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构建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并探讨其应用于普通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系统应用前我院普通病区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得分、三级护理质控各环节耗时、护理人员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知晓三级护理质控检查结果评分资料,与2018年7-12月应用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后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后,三级护理质控(结果汇总、各类报表生成、结果反馈至病区及护理部获取项目改进反馈的时间)均较应用前缩短,病区检查时间较应用前延长,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得分均高于应用前(均P0.05);护士对三级质控检查结果知晓率由原来的98.29%上升至99.5%,知晓范围、首次知晓方式及知晓时间应用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人员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应用前(P0.05);但夜班护士工作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查析一体化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护理人员对三级护理质控管理的满意度和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科学、快捷、客观的预防压疮管理新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利用医院计算机与网络,研发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并应用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进行实时的评估、监控管理。结果应用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实现了临床压疮评估和管理的全程信息化。与实施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前相比,实施后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预防压疮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压疮管理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护理工作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泌尿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SWOT分析法对提高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本院泌尿外科实施SWOT分析法护理管理的120例患者,观察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应用SWOT分析法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应用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满意度评分也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OT分析法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针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低的现状进行管理,观察应用PDCA循环后与应用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与实施前相比,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得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为护理安全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使本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患者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智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在手术室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手术室8项护理敏感指标作为质控重点,开发电子化质控系统。对2017年7-9月各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整改效果。结果各项指标规范率均明显提高,查检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医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指标及智能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A组服药依从率与B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B两组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下降值明显大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且A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临床疗效,并且可明显控制其血糖水平,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前的148例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后的156例MECT病人,比较实施前后病人等待时间、治疗时间、MECT护理记录时间、MECT护理书写合格率、MECT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标准化管理后,病人等待时间、治疗时间、MECT护理记录时间均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T护理书写合格率、MECT护理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标准化管理应用于MECT护理中,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ICU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抽取2015年第1季度ICU护理记录单144份,分析不合格记录单问题与原因。2015年第2季度开始实施CQI,抽取改进期间护理记录单进行监测,观察持续质量管理前后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变化。结果 CQI实施后1个月时,护理文件书写错误率为25.00%(38/152),与实施CQI前的31.25%(45/144)相比有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QI实施后2个月时,护理文件书写错误率18.52%(25/135),与实施CQI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QI实施后3个月时,护理文件书写错误率8.54%(14/164),与实施CQI前、实施后1个月、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QI可提高ICU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降低书写错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并建立医院护理会诊信息系统,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客观、有效的数据和管理手段。[方法]根据我院护理会诊申请流程及管理要求设计研发护理会诊信息系统并在临床应用,设计时考虑尽量优化流程、简化护士填写内容,并跟踪会诊系统上线后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系统运行后,与使用护理会诊信息系统前相比,护士书写护理会诊单耗时及申请后等待时间明显缩短,护理会诊申请率及临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会诊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会诊工作效率和效果,为更好地解决病人的疑难护理问题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路径,从而促进专科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CA管理结合鱼骨图原因分析在护理质控问题整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室2016年一季度最主要护理质控问题"静脉输液卡执行者漏签字",于2016年二季度进行整改,将整改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整改前发生漏签字15例,整改后发生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结合鱼骨图原因分析,能明显改善护理质控问题整改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葸英博  宋宗惠  李向丽  丁劲  刘小勤 《全科护理》2020,18(12):1419-1421
[目的]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基础,移动手持电脑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为硬件,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基于中医护理程序建立医院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移动护理信息管理。[方法]依据中医护理程序,建立包括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辨证、中医护理施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几个功能模块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临床护士可随时对该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对病人施行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结果]实施基于中医护理程序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后,我院中医护理技术的运用、中医护理成效及护理满意度相关指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将中医护理程序融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医院信息管理中,有力地提高了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我院中医护理质量,同时提高了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风险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提高病房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对本科室工作中高风险的护理行为实行告知制度和采取防范措施。将管理前后发生护理风险的次数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结果风险管理前后直接护理风险与非直接护理风险比较经皮尔逊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3.2%上升到97.6%。结论风险管理的实施,使护士的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护理行为逐步规范,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和避免了投诉,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而且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压力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7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山东省枣庄市、东营市两所医院手术室的在职护士50名为研究对象,开展护士工作压力管理模式,评价并比较实施前(2015年1-6月)和实施后(2015年7-12月)的护理质、护理人员的倦怠程度及留职意愿。结果压力管理模式实施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安全性评分均优于实施前(均P0.05);工作倦怠程度各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实施前,留职意愿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士工作压力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压力感,改善倦怠程度,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静娟 《全科护理》2016,(21):2173-2175
[目的]探讨放疗时段追踪管理对食管癌放疗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84例食管癌放疗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放疗时段追踪管理实施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病人近期疗效、并发症、治疗依从性、满意率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依从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疗时段追踪管理能有效提高食管癌放疗病人治疗依从性及放疗治疗效果,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竞赛  夏玲蓉 《全科护理》2016,(20):2129-2131
[目的]分析戴明环延伸化应用模式在手术室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实践中采用戴明环延伸化应用模式,比较应用前和应用后各项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采用戴明环延伸化应用模式对手术室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实践中采用戴明环延伸化应用模式,有利于端正手术室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态度,减少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身份识别流程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14年6月以来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改进,执行身份识别操作流程,比较流程改进前后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结果流程改进后,新生儿的孕周、皮肤、性别、体重等方面的记录正确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腕带缺失、病历分离的发生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身份识别流程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改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全院护理的质量检查报告,对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前后结果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全院护士的护患沟通合格率高达97.33%,明显高于活动前的8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全院护士精神科常规操作的合格率高达98.00%,明显高于活动前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全院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的合格率高达97.67%,明显高于活动前的8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全院护士精神病知识考核的优秀率高达97.00%,明显高于活动前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不良事件仅有3例,明显低于活动前的100例;活动后护理的合格率高达99.50%,明显高于活动前的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改善,提高护理的工作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室护理情况以及78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实施常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模式,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常规模式基础上实施FMEA,比较FMEA实施前后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质量情况。结果FMEA实施后体位相关并发症、手术感染、锐器损伤、手术用物清点数目不符、外科手消毒不规范、医护患沟通不足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FMEA实施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在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在护理垂直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及科室床位数,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梳理出临床护理工作量,设定不同岗位、层级护士配置比例,采用竞聘上岗,根据个人能力确定适合岗位。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实施岗位管理,为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加强护士岗位培训、合理配置护士数量、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各护理单元护理工作负荷与护理人力配置相均衡,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急诊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的成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在急诊科实际应用的成效。方法按时间顺序将两种不同排班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排班方式,实验组通过在护士每周耗时、满意度、护理质量、解决问题等方面与传统的排班方式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各实行12个月。结果实验组在护士每周耗时、满意度、护理质量、解决问题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及2χ检验,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诊科实行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能适应该科的工作特点,可改善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及结构不合理对急诊护理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