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继发性导管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2013年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记录及临床资料共5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继发性异位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510患者中,发现继发性异位21例,占4.12%;发生上肢DVT21例,占4.12%,其中,继发性导管异位者9例,占42.86%。结论肿瘤患者实施PICC后发生继发性异位易导致上肢DVT的发生,临床上要加强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维护。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红 《护理研究》2004,18(2):248-249
  相似文献   

3.
<正>晕厥是大脑脑部出现一过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障碍[1]。晕厥与昏迷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恢复较难。晕厥与休克的区别在于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而持久。对晕厥患者不可忽视,应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中心静脉置管用于人体大静脉,如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直接注入大量液体进入循环,临床上普遍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颈静脉穿刺,置管多由医师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发症多,患不易接受。应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入口点通常选择肘窝的外周静脉,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方3cm处。本就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6.
姚琴芳 《上海护理》2011,11(5):56-5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是临床医学上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置管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和成效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适用范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现就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外科正确使用PICC导管及护理。方法选用巴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巴德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对17例病例实施PICC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17例患者除有1例发生导管堵塞、2例发生局部感染经过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治愈,1例非导管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PICC置管均使用至治疗结束顺利出院。结论使用PICC相对安全且方便,尤其适用神经外科病情危重、存在意识障碍及躁动、病情变化快、治疗周期长,需分时段使用脱水药物或静脉高营养药物,且多次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损伤较大的患者,只要正确使用、密切观察和护理得当,可以大幅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误入奇静脉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  相似文献   

9.
丁小娟  姚亚宏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9-2009
[摘要]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时间性的静脉输液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对于需要化疗的患者,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PICC置管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而且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自1992年德国医生Bleichroeder开创使用先河以来,在我国应用已有10余年的历史,虽然经过临床不断的经验积累,PICC在使用过程中仍有诸多并发症。我科共行PICC穿刺92例,现笔者对9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原因与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化疗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差异。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JBI、PubMed、EMBASE、CINAHL、CBM、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所有讨论PICC与VPA对化疗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受控的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CCT)和队列研究,按照JBI文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PICC导管留置时间低于VPA(RR:9.06,95%CI:5.82~14.09);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VPA,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CI:0.92~1.03),P0.05;PICC并发症发生率大于VPA(RR:0.30,95%CI:0.22~0.41),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VPA组生活质量优于PICC组,且留置时间大于1年时,VPA的总费用低于PICC。结论 VPA与PICC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患者生活质量高,且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高质量文献较少,仍需进一步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中心静脉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测量中心静脉压值的一致性.方法收集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实施PICC及CVC的住院患者62例,分别经PICC与经CVC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途径测得中心静脉压数值的一致性.结果 Bland-Altman分析表明:经PIC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高于经 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2种途径测得中心静脉压值一致性界限为(2.024,-1.214)cmH2O(1 cmH2O=0.098 kPa);3%(2/62)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以外,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2种途径测量中心静脉压差值的最大值为1.80 cmH2O,最小值为-1.0 cmH2O.结论经PICC与经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一致性好,经 PICC测量是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旋腕运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2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旋腕运动,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旋腕运动能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速度,能显著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孙建  王枫  谢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9):33-34,3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吴月凤  刘玲  周巍  王雪花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740-1740,174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明显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PICC已被认为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但临床应用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科一位患者PICC术后出现心房颤动(下简称“房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预处理法预防化疗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到2012年5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130例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用传统的生理盐水100ml浸泡并冲洗导管,研究组用生理盐水100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浸泡并冲洗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两组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两组局部渗血、导管阻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PICC预处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而且不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余利君  胡琪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486-1486,150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院外导管自我维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化疗间歇期每周来医院维护导管1次,观察组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护指导,化疗间歇期患者按导管维护指导流程在家中每周自我维护导管1次。患者返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固定情况,堵管、感染、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拔管时两组患者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的结果等。结果化疗期返院时,两组患者的导管均固定良好,对照组34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置管部位的局部红肿,无堵管及移位发生;观察组34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导管堵管、局部红肿或移位。化疗结束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PICC置管患者进行导管的院外自我维护具有可行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利于PICC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因素。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27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儿童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感染、堵管、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静脉炎是导致PICC留置时间不足1月的最主要原因,而1个月以后影响PICC留置的主要因素为堵管、感染。结论控制并发症可延长儿童PICC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