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起搏患者的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方法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共105例,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pQRS)时限,运用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pQRS时限与以上各心超指标的关系。结果 pQRS时限与LVDd、LVDs及IVST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4、0.385和0.289,前两者P<0.01,后者P<0.05),与LVEF负相关(r=-0.312,P<0.05);pQRS时限与LAD的相关性更显著(r=0.595,P<0.01)。以pQRS时限≥180ms诊断左房扩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9%和67.74%。结论对于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pQRS时限与左心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pQRS时限延长(≥180ms),提示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时限变化对心脏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住院确诊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脏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160例,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A、B、C组,分别测定各组入院时及治疗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变化对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结果B、C组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明显高于A组(P<0.05);重度心衰在B、C组明显高于A组,C组二尖瓣反流明显多于B、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时限越长,心肌电活动紊乱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s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显著升高([286.8±5.2)pg/mlvs(212.1±6.6)pg/ml,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属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对人们的生命与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寻找能方便、快速、准确地反映其预后的指标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伴有的宽QRS波与左室功能不全和后期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4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a与Aa,Ea/Aa值,LVEF值。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患者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术后Ea及Ea/Aa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S组LVEF、Ea及Ea/Aa均明显高于R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患者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好于RVA起搏者。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QRS波群时限及QT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进行常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测量并计算其QRS波群时限及QTd,并统计其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追踪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A组与B组、C组各组间两两比较的QRS波群时限差别有显著意义(P均〈0.01);(2)与A组比较,B组的QTd差别没有显著意义(P〉0.05),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的QTd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C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大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4)与D组比较,E组的ORS波群时限、QTd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增加,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QRS波群时限、QTd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QRS波时限对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对照试验,将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试验组,与本院招募的47例志愿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QRS波时限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招募的47名志愿者经检测无心脑血管病史),得出QRS波时限对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 QRS波时限预测指标可以明确鉴别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对诊断心衰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RS波时限预测可以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及程度,对心血管事件的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07-809
目的:对比观察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双腔心室起搏器患者82例,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4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42例。均随访观察3年以上,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心电图测完全起搏QRS波时限,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对LVEDV、LVESV及LVEF影响较小[(116.2±11.2)ml vs(125.4±15.6)ml,(57.1±7.1)ml vs(61.2±9.3)ml,(54.6±5.5)%vs(47.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QRS波时限较短[(138.9±10.3)ms vs(153.8±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
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限(QRSd)、术后完全起搏的QRSd与术前QRSd的差值(ΔQRSd)。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完全起搏时QRSd短于右室心尖起搏组[(139±8.6)ms vs(156±15.4)ms,P〈0.001],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ΔQRSd〈右室心尖起搏组[(39±10.9)ms vs(57±13.2)ms,P〈0.001]。高位间隔组与低位间隔组术后、术前QRSd、ΔQR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4.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1例。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 VIP)功能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随访起搏器参数,并观察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Cum%VP)、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的变化。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um%VP比例明显降低( P<0.01);LVEDD显著减少( P<0.01);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显著增加( P <0.05)。DDD心脏起搏器 VIP 功能可以显著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从而更好的保护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起搏器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在置人前及置人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39.38±4.16)mmvs(43.41±5.34)mm]、LVEDD[(47.12±7.22)mmvs(51.76±9.26)mm]显著降低,LVEF(0.60±0.08vs0.55±0.11)升高,6min步行试验距离[(339.79±45.82)mvs(314.38±41.74)m]更长(P〈0.05),BNP水平[(108.23±62.10)ng/lvs(143.87±72.85)ng/1]显著降低(P〈0.05),累计心室起搏比例(0.21±0.08vs0.55±0.12)明显降低(P〈0.01),而房颤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和Tei指数评估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症状性心动过缓入院安装VVI永久起搏器患者32例,分别于术后1周及6个月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的检查。通过测定右室射血分数(RVEF)、舒张早期和晚期三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与A)、三尖瓣舒张早期和晚期峰值运动速度(E’与A’),计算E/A、E’/A’、E/E’值和右室Tei指数。结果同术后1周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时血浆脑钠肽(BNP)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右室EF值明显降低([50.06±5.43)vs(55.52±7.00),P<0.01];E/E’明显地升高([8.72±3.14)vs(5.28±1.32),P<0.01];Tei指数也显著增高([0.44±0.10)vs(0.34±0.08),P<0.01]。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患者右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全,组织多普勒对右心功能的评估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组患者成功置入起搏器前后2个月的起搏参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监测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监测24h内血浆脑钠肽(BNP)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中,2组在除QRSd外的起搏参数上的变化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QRSd波段比B组更窄。A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变化小于B组,24h内血浆脑钠肽(BNP)的监测中,相较于B组,A组增加程度更小。2组在LVEF与BNP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好的保障了心脏收缩功能,比其更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