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要素计点法构建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要素计点手术室护理绩效实施前(2015年6月)和实施后(2016年6月)的手术室护理绩效考核、护士专业水平考试和护理满意度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士的理论水平、医德与服务、巡回工作质量、器械工作质量、值班工作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士的三基理论、三基操作、专科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应急能力、责任心、手术配合程度、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医生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环境、宣传教育、护理操作、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要素计点法构建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增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有助于提高医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与工作质量改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月手术室护理人员64名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分层管理模式管理。将两组干预前与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职业认同感量表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职业认同感量表评分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职业认同感量表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与工作质量改善中的效果较好,适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现况及其与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护士留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方便抽样选取5所部队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职业认同表、工作压力源表、工作疲溃感量表及留职意愿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军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职业认同属中等水平,其中职业认知得分最高,职业自我反思最低。职业认同量表总分分别与低个人成就感、留职意愿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工作压力源总分、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采取改进管理方式、协调优化护士人际关系、帮助护士职业规划等措施提高护士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专科化分组管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本院手术室特点将手术间、手术室护士分成7个专科组,同时依据每组手术难易程度、手术量及护士个人意愿、能力对护士进行再分配,形成专科化分组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后(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手术室护理质量、医生满意度、患者服务体验(手术室服务体验量表)及护士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感量表(MBI)]情况。结果:实施后,护士专科知识、手术配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医生对护理配合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手术室服务体验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MBI量表中情感衰竭、去人格化评分低于实施前(P0.05),个人成就感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专科化分组管理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服务体验,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骨科手术室质量管理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5年1月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选取我院手术室17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2014年1~12月)与实施后(2015年1~12月)护士专科护理、器械管理、高值耗材管理、手术配合质量等各方面的变化及考核合格情况,并调查实施前后医师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且医师满意度及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考核合格率以及医师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护理人员留职综合激励对策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2所三级医院进行比较,其中各随机抽取240名符合标准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所属医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护士留职对策进行6个月的干预,实验组在实施医院常规护士留职对策的基础上,增加护理人员留职综合激励对策。结果:实验组干预后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 0. 05);离职意愿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 0. 05)。结论:以职业生涯管理、压力管理和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护理人员留职综合激励对策,可以显著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护士离职意愿,对减少护理人力资源流失、维持护理队伍稳定、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护士实施分层管理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ICU护士护理管理中,观察比较实施前后ICU护士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心理状态、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ICU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分均较实施前提高(P0.01);抑郁评分低于实施前(P0.01);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护士心理状态和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利于在护理管理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专科分组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1日~11月30日59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管理前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将2019年12月1日~2020年5月31日同组手术室护士作为管理后组,采用亚专科分组管理模式。比较亚专科分组管理对护士工作能力及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的影响。结果:管理后组护士在病志书写、器械管理、消毒隔离、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基础护理、器械配合能力、巡回配合能力等方面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1);管理后组护士术前药品准备、术前器械准备、无菌操作技术、静脉穿刺、体位安置、器械清洗、留置导管等工作达标率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护理人员对手术医生手术习惯了解程度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手术医生、护士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亚专科分组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士对手术医生手术习惯的了解度和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应对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方面的效果。方法:我院急诊科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对比实施前(2015年1月~2016年2月)及实施后(2016年3月~2017年4月)急诊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护士工作压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急诊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中情绪耗竭(EE)及去个性化(DP)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个人成就感(PA)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改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嵌入、留职意愿现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手术室专科护士126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专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嵌入量表、护士留职意愿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专科护士工作嵌入总均分为(3.68±0.38)分,以社区联结维度得分最高,组织牺牲维度得分最低。留职意愿总均分为(3.67±0.65)分。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嵌入与留职意愿呈正相关性。学历和社区匹配可以作为预测专科护士留职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专科护士留职意愿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专科护士需求,有针对性制订专科护士留职措施,以提高专科护士工作嵌入水平,提高其留职意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激励化护理管理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2名儿科护士根据工号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施行激励化护理管理模式,12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感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管理12个月后观察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士职业倦怠感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倾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护士生活质量躯体感觉、工作能力、睡眠状态、生活满足感、社会参与能力及健康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激励化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仇蓉  吴绮珣  刘吉子  周娟  苏洁 《全科护理》2016,(24):2516-2518
[目的]观察和了解血液肿瘤科护士感知组织氛围与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0名血液肿瘤科护士运用护理组织氛围量表和职业倦怠普适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血液肿瘤科护士感知组织氛围得分为3.45分±0.48分,职业倦怠得分为4.25分±0.65分;感知组织氛围中人际和谐、支持认同和关心员工是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或P<0.05)。[结论]血液肿瘤科护理管理过程中良好的组织氛围非常重要,给予护理人员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氛围,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传坤  阎成美 《护理研究》2007,21(25):2299-2301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组织承诺的程度及二者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两所医院的16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倦怠得分与常模相比有差异,不同科室人员组织承诺不同,工作倦怠与组织承诺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建议从管理角度减轻或消除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对组织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环改进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4月的52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循环改进管理模式。将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管理后3个月的职业倦怠感和自我倦怠感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管理后3个月职业倦怠感及自我倦怠感评估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环改进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效果较好,其更为适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干预护士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方法,以职业倦怠问卷、人格特征问卷对长沙市5所综合性三级公立医院600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士总的职业倦怠维度得分为(3.82±8.76)分,呈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存在正相关(P<0.05),与人格特征内外向性、掩饰性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长沙市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整体水平较高,其人格特征对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有关部门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护理人员职业疲惫和离职意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职业疲惫和离职意愿的相关性,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方法采用职业疲惫量表和离职意愿量表对某地区1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22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及结果。结果护士离职意愿得分为(14.74土3.24)分,是预计值的61.42%;职业疲惫的各个维度(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低成就感)与离职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320和-0.171。结论护士的离职意愿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队伍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职业疲惫的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低成就感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加强护理人力配置、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等降低护士的职业疲惫感,稳定护士队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良心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现状,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7名精神科护士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良心压力调查问卷及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良心压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总分为(40.46±29.26)分,职业倦怠感为中重度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成就感低、情绪耗竭、去人性化,良心压力与职业倦怠感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科护士良心压力与职业倦怠感关系密切。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状况,降低护士的良心压力水平,从而降低其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在内分泌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36名内分泌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前后,病区护理质量和护士工作倦怠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士的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评分均低于实施前(t=8.613,P=0.029; t=5.495,P=0.020),而个人成就评分高于实施前(t=3.626,P=0.031);护理工作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结论 时效激励结合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内分泌科护士的工作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进行改进,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2012年1月—2014年5月)与实施后(2014年6月—2015年9月)护理安全情况及手术室综合评分情况。结果 PDCA实施后,患者感染率、产后切口感染率、镇痛泵滑脱率和耐药率低于PDCA实施后(P0.05);PDCA实施后,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安全、药品物品、消毒隔离、教学培训、护理文件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水平,推动实现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对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成立巴林特小组,每月组织1~2次巴林特小组培训活动,于培训前及完成22次培训后,比较骨科护士共情能力及职业倦怠感。结果巴林特小组培训后骨科护士的"换位思考"维度得分较培训前提高(P0.01),共情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评分未提高(P0.05);72.73%的骨科护士存在轻中度及以上的职业倦怠感,培训前后职业倦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士容易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感,巴林特小组培训对骨科护士在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