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辨治脂肪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病因病机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为肥气病。中医学认为,所谓肥气就是脂肥积蓄阻滞之邪气,它是脂肪肝的直接致病因素。肥气病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具体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油腻肥甘或酒酪之品,胃纳过盛,超过运化能力,以致肥脂湿浊内停,积于肝内,肥气积盛,酿成此病。(2)气郁湿阻: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外感湿浊或湿邪内蕴,气郁湿阻,以致正常肥脂之气转运欠畅,遂积成形而发病。(3)瘀血内阻: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栝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栝蒌薤白半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为治疗胸痹心痛不得卧的常用方剂。原文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阳不振,水饮结聚,痰浊壅阻,气机不通,而致心痛彻背,甚至不能平卧,故治以栝蒌薤白半夏汤。方中栝蒌用于宽胸豁痰,薤白辛温,以通阳宣痹,即《张氏医通》所说:"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半夏辛温,用以燥脾生之湿。方中白酒畅血行之滞。诸药相合,共奏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之功效。故本方为通阳泄浊的代表方之一。对于心肺疾病属痰浊壅盛症见胸痛胸闷,或痛引肩背,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疗效甚佳。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肥胖自古有之,《灵枢·卫气失常》即把肥胖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宋代杨仁斋正式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清代《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清代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阐明肥胖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均强调形体肥胖之人,其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  相似文献   

4.
试论怪病多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颇为复杂,见症多端,故有“因病生痰,因病致痰,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诚如《古今医鉴·痰饮》所说:“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留注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膈壅塞关格异病,为泻利,为眩晕,为嘈杂,为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为胸膈辘辘有声,或脊背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可见之…  相似文献   

5.
正《"积"与"聚"》"积"与"聚"本是两个症状,但因临床表现颇多近似,故常相提并论。积、聚的共同表现是腹内有结块,腹胀或腹痛。其不同之点在于发病机理有异,故症状表现也有别。如积的结块有形,痛处固定,病在血分,病位在脏;聚的结块无形,易聚易散,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属于脏病。积的病情重,较难治疗;聚的病情轻,较易治疗。积有形可征,故中医也称为"";聚则无形,故又称为""。"瘕者假也"(《诸病源候论》)。除瘕之外,中医典籍中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不同名称,都属于积聚的范畴。这里就不详述了。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趋势加快,位于恶性肿瘤之首。该病与中医的"肺积"、"息贲"、"略血""痰饮"等疾病相关。其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阴虚~([1-2])是病理基础,以痰浊、瘀血、毒聚~([3])等邪实为标。正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因痰可随气流至全身,致病广泛且缠绵难愈,故治痰~([4])要贯穿于整个病程。以下将从气滞血瘀、痰浊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分型论治肺癌。  相似文献   

8.
王晖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教授学识渊博,精研歧黄,博采众方,屡起沉疴.笔者侍诊近两年,窥得王老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一斑,今撰小文,以飨诸位学友. 1 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少劳过逸,脏腑功能失调,浊脂留滞于血脉所致.王老师认为高脂血症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于"脾肾气虚,气机不利,清浊混杂,痰浊瘀阻"之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和经脉,脾气不足,脾不布津,津聚为湿,湿聚成痰,痰浊成脂;脾不散精,精微不布,津凝为浊.肾为后天之本,主津液,肾气不足,蒸腾无力,脾失温煦.运化无权,膏脂不化,浊凝成痰,而成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病机是正虚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内结,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癌毒乃成。痰浊是对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中医学概括,津液失于气的运化聚而成痰,痰浊须温化流动而散,故中医临床治疗肿瘤多配伍风药。为进一步究其原理,在分析风药味薄性升散、属阳善动的基础上,从其行气助阳、化阴除弊、消积散邪以除痰浊等作用改善微环境异质性方面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和林兰教授对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血瘀"关系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遣方用药等详尽论述.结果:本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浊不化,痰浊瘀血互结于脉络(血管)壁,而致脉络(血管)闭阻.结论: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1.
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疾病过程中由于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同时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具有病种广泛、复杂多变、病症怪异等临床特点。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成为痰。在五脏之中,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故有“百病兼痰”、“痰为百病之母”、“怪病多痰”之说。近几年来,现代医学对痰的认识不仅仅是“有形之痰”,更重要的是“无形之痰”、“微观之痰”,对痰证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研究,现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痰证与血液流变学《内经》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入于脉,化以为血。”《血证论》提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可见机体气机调畅,则津液化生为血液;病理条件下,气机逆乱,则津液溢出常道便成痰浊,故中医素有“痰血同源”、“津血同源”、“痰瘀同源”之说。当内外病邪致机体血行失常,使血液生理功能不良,或完全丧失而变为痰浊,痰浊既成,又可防碍血流的正常运行。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中医痰证的本质之一。陈氏等[1]认为,血浆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滞性增加,使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增高,这一血液流...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脂肪性肝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积聚""痰痞""肥气""胁痛"等范畴,中医学者大多认为该病的病因以痰浊、瘀血为首,病机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瘀互结为主,临证诊治或以理气祛痰为主,或以活血化瘀为主,或两者同时兼顾,相辅相成,疗效颇为显著。该文以中医的痰瘀理论为主要切入点来探讨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习惯、脏腑功能及体质有关;肥胖的病机与人的气血多少、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人"、"肉人"等三型为主;肥人易患中风,用药宜气味厚重、针刺宜深宜久;并且初步指出肥人的心理特点.上述认识为后世中医学者研究肥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1 消渴,治之以兰 《素问·奇病论》: "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15.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一源三岐"。血与水、血与气常相因为病,三者自身的代谢异常,如气滞、痰浊、血瘀又或交互发生,气滞则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阻碍气道,气机升降失常则水停为饮(痰)。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而气血亏虚为机体本虚致呆的病理基础。因此,理气补血常贯穿治疗始终。历代医家亦强调痰与痴呆的关系,故临证应以气液理论为辨证基础,治以开玄府、通气液之法,药如醒脑散、涤痰汤。气虚可致痰致瘀,痰瘀常相间为病,因此应重视痰瘀并治,药如抵当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16.
瘰疬证治     
正瘰疬一证系中医命名,始见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灵枢·寒热篇》中载:"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该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其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因其互相串连,连贯如串珠状,故称之为"瘰疬"。瘰疬多见于青少年或原有结核病者,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历代经典中虽无与之相对应的病名 ,但现代多数中医学者均认同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痰浊的形成与脾虚失运密切相关 ,本文试就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作一理论上的探讨。1 膏脂与血脂中医古籍中虽无“血脂”之名称 ,亦无“高脂血症”之病名 ,但不乏与之相关的论述。《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内渗于骨空 ,补益脑髓 ,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论》云 :“人有脂、有膏、有肉。”并根据人的形体不同而分“脂人”、“膏人”“肉人” ,其云 …  相似文献   

18.
沈肇元 《开卷有益》2014,(11):28-28
<正>消渴证之名,出自《素问·奇病论》一书:"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特别是多见于2型糖尿病的症状。中医认为,消渴症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等而罹患。消渴症状分为三消。即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所论痰饮、水气病皆为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痰饮即后世之饮证,"痰”同"澹”,《说文》曰:"澹者,水摇也”,也形容饮之状态而设,并非后世所谓之痰证;水气即后世水肿之证,"气”表明水形成的原因为气机受阻或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泛肌肤而成水肿之证.饮与水异名而同源,均为水液潴留之证,若水液停留于某一局部,如:水走肠间,或在胁下,或归于四肢等,皆谓之饮证;若水液泛滥肌肤,以浮肿为主要表现,多伴小便不利者则为水气病.  相似文献   

20.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颇为复杂,见症多端,故有"因病生痰,因病致痰,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诚如<古今医鉴·痰饮>所说:"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