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WHO于1972年提出,胃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现就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病理机制、评价方法、临床干预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肠上皮化生与胃癌间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部分人发现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可随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增高,如年龄的增大、慢性胃炎程度的加重等,认为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不大。但也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渐进过程,其中以大肠型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故把肠上皮化生视为癌前病变。本文应用从大肠癌中提取物制备的抗大肠型粘液单抗(Large Intestinal Mucin Antibody简称LIMA)及用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制备的抗胃癌单抗MG_7分别对胃良恶性疾病所伴肠上皮化生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对照观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5例证实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粘膜活检的病理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胃溃疡,HP感染程度在窦部,体部之间无明显差异,造成全胃弥漫性损害,而对于十二指肠溃疡而言,HP感染主要在窦部,胃粘膜的炎症反应亦主要在窦部,两种溃疡相比较,在HP感染量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胃溃疡患者胃窦部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较异常(P〈0.05),体部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淋巴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增生的程度均显著重于十二指  相似文献   

4.
陈军  肖光夏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1):690-691
肠黏膜屏障中机械性屏障最为重要 ,其结构基础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及其相邻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连接。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导致肠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 ,是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1,2 ] 。在维护肠黏膜机械性屏障完整性结构中 ,肠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和系统地了解烧伤后肠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变化 ,笔者以体外培养的肠黏膜上皮细胞株IEC - 6为模型 ,动态观察了烧伤血清对肠上皮细胞间的特有成分E -钙黏附蛋白 (E -cad herin ,ECD)表达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肠黏膜上皮…  相似文献   

5.
目前,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被认为与胃癌有密切关系。不少人主张胃癌直接由肠上皮化生增生而来,但也有人认为肠上皮化生只是胃癌的伴发病,还有人认为腺癌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而未分化癌与肠上皮化生无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组织发生过程,特别是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对100例切除胃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粘液的组织化学观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YNZ22基因杂合缺失(LOH)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应用PCR-RFLP、PCR-SSCP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肠化生组织中YNZ22基因LOH、p53基因素5-8外显子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YNZ22 LOH率为19.4%(6/31),p53突变率为29.8%(14/47),p53蛋白表达率为10.0%(6/60)。将肠化生分为Ⅰ、Ⅱ、Ⅲ型,发现Ⅲ型肠化生中p53突变率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和27.8%(5/18),无显著高于Ⅰ(18.2%)、Ⅱ型肠化生(2.4%)(均P<0.05)。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YNZ22 LOH与p53突变及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YNZ22基因LOH及p53基因异常可能在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及其癌变中起一定作用,p53基因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7.
Whipple’s病患者的十二指肠在内窥镜下的异常表现以及临床症状,与在光镜及电镜下小肠上皮细胞的正常表现相左。内窥镜下包括具有白斑、红斑、糜烂或轻度的粘膜溃疡的改变和消化道出血、贫血、腹泻、吸收不良等症状,提示小肠上皮有损伤。但是除了在电镜下观察到Whipple杆菌外,小肠上皮细胞在光镜及电镜下表现出惊人的正常。但是,小肠上皮皱褶有所改变,如:细胞有胞浆空泡形成,胞体变短及偶尔变平的趋势;同时,治疗证明这些改变和刷状缘的消失是可逆的。这说明炎性改变依然存在,而且以往的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G7—Ag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G7┐Ag的表达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汤礼军田伏洲麻晓林①晏才杰①周丁华①关键词胃肿瘤;抗原,肿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内镜活检及手术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30例胃粘膜黄色瘤的发病原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病理组织学、组化病理学 ,结合临床研究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男多于女性 ,为 5∶1,平均年龄 5 6 2 0岁 ,45岁以上占 87% ;多发于胃窦部 ,占 87% ;11例生化检查 :5例TG、3例ch均高出正常标准 ;胃镜见隆起的小斑块 ,光镜见局灶性泡沫状细胞 ,PAS染色呈阴性。结论 胃黄色瘤属瘤样病变 ,是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粘膜破坏 ,并由吞噬细胞吞噬含脂质物质聚集而成的泡沫状结构 ;病因与肠上皮化生、中老年肥胖、高血脂症及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前期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胃活检组织病理切片等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CAG伴肠上皮化生 (肠化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 HP的根除治疗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 ,HP感染与 CAG有关 (P<0 .0 5 ) ,与肠化、不典型增生亦有关 (P<0 .0 1) ;根除 HP后 CAG、CAG伴肠化逆转不明显 (P>0 .0 5 )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有显著好转 (P<0 .0 5 )。结论  HP感染与胃癌前期变化有关。根除 HP有助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逆转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60)Coγ线全身一次照射后,大鼠空肠上皮细胞数和肠粘膜对酪氨酸、色氨酸转运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肠上皮细胞数和氨基酸转运率随剂量增大而减小;8Gy照后2~3天上皮细胞数和氨基酸转运率降至最低,4天开始回升, 7天上皮细胞数已恢复正常,氨基酸转运率分别回升至正常值的70%和85%,直至照后11天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文中初步讨论了肠上皮损伤与氨基酸转运障碍的关系,并对照后氨基酸和葡萄糖转运障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今年34岁。两个月来,我的膝盖、胳膊等全身关节一活动就响,不痛也不难受。请问:这是什么病?需要治疗吗?平时要注意什么?某部干部张翔张翔同志:蹲起时膝关节有响音,转脖子时颈椎有响音,攥手时手指有响音……这些声音人们通常称之为"弹响"。医学上把关节响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大多数关节弹响属于生理性的,对其无需过分担心。关节活动时,关节面之间、软骨垫与关节面之间、肌腱和关节囊之间等,会因为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的一位战友在做了肠癌切除术后,经常发生腹泻。请问,癌症患者为什么易腹泻?76314部队王志强王志强同志:在临床上确有许多癌症患者容易出现腹泻,医学上把这种腹泻称为“癌性腹泻”。癌性腹泻可发生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可以是癌本身所致,也可以由各种治疗措施所引起。腹泻的不良效应很大,轻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重的可危及生命。那么,引起癌症患者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肿瘤肠道分泌主要是肠粘膜隐窝细胞的功能,吸收则由肠腔绒毛上皮细胞承担。癌症可使患者的肠液分泌量超过吸收量,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临床常见于…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介导的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表明 ,纯化黏附素介导的双歧杆菌能特异地黏附于肠上皮细胞周围 ,并且具有浓度和时间效应。提示纯化黏附素能特异性地介导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肠上皮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ap%)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ER)和延迟复苏组(DR);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采用DNA片段百分率测定、电泳和RT-PCR 观察伤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ap%和ICE、bcl-2基因表达。结果:大鼠烫伤后小肠上皮ap%显著高于伤前(P<0.01);DR组肠上皮ap%显著高于ER组(P<0.05-0.01)。DNA电泳可见明确梯形条带。烫伤后肠上此ICE基因表达明显增强,DR组ICE基因表达显著高于ER组(P<0.01)。Bcl-2基因伤前在肠粘膜不表达,伤后极弱表达,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烫伤延迟得苏后小肠上皮凋亡显著增加;促凋亡基因ICE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失衡可能是其凋亡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γ线1000拉德照射后小鼠肠上皮损伤和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隐窝是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的场所,它供给绒毛所需的细胞,并维持绒毛机能的完整性。已有大量实验证明,肠型放射病的死因主要是肠粘膜细胞更新活动丧失后引起一系列重要形态和机能改变所造成的。因此,研究大剂量照射动物肠上皮的增殖及隐  相似文献   

17.
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53、C-myc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C-myc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胃癌、1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和1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53和C-myc基因蛋白.结果:胃癌组的突变P53和C-myc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而肠上皮化生组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组的C-myc表达明显低于胃癌组(P>0.01).结论:P53基因发生突变、失活以及C-myc基因激活,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C-myc基因蛋白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粘膜癌变.  相似文献   

18.
作者复习了胃肠道X线检查资料,发现21例有近期服用非类固醇性抗炎药物NSAID史的患者,上胃肠道双重对比检查诊断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和/或胃疤痕。其中5例(24%)远端胃窦大弯侧持续性平直、僵硬。胃窦平直伴糜烂性胃炎1例;胃大弯溃疡1例;糜烂合并溃疡(大弯和小弯各1例)2例;余1例胃窦平直无胃糜烂或溃疡。在3例糜烂性胃炎中,2例糜烂呈线状或匐行性。  相似文献   

19.
尹满香  叶孝乾  唐丽  陶正义 《武警医学》2007,18(2):124-124,F000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消瘦1年于2006年7月7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无返酸嗳气,无进食梗咽,无呕吐,消瘦明显,自述1个月内体重下降5 kg,大小便及饮食正常.入院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胃镜检查:胃窦部3.5 cm×3.0 cm凹陷性溃疡,内窥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窦部"黏膜中度慢性浅性炎伴肠上皮化生,另有大片炎性渗出(可符合慢性溃疡);彩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左肾中上极探及大小约21 mm×22 mm的混合性回声,边界不清晰.CT示:左肾外侧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突出肾轮廓之外,内部密度不均,大小2.2 cm×2.6 cm.PET-CT检查示:左肾下极见有一个18-氟脱氧葡萄糖代谢升高区,考虑为左肾癌,其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0.
<正>编辑同志:我患有慢性带状疱疹,皮肤表面没有明显症状,但非常疼。医生给我开了阿昔洛韦,效果也不太好。请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我还听说如果腰上的疱疹长成一圈(俗称"缠腰龙"),就预示寿命不长了。请问:这是真的吗?某部战士薛静薛静同志:根据描述,你现在的主要困扰是"带状疱疹后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