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Ballance等~[1]第一次报告此术式,把面神经远端缝合到副神经侧方治疗面瘫。但直到1992年Viterbo等~[2,3]就端侧缝合发表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后,它才因其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而被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是将损伤神经远断端缝合到相邻神经侧方,或将一段神经用端侧缝合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失功能神经之间。术后正常的供体神经能够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collateralsprouting)的神经再生方式通过…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进一步验证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有效性,初步探讨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20侧,实验分3组,分别为神经端侧缝合组、正常对照组、切断对照组。神经缝合后5个月采用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等方法,观测再生神经纤维及其靶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测再生运动神经纤维及比例。结果端侧组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CMAP)潜伏期较正常组减慢64%,最大波幅为正常组的27%。肱二头肌肌湿重为正常组的72%,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正常组元明显差异。端侧组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占正常组的44.5%,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分别占正常组的85.9%、77.3%和65.5%。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示端侧组肌皮神经主干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9±0.07)%,x±s,下同],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二头肌肌支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8±0.0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有相当数目的再生神经纤维,但以髓鞘薄,直径小的纤维为主,同时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神经移植段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移植段的方向对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硅胶管桥接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一侧硅胶管远端套接顺行神经移植段,另一侧套接逆行神经移植段,术后2,4及6周取材。  相似文献   

4.
小动脉张力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58只家兔切除左右股动脉的直径1~5倍后行张力下缝合分组。动脉经一般游离后切断,造成血管缺损的距离为直径6.1倍;当切除动脉直径1~2倍时行张力下缝合,远期通畅率为100%;若切除3~4倍行张力下缝合;远期通畅率为92.3%~90.5%;若切除5倍时则难以缝合。所以,当中小动脉断裂回缩后所致缺损距离为该动脉直径8倍以内时可作直接或张力下缝合,当缺损大于直径10倍时应采用血管移植的方法修复。  相似文献   

5.
经皮电刺激对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对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18只健康白兔按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白兔双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术后给予TENS,共用6周。右后肢不会电刺激,做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组织学、电生理、透射电镜和胫前肌肌湿重检查。结果 各组实验侧腓总神经有髓纤维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电位(CMAP)波幅和胫前肌肌湿重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腌总神经髓鞘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 TENS在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张力缝合对皮瓣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不同张力的皮肤缝合,探讨皮瓣缝合后愈合的张力参考值。方法在大白兔后背部切除不同弧度面积的皮肤后直接缝合,同时测定缝合所需的拉力,观察不同张力下缝合皮肤的坏死面积、皮肤温差和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直接缝合张力测定值分别为0.2,0.5,0.8,1.0,1.5,2.0kg,缝合张力小或等于1.0kg力时,皮肤坏死面积小,皮肤表面温度差变化在12h后明显改善(P〈0.01),微血管形成最丰富(P〈0.01)。结论当缝合张力相当于1.0kg力时,可能是皮肤缝合后保证缝合口愈合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侧侧缝合法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种新的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一侧侧缝合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12只,双下肢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将两侧腓总神经在相同部位以相同的力度钳夹损伤;实验侧将损伤的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靠拢后,切开相邻面的束、外膜,互相侧侧缝合,对照侧不作进一步处理。3个月后,对神经的再生情况进行肌电图、组织学等检查。结果:实验侧腓总神经远端有良好的神经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质量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经侧侧缝合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再生;侧侧缝合法是一种新的修复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缝合法 ,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 ,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 ,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神经端侧缝合术在 2 0世纪初就已开展。 190 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术治疗面瘫 ,与此同时 ,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上干损伤。在此后的90年 ,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缝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端侧缝合克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研究将一有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与同一正常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后,近端神经纤维沿该神经干克服缺损进行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A组,将兔的左侧尺神经切除3cm,远近端均与正中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右侧以正常尺神经作为对照,B组,左侧神经处理同A组,右侧尺神经行同样长切除后进行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6个月通过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了解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再生质量。结果 在两组左侧,电刺激尺神经近段以及近侧端侧缝  相似文献   

11.
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组织学与荧光逆行追踪法研究端侧缝合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雌性SD大鼠,共24只,实验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缝合组和端侧缝合组。3个月后,每组取2只,切取缝合口上下0.5cm的神经采用HE染色法进行缝合口形态学检查。另外6只大鼠,作为供体神经的胫神经用0.2%Diamidino Yellow,用作受体神经的腓总神经用0.2%True Blue进行逆行追踪。7~10d后经灌注取出大鼠L4~L6的DRG与相应的脊髓腰膨大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端侧缝合组缝合口近端有神经轴突经侧方长人缝合口远端。同时可以看到胫神经的束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逆行追踪法中双标细胞出现在端侧缝合组L4~L6DRG(L4,L5DRG为主)及相应的脊髓腰膨大的切片中;端端缝合组、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仅可见单标细胞。端侧缝合组DRG双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脊髓内以大细胞为主。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的再生方式是侧枝芽生。再生纤维中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运动成分。感觉再生以痛觉为主。  相似文献   

12.
当端对端进行断裂神经修复术不能令人满意时,采用自体神经移植,对断裂神经缺损进行搭桥修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某些研究证实,通过短距离的早期自体神经移植,肌肉功能是可以恢复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的动物模型,比较其与端端缝合及单纯端侧缝合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均分为3组:端端缝合组(A组)、端侧缝合组(B组)、端侧缝合加搭桥组(C组)。分别于术后2、8、16周对再生神经及正常对照行电生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分析并比较神经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神经纤维计数(NFC)、神经超微结构等指标,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在术后8周及16周时,再生神经的NCV、NFC、纤维形态、支配肌肉的CMAP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1),但不如A组。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后的再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端侧缝合,但与端端缝合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5.
甘油保存鼠坐骨神经异体移植诱导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制备既无明显抗原性.又具备完整神经内膜管结构,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神经移植物.我们用甘油保存鼠坐骨神经异体移植.诱导神经再生.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断裂减张缝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并评价3种新的修复周围神经断裂减张缝合方法。方法 治疗周围断裂896例,103条神经,其中正中神经20条,桡神经39条,尺神经44条。分别采用外膜-外膜法,神经瘤外膜-外膜法,外膜-神经床法等3种方法,使神经断端在无张力下缝合。结果 手术优良率84.4%。结论 神经减张缝合术效果确切,利于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神经缝合口周围应用甲钴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缝合口周围持续给甲钴胺 (CH3 VitB1 2 ,弥可保 )后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60只 ,实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直接缝合 ,按给药的不同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兔。A组 :弹力输液泵给药组 ,神经缝合口周围持续给甲钴胺 1 0 0 μg- 1 ·d- 1 × 5d;B组 :肌肉注射甲钴胺组 ,甲钴胺1 0 0 μg- 1 ·d- 1 × 5d;C组 :弹力输液泵生理盐水组 ,神经缝合口周围持续给生理盐水 1 2ml- 1 ·d- 1 × 5d。术后 6、1 2周取材 ,从形态学、肌电图、组织学检测 ,观察神经再生的情况。结果  (1 )形态学 :A组再生神经质量最好 ,C组最差。 (2 )肌电图 :MNAP的潜伏期A组最短 ,C组最长 ;MNAP的波幅A组最高 ,C组最低。 (3)正常侧和损伤侧脊髓前角外侧核及脊神经节ACP染色 :阳性颗粒面积的百分率A组明显高于B、C组。结论 弹力输液泵在神经缝合口周围持续给甲钴胺后 ,能明显促进神经再生 ,疗效优于肌肉注射组  相似文献   

18.
带不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带与不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的再生情况扩探讨其再生柚是。用SD雄性大鼠50只,机分组,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等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材,其余等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不镜,电镜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小鼠骨骼肌松弛是否能改善神经传导,加快损伤神经的再生。方法 取昆明小鼠96只,建立肌皮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肌松组、肌松加神经营养药组、神经营养药组和对照组。通过对神经的电生理检查、肌肉湿重测量及损伤神经远端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的方法,评估骨骼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延迟修复对神经端-侧缝合疗效的影响,对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清洁级SD成年雌性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5组:损伤后直接修复组(0 d);伤后1周(7 d)修复组;伤后3周(21 d)修复组;伤后6周(42 d)修复组;对照组(controlling group,CG).将大鼠右侧肌皮神经切断后旷置不同时间作为受体神经,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饲养3个月后,对实验动物进行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在电生理、肌肉、神经组织病理学等项目,延迟1周修复组的各项指标均为各组中最佳,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直接修复组与延迟3周修复组部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延迟6周后进行修复组,各项指标的恢复程度较低,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损伤后间隔不同时间进行修复,会对端-侧缝合的疗效造成影响;神经预变性1周后进行端-侧缝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随着预变性时间的延长,手术效果逐渐变差;失神经支配后靶肌肉萎缩程度加重,其对神经端-侧缝合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之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tervals of delayed repair on end-to-side neurorraphy an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Methods Thirty female SD rats were subjected to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ransection and randomized into 5 groups.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e end-to-side fashion with the ipsilateral ulnar nerve at different intervals of delay. No delay (0 d repair),1 week delay (7 d repair),3 week delay (21 d repair),6 week delay (42 d repair) and no repair (control) were the group assignments.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carried out 3 months after the repair surgery. Results Evaluations conducte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at the 1-week delay group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than the other groups. There was no noticeable difference between no delay group and 3-week delay group in some tests. The outcomes were decreased in the 6-week delay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al of delayed repair can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d-to-side neurorraphy after nerve injuries. The outcomes of the surgery were better after 1-week nerve pre-degeneration. Howeve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nd-to-side coaptation decreased with the pass of time. Aggravation of muscle atrophy might be one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to explain the incompatible result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