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手术后应用弹力绷带的加压包扎时间。方法:选择我院3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6例。两组在术后行徒手压迫止血20min后,应用弹力绷带8字交叉加压包扎穿刺部位,观察组冠脉造影加压包扎8h、支架植入术后12h拆除绷带;对照组冠脉造影加压包扎12h、支架植入术后24h后拆除绷带,观察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处渗血、血肿、皮下淤斑、假性血管瘤等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冠脉造影术后8h,支架植入术后12h拆除弹力绷带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袁连凤  朱伟燕   《护理与康复》2021,20(11):64-65
目的 观察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h,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12h.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卧床24h.比较两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瘀斑3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观察组术后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瘀斑及假性动脉瘤.观察组在腰酸、腰痛、双下肢麻木等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不会增加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且可改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传统绷带压迫法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76例)和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鞘管部位渗血、血肿形成、迟发出血、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反射及烦躁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绷带压迫止血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减少术后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优力舒加沙袋压迫、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以选择更好的止血方法。方法:将207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优力舒加沙袋组105例、沙袋组62例和绷带组40例,分别采取3种不同止血方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并比较其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加沙袋组穿刺点渗血及皮肤受损情况均明显低于沙袋组及绷带组,优力舒加沙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优力舒加沙袋压迫,其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股动脉穿刺处两种加压包扎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的理想方法。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肝癌患者306例,接受肝动脉灌注和(或)栓塞治疗698例次,平均2.3次。将患者每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两条4.5 cm×4.5 cm的宽胶布十字形加压包扎24 h,沙袋加压6 h、(沙袋重0.5 kg);乙组用绷带成8字型(绕过两侧髂前上棘)加压包扎24 h,不用沙袋加压。结果:两种包扎方法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样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乙组术后局部皮肤损伤、皮肤瘙痒、术肢麻木不适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结论: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用纯棉绷带加压包扎为一理想的加压包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8 h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89例非肝素化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0~30 min、8 h后下地活动,观察患者舒适度及其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 人工压迫止血时间5~30(11.89±3.22)min,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沙袋压迫时间10~40(2,4.42±5.68)min,压迫止血后患肢床上活动时间4~8(6.12±0.66)h,下地活动时间6~10(8.10±0.78)h,29(15.3%)例患者出现腰疼不适,10(2.7%)例患者导尿,16(8.47%)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出血并发症:轻微渗血6(3.17%)例、大血肿2(1.06%)例、小血肿7(3.70%)例、皮下淤斑12(6.34%)例、假性动脉瘤1(0.53%)例.随访1~3d,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使用6F动脉鞘、经皮股动脉穿刺、元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8 h下地活动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6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术后局部穿刺部位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分别卧床制动2 h和4 h;对照组术后常规局部沙袋压迫6-8 h,制动12 h。比较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动脉压、脉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局部皮肤红斑、负性心理、排尿障碍、术侧肢体麻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2 h平均动脉压、脉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患者术后4 h、6 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4 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术后4 h平均动脉压和脉搏低于观察2组(均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在局部穿刺部位"8"字形绷带加压包扎的前提下,卧床时间2 h和4 h都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2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术后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手法压迫结合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止血时间及肢体制动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止血时间及肢体制动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带用于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中止血,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直视下有效止血、操作简便、节时省力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止血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 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动脉内局部注射天普洛欣 (洛欣 ) ,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 % ,对照组有效率为 8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洛欣副作用少 ,无出血倾向。结论 :洛欣选择性脑动脉内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加强溶栓前、后护理是确保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6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用弹力绷带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观察组术后采用沙袋压迫穿刺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 h,患肢制动12 h、静卧24 h,24 h后拆除绷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沙袋压迫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之后0.5 h可床上活动,2 h可缓慢下地活动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少娟 《护理学报》2009,16(9):30-3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口的最佳包扎止血方法。方法将92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循证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循证组按照循证护理原则确定穿刺口包扎止血方法:用桡动脉止血带注气15州、定时减压、低压力水平维持8-12h包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包扎止血。观察两种包扎止血方法术后手部肿胀、麻木、发绀,穿刺口渗血、血肿,桡动脉闭塞,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循证组手部肿胀、麻木、发绀和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两组局部渗血、血肿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原则确定桡动脉穿刺口的包扎方法,能减少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可靠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达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进行临床调查和分析。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90例,出现血肿扩大者30例为研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的6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酗酒者和症状恶化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出血部位、凝血功能异常者和糖尿病患者无差异。结论:血压增高、酗酒及症状恶化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轻DSA化疗后并发症及病人不适感,探讨DSA化疗后术肢制动时间与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次行DSA化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穿刺处绷带加压包扎24 h、砂袋压迫6 h、下肢制动6~12 h后病人可轻微活动。对照组采取穿刺处绷带包扎后绝对卧床24 h、下肢直伸制动、砂袋压迫6 h。对PT、APTT、TT、PLT、BP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对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术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进行总结对照。结果:二组病人术后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96 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无凝血机制障碍、无高血压及单侧股动脉无反复穿刺者,术后术肢制动6~12 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介入一科室收治的肝动脉介入术后的10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手动压迫穿刺处5、15 min后绑定动脉压迫器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股动脉穿刺处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39%、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2,P<0.05).结论 将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有利于缩短医护人员对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动脉穿刺处手动压迫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护理体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岚 《全科护理》2010,8(32):2921-292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改变病人体位,对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住院病人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实验组82例,观察24 h。对照组病人术后平卧位,沙袋压迫穿刺处6 h,术肢伸直制动,卧床24 h后下床活动。实验组术后在沙袋压迫穿刺处6 h基础上,指导病人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术侧肢体伸直。[结果]对照组有9例(13.2%)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或皮肤淤斑,48例(70.6%)出现腰背酸痛,19例(27.9%)出现腹胀,35例(51.5%)出现失眠,10例(14.7%)出现排尿困难以及1例(1.5%)假性动脉瘤。实验组有10例(12.2%)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或皮肤淤斑,15例(18.3%)出现腰背酸痛,7例(8.5%)出现腹胀,5例(6.1%)出现失眠,1例(1.2%)排尿困难者以及1例(1.2%)假性动脉瘤。[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采取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的护理体位,能够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