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将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行前瞻性门控适应性序列扫描,对照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33例?32例2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字2检验比较两组CTCA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C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分别为98.4%(1 787/1 816)?98.1%(1 717/1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 = 0.14,P = 0.706);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2 ± 0.64)分?(4.41 ± 0.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8,P = 0.710);两组CTCA与C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是Kappa = 0.829和0.845,两组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0 ± 0.98)和(12.60 ± 1.90)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8,P = 0.000)?结论: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采用适应性序列扫描,既能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源CT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3.4岁)行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其中屏气组(n=8)采用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无屏气组(n=30)用常规胸部螺旋扫描,电压恒定为80 kV。统计冠状动脉瘤的数量、部位和大小,并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患儿所受的电离辐射量。结果共检出冠状动脉瘤47个,平均直径(8.4±3.5)mm,平均长度(13.8±7.4)mm。47个冠状动脉瘤中,小型、中型和巨大型分别为10个、15个和22个。位于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中段和旋支的动脉瘤分别为8个、13个、5个和6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的动脉瘤分别为8个、6个和1个。共检出10个狭窄段,8个冠状动脉瘤有钙化。平均辐射剂量为(0.46±0.24)mSv。超声心动图未检出位于中段和远段的5个小型动脉瘤。结论双源CT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是超声心动图很好的补充。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3.4岁)行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其中屏气组(n=8)采用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扫描,无屏气组(n=30)用常规胸部螺旋扫描,电压恒定为80 kV。统计冠状动脉瘤的数量、部位和大小,并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患儿所受的电离辐射量。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瘤47个,平均直径(8.4±3.5) mm,平均长度(13.8±7.4) mm。47个冠状动脉瘤中,小型、中型和巨大型分别为10个、15个和22个。位于左冠状动脉主干、近段、中段和旋支的动脉瘤分别为8个、13个、5个和6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的动脉瘤分别为8个、6个和1个。共检出10个狭窄段,8个冠状动脉瘤有钙化。平均辐射剂量为(0.46±0.24) mSv。超声心动图未检出位于中段和远段的5个小型动脉瘤。结论 双源CT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是超声心动图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高心率及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高心率和心律失常患者共122例,选择不同心电编辑方式进行后处理,对获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22例中12例为优良图像,110例需编辑图像,经心电编辑后108例达到合格,其余2例(长代偿间隙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1例,心房纤颤1例)经后处理图像质量仍未达标。结论根据心率及心律失常类型选择合适的心电编辑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320排CT 容积扫描法(volume法)与螺旋扫描法(helical法)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容积扫描组(n=72)和螺旋扫描组(n=56),分别采用CT容积扫描法及螺旋扫描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检查时患者心率均低于65次/mi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结果 容积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92.08±58.51)HU、(522.72±56.91)HU,图像噪声分别为(19.64±3.51) HU、(22.66±5.3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冠状动脉节段优秀率分别为97.5%(632/648)、96.8%(488/504),合格率分别为99.7%(646/648)、99.2%(50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积扫描组、螺旋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21±0.23) mSv、(13.27±2.39)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0~60 mL、80~90 mL。 结论 低心率时320排CT容积扫描法与螺旋扫描法均可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但容积扫描法辐射剂量更低、造影剂用量更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正常和慢心率患者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方案。方法 入选临床疑似冠脉疾病患者300例,按心率分为60~75次/分和60次/分以下两大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其中每组再随机分为3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扫描技术(默认管电流)、CARE Dose4D技术(实时动态调节技术)及低剂量技术进行扫描,记录各组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并比较分析。结果 回顾性心电门控常规组、4D组及低剂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08±0.91、5.69±0.80、2.74±0.51mSv,前瞻性心电门控常规组、4D组及低剂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63±0.27、1.58±0.23、0.82±0.22mSv。两常规组间、4D组间及低剂量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应尽量降低患者心率,根据心率选择不同扫描方案,心率在60~75次/分者宜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方案,心率在60次/分以下者宜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低”血管成像技术-低千伏、低对比剂用量应用于临床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35ml的低对比剂用量用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将2 0例临床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例采用80KV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扫描,对照组1 0例采用常规120KV,两组的对比剂用量均为35ml,注射速率为5ml/s,注射完毕后同等速率注入生理盐水40ml;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dose 4D),迭代算法(SAFIRE)重建,根据原始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像(MIP),比较不同千伏血管强化程度,不同KV下的辐射剂量、脑实质的密度及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噪声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5.833±0.100和5.856±0.133,P=0.694> 0.05;图像噪声分别为2.261±0.026和2.522±0.031 (P=0.000<0.05),噪声明显增加;辐射剂量分别为412.4±49.2和101.8±11.6,P=0.000< 0.05,辐射剂量显著下降.结论 采用“双低”技术进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所得图像能满足影像诊断,且大为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可望用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筛查和治疗后复查,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瑞彬  王杰  丁国成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56-1460,1505
随着多层螺旋CT突飞猛进的发展,CT检查频率正在逐渐提高,CT的辐射量越来越受到公众和科学界的关注,许多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射线的利用效率,降低辐射剂量,而且不影响诊断。本文旨在介绍低剂量CT基本概念,降低CT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法及其在头颈成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最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kV,200mAs;第2组采用120kV,100mAs;第3组采用120kV,50mAs;第4组采用100kV,100mAs;第5组采用100kV,50mAs;第6组采用80kV。100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x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CT的出现使医源性辐射剂量大大增加,降低病人的辐射剂量成为医务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患者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实施一些降低辐射剂量的临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颅检查时螺旋CT扫描的最适低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颅脑病变需行CT检查的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7组,每组20例,采用逐次降低管电流方法,分别获得100 mA标准剂量影像和80、70、65、60、55、50 mA 6种低剂量影像,根据影像质量进行评价,找出满足诊断需求的最适管电流量后进行临床应用。同时记录扫描时随机自动显示的剂量指标即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①除50 mA条件下1例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为差外,其他低剂量图像都能达到诊断要求。当管电流降低至50、55 mA时,图像质量分级以一般为主。管电流为60、65、70、80 mA时图像质量以较好、好为主。②临床实际应用管电流60 mA扫描时,CTDIvol、DLP与常规剂量比较下降了40%。结论新生儿头颅CT检查时,管电流为60 mA所得的图像即可满足临床诊断,又可明显降低新生儿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双源CT与普通64排CT行胸部扫描的辐射剂量的对比。方法选择1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CT组和新双源CT组,行胸部平扫并记录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160例患者两组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双源CT组扫描时间较普通CT组时间缩短了65.12%;两种扫描模式的检查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双源CT的Flash技术提高了时间分辨率,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价值.方法 160例快心率(心率≥75/min)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P组)或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CTCA检查,比较P组和R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P组中12例患者CTCA结果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低剂量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行CTP检查的超急性期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管电流与采集频次的不同分为双低组与对照组。双低组69例,管电流100 mA,采集频次17次;对照组91例,管电流120 mA,采集频次39次。比较两组CTP扫描参数及其图像质量评分、辐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TP伪彩图CBF、CBV、MTT、TTP图像质量评分均>6分,满足诊断要求,且两组各项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双源CTP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扫描,图像质量良好,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较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6-119
目的 探讨新双源双能量CT 单能谱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诊断治疗的48 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的患者,经新双源双能量CT检测后,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50、80、110、140、170 keV 不同能谱的图像,由2 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系统里采用双盲法对上述5 组图像和120 kV 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和伪影进行独立评估,并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 分制的评分标准,按照金属固定物外形、位置及相邻骨组织解剖细节显示清楚程度和有无伪影,从4 分到1 分逐渐递减。对不同的重建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和伪影大小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对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两位医师的一致性非常强(Kappa=0.872)。新双源双能量CT 成像的单能量技术在80 keV 条件以上均可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特别110 keV 时图像质量达到最佳效果,3 分达36 例,4 分4 例和8 例2 分,与其他keV 条件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37,P=0.003)。结论 新双源双能量CT 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减少金属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中有明显优势,能提高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影像质量,在110 keV 时图像效果最佳,对脊柱外科的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 Dose重建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鼻窦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剂量(100k V、100m A)CT扫描滤波反投影重建与低剂量(100k V、25m A)CT扫描i Dose重建,测量感兴趣区的客观噪声,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级,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并从辐射剂量、噪声、图像分级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的辐射剂量下降约76%,噪声增加,但两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对于鼻窦炎患儿进行i Dose重建低剂量CT扫描,能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也能满足诊断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殷亮 《医学综述》2011,17(8):1226-1228
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飞速发展以及双源CT的问世,M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评价支架的术后再狭窄以及评估搭桥血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MSCT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在追求更好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辐射剂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T检查的X线辐射剂量的增高可增加癌症的风险。因此,有效降低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以保护受检查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仝开军  舒荣宝  程刘兵 《安徽医学》2015,36(9):1061-1064
目的:比较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 CTCA)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105例患者分为两组,5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 PGA组),51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 RGH组),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冠状动脉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主动脉 CT 值等差异无统汁学意义( P >0.05)。 PGA 和 RGH 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97±1.24)mSv、(14.37±1.5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A组较RGH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约72.4%。 PGA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36段,RGH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02段,两组间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分级评分、平均评分、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A相比RGH,辐射剂量明显减低,且图像质量和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