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1例典型病例,介绍赵坤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儿童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思路、处方用药,认为本病以虚为主,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为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51-553
通过验案分析,总结吴银根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其辨治要点是: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络,病机为肺络痹阻,痰瘀互结。虚、痰、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以通补肺络为大法,主张络虚宜通补,采用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肾等治法,善用峻烈、有毒和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证候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呼吸科住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7例(其中18例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19例为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病原学检测、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HRCT)等检查资料,并对特发性与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2组资料进行初步比较。结果: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以咳嗽、气促伴肺部Velcro音为主要表现;血气分析主要表现为过度通气、低氧血症及I型呼吸衰竭;肺功能多数呈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障碍;HRCT在影像学上主要显示双肺网格状、蜂窝状、斑片状、索条状影及小叶间隔增厚,部位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胸膜下及双肺散在;病原学检查显示,以合并支原体感染最多,其次为真菌;以抗氧化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病性证素:痰瘀热气虚阴虚,病位证素:脾肺肾肝,其中病性证素"瘀"与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中FIB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辨证分型以"肺脾肾虚,痰热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3型所占比例较多。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组18例与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组19例,临床症状2组比较,气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比15/19,P0.05),35例行HRCT检查,病灶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胸膜下、双肺散在、双肺胸膜下及双下肺,双下肺2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比0/18,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HRCT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尤其HRCT能及早确定病变性质和范围。中医证候分型以"肺脾肾虚,痰热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3型相对较多,病位证素以脾、肺多见,病性证素以痰、瘀多见。  相似文献   

4.
阳虚寒凝、痰瘀阻络是肺间质纤维化咳嗽最重要的病因病机,但也与外邪侵袭、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临床可以分3个证型来辨治,即肺肾气虚、痰瘀阻络型,气阳虚弱、寒邪恋肺型及痰瘀化热、气阴两虚型。但在临证时,要注意随症加减,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归纳王檀教授门诊收治的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病历,分析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的相关性,初步总结王檀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 通过收集王檀门诊间质性肺疾病病历,归纳整理基本信息及证型,运用统计学分析,总结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季节的关系。结果 通过收集分析病历,初步总结王檀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得出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季节的关系。结论 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季节分布特点具有一定规律性。春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夏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脾气虚证;秋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冬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大肠湿热证。其中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痰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全年出现频次较高,是间质性肺疾病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5,(8):984-986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素临床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选择48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证素辨证"方法,制定《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建立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素研究数据库,进而得出证素及其积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间质性肺疾病病位证素以肺为主,肾脾两脏次之;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血瘀、痰为主,其中气虚显著高于其他证素(P0.01,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核心病位在肺,可兼肾脾两脏。病性以气虚为主,本虚标实居多,以"肺虚络瘀"为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外感实邪,瘀阻肺络;内伤情志,郁而化火;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辨证施治,宜辨病因、辨虚实、辨脏腑、辨气血痰瘀。分五型:邪在肺卫、痰热郁肺、痰浊蕴肺、肺气虚耗、肺肾两虚症。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常见病、慢性病,也是难治症之一。其发病多因幼年外邪袭肺或久咳肺伤,痰瘀郁滞,伤及肺络,留有夙根,遇感引触,或嗜食辛辣厚味化热薰肺,或痰热内郁化火伤络,诱使本病反复发作加重;本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是故本病之因乃肺之气阴虚损为本,痰热瘀阻为标,临证以辨痰为要,虚实夹杂者,治从肺脾,火热伤络咯血者,治以清热泻火,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现代科学内涵研究成果、临床证据及各医家的相关论述等,尝试建立络病理论框架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治体系,提出肺络虚损、邪气阻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核心病机,其中肺络虚损即肺气络亏虚、血络受损为主,并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邪阻以气滞肺络、瘀阻肺络、痰凝肺络为要。通补肺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本治法,心、肝、脾、肾等脏腑络脉与肺络结构相互联系,功能相互影响,临床辨治当准确辨明肺络虚实之主次、脏腑累及之情况,在临证处方上予以侧重,以延缓疾病之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临床角度,论述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指出:排病反应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水平.情志变化贯穿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各个阶段.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应从情志入手,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积极预防;在治疗方面,采取情志调养与药物治疗并用等方法,从而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中医望诊相关理论,观察脑血管病患者面部、舌部与胃肠道相关的投射部位色泽及纹理变化,分析脑血管病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并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检测,以证实中医望诊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从而探讨国人脑血管病新的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面部及舌象的望诊,对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并疑为存在胃肠道疾病者,嘱其做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望诊所见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经望诊筛选后其胃镜检查阳性率为100.0%,幽门螺杆菌测定阳性率50.6%(39/77)。结论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相关性,脾胃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为中国人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共性机制进行归纳,其优势在于针对部分既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同一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这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的又一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在山西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疑难病研讨会上,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以近期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二书惠赠,读后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学精华,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已病之时,防止传变及病后康复,老年肺系病更应遵循,"未病养生,防病于先",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起居有常,情志畅达,睡眠良好;"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及时调理疾病先兆、萌芽,防止发展;"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治疗时应顾护胃气,酌加益气、滋阴,淡渗利湿之品,以防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疾病初愈,正气尚未完全恢复,邪气未尽,需调理才能逐渐康复,应避寒热,慎起居,节饮食,勿过劳,方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心病早医     
泓阳  张杨  张昕 《东方养生》2007,(4):98-100
冠心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冠状动脉硬化可自幼年开始。[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