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心下痞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内服治疗心下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排外标准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痊愈25例,占69.7%;显效5例.占13.9%;有效4例,占11%;无效2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6%。结论:半夏泻心汤对心下痞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3.
<正> 1988年5月至1989年5月,我院对75例心下痞患者进行了胃镜观察。现结合病例,对心下痞的实质作初步探讨。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75例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18岁;20岁以下2人,21~30岁25人,31~40岁22人,41~50岁15人,51岁以上11人。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证的认识及辨治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本病病位当在心下胃脘部,为中焦脾胃之处。病因病机主要因太阳证误治,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不因误治,邪热内陷而成者,主要由脾胃气虚,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导致寒热并存,虚实夹杂而成。同时,对《伤寒论》心下痞不同证型的辨治规律及其类似证进行了归纳对比。  相似文献   

5.
心贤交通与心肾不交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从心肾不交论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附30例临床观察闫辛,李清波,张安慈开封市一中医院(475001)主题词心悸/中医药疗法,心肾不交/中医药疗法1989年以来,我们从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着手,拟定了温补心阳,滋养肾阴基本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0例,...  相似文献   

7.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8.
心肾交通与心肾不交新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血与肾水,心神与肾精,君火与相火,心血与肾气,心阳与肾水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心肾交通的生理机制,并且认为心不交的病理基础至少应包括5个方面。即:心阳与肾阳不交;心阳与肾阴不交;肾阳不交心阴;心阴不交肾阴,心肾之阳不交心肾之阴。同时指出,不能把心肾不交狭隘地理解为水亏火旺,凡肾水亏虚心火亢盛或心肾之阳两虚者均属心肾不交之证。并从有利于临床治疗的角度,把心肾不交分为肾阴虚心火旺、肾阳虚心火旺和心肾阳虚3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是心胃气机升降失常,即以胃气不足为先决条件,以汗、吐、下重虚中焦为诱因,以胃气不降、心火上炎为表现形式.因此该方证之病机为胃寒心热.  相似文献   

10.
聂涛 《肇庆医学》2010,(2):10-12
心下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历代医家都重视心下痞的辨证论治,有不同痞证分类的观点。在学习《伤寒学》相关条文和翻阅一些书籍、杂志后,我对痞证有了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论痞     
痞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疑难病,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追本溯源。并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医疗技术,采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辨证为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给予加味交泰汤(药用黄连、肉桂、夜交藤、五味子、龙骨等)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30例中,痊愈2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加味交泰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能交通心肾、养心重镇安神,从而改善睡眠,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辨证要点及应用发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为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胃肠疾病的有效方剂。但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对其使用的辨证要点较为模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带来难度。另外,原文的适应证是痞证,痞证的症状只是心下痞胀。该文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在辨证上,认为其辨证要点为胃脘痞胀而无嗳气,也是与气滞型胃瘅鉴别的关键点;在适应证上,除了治疗痞证外,也可发挥应用于治疗胃痛一类的病证。只要掌握好辨证要点和药物剂量,多能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心肾综合征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生理状况下,心、肾脏腑之间“水火既济”,在病理条件下,心、肾两脏相互影响,心肾失交。治疗时可采用“心’g-同治”。中医方剂通过君、臣、佐、使配伍组合应用,能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整体性治疗,心肾同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6.
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的教材中,“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存在矛盾,把“心肾相交”解释为心火和肾水的关系,而把“心肾不交”阐述为心阴和‘肾阴的关系。如果不搞清楚“心肾不交”的发病机制就无法决定“交通心肾”的具体治法。对其理论、临床证候及其治则方剂进行梳理及探讨,认为心肾不交之证,首先当识别心肾水火之盛衰,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火火亢盛者,黄连阿胶汤证主之;而心火独亢,不能下交于肾,肾乏心火之助,真阳亏损者,交泰丸主之。以此规范教材,更好为临床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从辛开苦降、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消导和中、活血化瘀、益胃养阴6法论述了痞证的治法与坟药,并从传统与现代研究相结合角度阐明了药物应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心肾不交”辩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9.
从组方用药直接针对心肾、依靠脾胃的斡旋气机作用、调达肝气三方面探讨了交通心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张仲景治疗痞证(心下痞)方进行分析归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治疗痞证的配伍规律及加减方法.泻心汤类方的配伍方法主要有配伍清热化湿药、温里祛寒药、降逆止呕药、泻火通便药、补气健脾药等;临床治疗慢性胃肠病可加理气止痛药、健胃消导药、制酸药、活血化瘀药、补气养血药等.与西医药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药在治疗痞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