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心律患者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静息心率≥80次/分的30例患者按厂家设定的标准扫描方案(心率≥80次/分的采集时相为R-R间期30%~ 80%之间,采集3~4个心动周期)进行扫描,所得数据以CT机自动设置75%R-R间期作为相对重建时相,自动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容积重建所得冠脉图像作为对照组(A组).另对A组CT机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以2%为间期,重建R-R间期30% ~ 50%数据所得冠脉图像作为研究组(B组).A组辐射剂量值由CT机自动计算得出,B组辐射剂量值以A组相同扫描参数输入CT机后模拟获得.最终由2名高年资医师选择最佳时相按4级质量评分法对两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模拟窄窗技术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心率增加呈线性增加(y =0.451+0.012x,t=3.174,P=0.004),当实时扫描心率>91次/分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中心率波动增加呈线性增加(y=1.308 +0.039x,t=3.737,P=0.001),当扫描中心率波动<5次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组与B组之间总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11,P=0.135),两组之间的冠脉节段可评价数无统计学差异(x2 =0.078,P=0.789).A组与B组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DIP、E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5.347、5.347,P<0.001).研究组的CTDLvol、DLP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9.39%和32.62%,A组与B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13.15±3.28、8.86±2.92mSv,B组辐射剂量值较A组下降32.62%.结论 640层CT在对高心率患者冠脉CT检查中运用前门控窄窗技术能保证冠状动脉图像的诊断需求,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吸收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 将6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分别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2±0.38和1.14±0.38(Z=-0.291,P=0.771),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8.87%和9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3).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的放射剂量(1.31±0.30)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模式(3.36±0.93)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00).结论 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评价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相似,但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5月收治的113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的66例患者为A组,2530的6例患者为C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对不同组图像BMI和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1.95±1.81)、(26.79±1.41)和(32.80±3.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66.53,P<0.01);A组、B组和C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4.28±2.46) mSv、(18.59±1.67) mSv和(21.72±3.06) mSv,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5.67,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6±0.10)分、(3.75±0.50)分和(3.66±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评分不变时,随着BMI值的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所得到的辐射剂量会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将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行前瞻性门控适应性序列扫描,对照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33例?32例2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字2检验比较两组CTCA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C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分别为98.4%(1 787/1 816)?98.1%(1 717/1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 = 0.14,P = 0.706);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2 ± 0.64)分?(4.41 ± 0.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8,P = 0.710);两组CTCA与C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是Kappa = 0.829和0.845,两组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0 ± 0.98)和(12.60 ± 1.90)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8,P = 0.000)?结论: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采用适应性序列扫描,既能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2年6月CT冠脉成像的患者共362例,根据心率分为三组,A组161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B组126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的患者,C组75例为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心率>75次/min的患者,三组患者根据心率分别采取三种扫描模式(Flash Cardio SAFIRE)扫描模式即高螺距低剂量螺旋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即前瞻性ECG触发三维序列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即回顾性ECG门控并通过SAFIRE减少剂量的螺旋扫描模式)进行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均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观察三组患者X线吸收剂量:结果:41例因呼吸运动图像出现错列,确定为成像失败,其中A组失败7例(7/161),B组失败22例(22/126),C组失败14例(14/75);失败率为11.33%,符合诊断要求的321例(321/362),占88.67%。比较三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A组DLP为(53±19)mGry.cm,ED为(0.601±0.361)mSv,B组DLP为(241±81)mGry.cm,ED为(1.252±0.802)mSv;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_Cardio_SAFIRE扫描模式和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的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并且可同样获得有价值的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6.
杨家虎  冯越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23-1726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min为A组(47例),65次/min<心率≤75次/min为B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C组(27例)。3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3组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3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共出现1 4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的节段有1 291个(89.47%),2分的节段有149个(10.33%),3分的节段有3个(0.20%)。不同性别的心率、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LP为(51.3±12.8)mGy?cm,ED为(0.72±0.18)mSv。3组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DLP、ED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基于Force CT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CA检查对于不同心率患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心率≤65次/min,根据不同心率选择合适的采集时相,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ED<1 mSv。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 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 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在低剂量冠脉CT大螺距前瞻性双次扫描(Double Flas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3-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采用Double Flash模式行CT冠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并且扫描前心率低于65/min的319例患者。根据是否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心率,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注射艾司洛尔)157例和B组(未注射艾司洛尔)162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化、图像质量和接受辐射剂量。结果扫描指令下达时心率A组[(56.17±4.94)/min]低于B组[(61.22±3.79)/min](P<0.05);图像质量Likert评分A组(3.29±0.36)高于B组(3.12±0.37)(P<0.05);两组辐射剂量分别为A组(1.75±0.58) mSv,B组(1.86±0.69) mSv(P>0.05)。结论对于行Double Flash患者,扫描前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控制心率,可有效提高重建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射线剂量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按照心率高低分成两组,A组为螺旋扫描组,共36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为前门控电子束(SSP)扫描组,共47例患者,采用前门控螺旋扫描.结果: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9 mSv,B组平均辐射剂量为4.1 mSv,B组扫描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约80.2%(P<0.01),两组图像噪声和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所需的高质量图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和轴位电子束扫描技术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对降低射线剂量有明显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PE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2组:A组:心电门控扫描,手动控制降低管电流;B组:常规胸部强化扫描,管电流采用实时自动曝光剂量调节自动曝光。比较2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辐射计量分别为(4.75±1.21)mSv、(14.61±1.16)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101、85分,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分析。方法:连续选取152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5.1,心率〈65次/min)行前门控扫描,根据患者的自动毫安量选择管电流及管电压。同时比较回归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5.7,心率〈72次/min)的剂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平均为(2.75±0.95)mSv,所获图像质量完全达到临床诊断需要,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2±2.9)mSv。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射线剂量减少了85.2%。结论: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的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132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HR≥90次/min。根据采集方式分成A、B两组。A组102例,采取80 kV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预定义窄时相),B组3例,采取100kV回顾性相对时相采集。比较两组间图像噪声、信噪比(CNR)、对比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有效吸收剂量(ED)。结果:两组间左冠状动脉各分支(LM、LAD、LCX)的噪声、CNR、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冠状动脉CNR(RCA 33.00±13.87)和SNR(RCA 26.18±11.95)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可以诊断的节段达98.33%,优秀节段达94.87%,B组可诊断节段98.87%,优秀节段96.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吸收剂量为0.71±0.23 mSv,远低于B组5.13±2.29 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MI≤28 kg/m2、HR≥90次/min高心率患者,80 kV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预定义窄时相plusing范围190~390 ms)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李健  郭满涛  张艳  杨晓  高芳  李娜 《安徽医学》2016,37(10):1241-1244
目的 对胸痛三联症患者应用128排双源CT扫描,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及采集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6月可疑胸痛三联症患者41例(女性23,男性18),根据患者心率不同分别采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心率>80次/min)和FLASH Spiral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80次/min),其中低心率组19例,高心率组22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辐射剂量,以及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显影质量。结果 2种扫描模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无明显差异。有效剂量(ED)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由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的(22.54±9.49)mSv和(25.32±12.34)mSv下降到前瞻性扫描模式的(2.36±0.70)mSv和(3.14±1.25)mSv,平均下降20.18 mSV(89.53%)、22.18 mSV(8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82,P<0.001,t=-14.582,P<0.001)。结论 无论是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还是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均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FLASH前瞻性门控扫描模式能明显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为了保证扫描的一次成功,高心率组患者应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模式仍是胸痛三联症扫描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比较双源CT前置门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在高心率检查者中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临床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心率>70次/min的检查者80例.40例行前置门控扫描,另40例行回顾性门控扫描.前置门控扫描根据BMI分为A,B两组进行适应性扫描.回顾性门控根据BMI分为C,D组,选取冠脉显示好的期相进行重建.采用4分法分析冠脉节段及图像质量,同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年龄、性别、BMI、平均心率、心率变异率、图像噪声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2009段冠状动脉进行分析,A~D组合格率分别为82.7%(456/552).83.9%(379/452),86.9%(502/578),B5.1%(363/427),其中A组与C组、B组与D组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06±0.84)mSv,(5.38±1.29)msy,前置门控有效辐射剂量为(4.46±1.21)mSv,回顾性扫描C,D组分别为(7.90±2.01)mSv,(13.34±1.21)mSv,回顾门控有效辐射剩量为(13.08±3.19)mSv,分别降低44.3%和41.2%,平均降低63.0%.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辐射剂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前置门控适应性扫描能够为冠脉检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并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能够用于可疑冠脉疾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胸痛序列心胸血管一站式成像低剂量技术在急性胸痛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102例临床要求行胸部血管检查的患者,采用胸痛序列血管成像。应用心电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不同的心率选择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心率≤75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A)组28例、低辐射剂量(B)组25例;心率76~120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C)组24例、低辐射剂量(D)组25例。对各组患者的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计算每例患者辐射有效剂量,并进行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结果各辐射剂量组均获得满意图像,A与B组、C与D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A组(7.09±0.95)mSv较B组(5.01±0.34)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79±0.91)mSv较D组(2.48±0.43)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胸痛序列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快速明确地诊断,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次扫描模式(Double Flash)显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
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入选采用Double Flash 模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检
查时心率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心率<65次/min)和B组(65次/min≤心率<80次/min),评价两组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1~4
分);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基于患者和血管评价该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
值和准确度;并评价患者辐射剂量。结果114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1725个节段(A组933段、B组792段):(1)图像质量:A组
采用Double Flash模式两次扫描综合显示可诊断的血管节段百分比为98.5%,而B组为9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两
组血管的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准确性评价:基于患者水平分析,A组Double Flash模式两次扫描
综合显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0.5%、95.4%、100%和
96.7%,而B组为100%、88.5%、94.5%、100%和9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
1.63±0.52 msv。结论双源CT Double Flash模式具有临床可行性,尤其对于65次/min≤心率<80次/min的患者,在较低的辐射
剂量条件下,可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起搏器置入患者行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伪影,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和适用性。方法 24例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起搏器置入病例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分为A组(640层CT组)与B组(64层CT组)两组,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5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种伪影对冠脉节段的影响,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和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身高、体重等一般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尽管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A组的心率:71±16次/分;B组的心率:61±4次/分;P<0.001),但A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A组的ED:13.8±1.53 mSv;B组的ED:9.14±5.65 mSv;P<0.001)。在起搏器置入患者冠状动脉图像可诊断率(1级+2级)的比较上,A组与B组间有统计差异(A组:99.06%,B组:93.27%,连续校正χ2=6.572,P<0.05)。影响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阶梯伪影、金属伪影、数据缺失等,各种伪影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χ2=5.009,P<0.05)。其中,A组的冠状动脉图像伪影以不影响诊断的轻度伪影为主,占94.3%,中重度伪影节段仅占伪影节段总数的5.78%,而B组的冠状动脉中重度伪影节段占伪影总数的31.8%。结论起搏器置入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时,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均能提供优秀的图像质量,但640层容积CT以较高的图像可诊断率和较轻的伪影干扰而比64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