BA(基底动脉)值增高,且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48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眩晕1号方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项七针组42例单纯采用项七针治疗,刺血组42例单纯采用刺血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项七针组总有效率76.2%(32/42),刺血组总有效率73.8%(31/42),治疗组疗效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均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加快(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可靠,2种疗法合用相得益彰,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法治疗VB I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VB I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而作出评价。结果:患者Vm、PI和血管弹性指标(D I,D I=VD/VS)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1,P<0.05)。结论:推拿疗法对VB I患脑血管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与常规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为主,对照组按常规取穴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评估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后两组LVA、RVA、BA的平均流速均较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及其对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前根据血流速度将VBI患者分为低血流组和高血流组,根据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颈椎病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椎病组(混合组)。46例患者使用川芎茶调散类方,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观察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1.3%。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椎病组、颈椎病组与混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混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类方能改善椎-基底动脉(VBA)供血,调整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是临床治疗VBI可靠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小针刀和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3项流速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液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效果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5.
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蠲浊汤治疗,对照组104例予盐酸地芬尼多片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S)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VS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的收缩期VS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蠲浊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并且予口服西药颈椎牵引作对照,经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上升幅度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刮痧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有肯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瘀血阻络的理论,建立一种新的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动物模型.方法:将家兔异体血液分别注入其左侧颈夹肌及头夹肌内,造成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椎动脉供血不足CSA动物模型.从造模型后第2周开始到第6周,每周进行一次经颅骨多普勒(TCD)检测.结果:从造模后第2周开始到第6周,模型动物TCD上表现出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尤其在第2周及第4周表现明显.BA血流改变主要是Vp 及Vm;LVA 、RVA还出现了Vd明显减慢;BA、RVA还出现了PI、RI值的波动变化.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家兔颈部软组织退变及椎动脉狭窄,证实了CSA模型的建立.结论:利用瘀血阻络的方法可建立一种新型的家兔CSA模型,TCD可动态观察模型形成、发展、变化过程;该模型形成时间短,可维持至第6周,具有方法简便、安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符合实验动物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角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智斌  王卫刚 《陕西中医》2009,30(2):198-199
目的:研究角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后伸15°和常规0°牵引进行治疗。结果: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症状总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后伸15°的角度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常规0°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止眩消晕经验汤剂内服,2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脑动脉血液流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