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处理巨噬细胞,观察M1/70和M18/2对杜氏利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呼工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少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  相似文献   

2.
应用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处理巨噬细胞,观察M1/70和M18/2对杜氏利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巨噬细胞受染率为13.8%,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大多仅有1~2个。提示,M1/70和M18/2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Mac-1的结合,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连接位点,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 Mac- 1单克隆抗体 ( M1/70 和 M18/2 )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 M1/70 和 M18/2 处理巨噬细胞 ,观察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易感性。结果 :巨噬细胞经上述单抗处理后 ,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明显降低 ,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 M1/70 和 M18/2 两种单抗同时应用 ,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巨噬细胞受染率只有 13.8% ,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仅有 1- 2个。结论 :M1/70 和 M18/2 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 Mac- 1的结合 ,分别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不同的连接位点 ,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C57BL/6j雌性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溴化丙锭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来自雄性激素和油处理过的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别用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攻击24h后,检测特征性的DNA凋亡梯形。结果:在培养基中去掉M-CSF后可以诱导骨髓巨噬细胞的凋亡。DNA片段电泳提示:①在雄性激素和油处理组间凋亡细胞的量没有区别,然而②经杜氏利什曼原虫攻击后,雄性激素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油处理组。结论:雄性激素可以抑制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的凋亡,不感染利什曼原虫时,这种抑制作用并不出现。雄性激素对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在雄性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C57BL/6j雌性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溴化丙锭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来自雄性激素和油处理过的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别用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攻击24h后,检测特征性的DNA凋亡梯形。结果:在培养基中去掉M-CSF后可以诱导骨髓巨噬细胞的凋亡。DNA片段电泳提示:①在雄性激素和油处理组间凋亡细胞的量没有区别,然而②经杜氏利什曼原虫攻击后,雄性激素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油处理组。结论:雄性激素可以抑制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的凋亡,不感染利什曼原虫时,这种抑制作用并不出现。雄性激素对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在雄性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5种酶ME,GPI,G6PDH,MDH,EST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新疆不同来源分离的5株利什曼原虫进行了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所分析的虫株包括1株杜氏利什曼原虫,2株婴儿利什曼原虫,2株都兰利什曼原虫以及作为参比虫株的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80/DD8),硕大利什曼原虫(MHOM/IQ/00/LH32),沙鼠利什曼原虫(RHO/CN/62/#l)和蜥蜴利什曼原虫各1株,共分出9个酶谱型。表明不同来源的2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是两个不同的酶谱型,2株都兰利什曼原虫为两个不同的酶谱型,新疆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与来源于印度的杜氏利什曼原虫标准株也为两个不同的酶谱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C57BL/6J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Ms)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雄性激素处理小鼠3wk后,收集BMMs,培养5d后,按BMMs前鞭毛体=110的比例,接种杜氏利什曼原虫,用吉姬氏染色法观察不同时相的感染水平。结果:与植物油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雄性激素处理的小鼠BMMs对前鞭毛体较为易感,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感染水平增高(感染后3h,P<0.05;24h,48h和72h,P<0.01)。结论:雄性激素可增加杜氏利什曼原虫对BMMs 的感染水平, 这可能与雄性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已发现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具有特异性肝素受体,推测该受体在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间起分子连接作用。本文介绍以实验方法探讨胰蛋白酶处理后原虫表面肝素受体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杜氏利什曼原虫23kDa抗原编码基因克隆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已建立的杜氏利什曼原虫cDNA文库基因,亚克隆于pUC18质粒载体,诱导表达筛选两个克隆,即P1、P2,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皆为23kDa,P1克隆表达的23kDa蛋白分子,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可被兔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血清及内脏利什曼病病人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用杜氏利什曼和都兰利什曼两种原虫,进行人工感染草原兔尾鼠的初步结果。杜氏利什曼911株腹腔接种动物三个月后剖检,发现以5×107个原虫/0.2ml/只接种的5只鼠,有3只感染;901株以5×107个原虫/0.2ml/只无鞭毛体接种4只中有3只感染,前鞭毛体接种7只中4只感染;都兰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同样剂量接种7只中2只足垫出现皮肤损害,涂片上查到大量原虫,而内脏无感染。提示草原兔尾鼠可能是黑热病的一种敏感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1.
杜氏利什曼原虫蛋白鳞酸酶—2C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克隆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Ld)1S株蛋白磷酸酶2C(PP2C)的编码基因,为应用这种编码T细胞抗原的基因进行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无鞭毛体,常规方法从虫体提取制备基因组DNA。以夏科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chagasi,Lc)的PP2C基因序列为参照,设计并合成利什曼原虫PP2C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PP2C的全长编码基因。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PP2C基因序列长度为1317bp,开放读码框架由1221bp组成,编码产物为406个氨基酸残基。获得的杜氏利什曼原虫1S株的PP2C基因与来源于夏科氏利什曼原虫的PP2C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5%(387/406)。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杜氏利什曼虫的PP2C基因,为应用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的编码基因进行杜氏利什曼虫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病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 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名词行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习的病理变化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  相似文献   

1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够支持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长、繁殖和转化。本文进一步观察了免疫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对利什曼感染的反应以及淋巴因子对感染过程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杜氏利什曼原虫785株,系1978年从喀什地区一例黑热病人骨髓中分离,在感染仓鼠中传代保存;2.实验动物及免疫方法:取三周龄  相似文献   

14.
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进的培养细胞DNA抽提法有效地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基因组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Ⅲ部分酶切,将所获的大小为1-4kb的片段与噬菌体λgt11载体臂重组,体外包装构成基因文库。结果获得2.28×106个重组子,插入比例为87%。为研究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表达和基因结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相关抗原的性质,结构,结构,分布状况,种内差异作了综述。并也论及在血清调理和非血清调理环境下,此种抗原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作用关系。阐明了利什曼原虫入侵哺乳动物巨噬细胞是确定原虫寄生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前出毛体人工感染家犬11只,按不同感染剂量(1×104~1×108/只)分组并设未感染对照犬2只,骨髓涂片法感染组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感染成功。感染前犬血清IgG含量均数为126.59Iu/ml,15周时达192.54Iu/ml,(P<0.05)。说明本试验人工感染L.d前毛体导致了犬IgG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利什曼原虫专一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感染巨噬细胞。最近,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cDNA微阵列分析所得到的分布图显示,37%的巨噬细胞基因表达下调,这其中包括一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抑制因子(CKIs)。细胞分裂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DKs)诱导细胞周期向S阶段过渡,随后启动了有丝分裂。在正常的情况下,CDKs的功能受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如p21、p27蛋白周密调节,而未受控制的CDKs的活性经常导致肿瘤发生。在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一些巨噬细胞基因可以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至感染部位。至今尚无任何单一的机制或因子被确定可以解释利什曼原虫感染期间巨噬细胞的活化或失活。Kuzmenok等最近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克隆了一个细胞内黏附分子样(ICAM-L)表面分子,该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重组的ICAM-L蛋白被能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宿主巨噬细胞的黏附,表明该蛋白是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分子。该基因仅存在于利什曼原虫。Kuzmenok等就ICAM-L对巨噬细胞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在MTT试验中,用ICAM-L蛋白和2个巨噬细胞系J774G8、RAW264.7共同孵育比用M2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