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消化道息肉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电子内镜下取得胃、肠息肉组织标本5块,3块送活检,另2块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增生性息肉、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息肉样胃(肠)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5%、19.5%、15.4%、0%和85.7%;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其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也逐渐增高。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温石棉诱发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中端粒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石棉诱发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端粒酶基因功能片段 (hTERT)导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ELF)中。选用 2 5 μg/cm2 温石棉粉尘分别对导入和未导入hTERT的HELF进行染毒 ,分离转化灶 ,观察细胞生物性状 ,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 ,进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判定转化性质。结果 将hTERT成功导入HELF ,建立了导入端粒酶功能片段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 (HELF T )。HELF和HELF T 被石棉刺激后均发生了恶性转化 ,HELF T 恶性转化率为 (2 0 8± 1 0 8)转化灶 /皿 ,显著高于HELF染毒组的恶性转化率 [(1 0 8±0 10 )转化灶 /皿 ]。恶性转化的细胞和HELF T 均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和较长的端粒长度。结论 端粒酶活性较高、端粒长度较长的细胞 ,经石棉刺激后恶性转化率也较高 ,表明端粒酶在石棉诱导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PCR-ELISA法,对170例患者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端粒酶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特别是它在乳腺癌前病变中有表达。结论:端粒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进一步探讨与其他癌基因的关系,可望成为特异性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端粒酶活化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TRAP为基础的PCR-ELISA方法检测23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应的癌旁组织、10例的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12例正常卵巢与28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卵巢恶性肿瘤中有21例(91.3%)端粒酶活性阳性,癌旁组织中4例(17.3%)阳性,交界性卵巢恶性肿瘤中2例(20%)阳性,正常卵巢中未见增高,28例良性卵巢肿瘤中2例(7.1%)弱阳性。端粒酶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组(P<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癌旁组织组(P值均<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而在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中表达无差异(P>0.05)。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化无差异,端粒酶活性增高在肿瘤的临床分期、恶性(分化)程度上差别显著,临床分期高、恶性度高的卵巢肿瘤其端粒酶活性也高。结论:端粒酶在卵巢恶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卵巢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普遍现象,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有助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SYBR Green染色法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TRAP-SYBR Green染色法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及端粒酶活性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端粒酶的表达与P53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SYBR Green染色法检测36例肺癌、36例癌旁组织、8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和A549肺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组织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AP-SYBR Green染色法可检测出5个A549肺腺癌细胞所表达端粒酶活性。83.3%(30/36)的肺癌组织,3/8肺部良性病变组织,19.4%(7/36)的癌旁组织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在30例表达端粒酶活性的肺癌组织中P53呈现过度表达的占80%(24/30),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TRAP-SYBR Green染色法是一种较为灵敏、快速、简便的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端粒酶活性的定性检测可作为肺部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端粒酶P53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对肺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60例肺癌和10例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的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在60例肺癌中有16例(26.7%)肺癌支气管切缘和30例(50.0%)肺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肺癌切除组织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为小细胞癌(100%)最高,次为鳞癌(70%)、腺鳞癌(60%)、腺癌(40%).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有关.Ⅲ期(72.7%)最高,其次为Ⅱ期(58.3%),Ⅰ期(25.5%).术后随访3~8个月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10例(62.5%)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术后无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p53及端粒酶阳者中有20例(66.7%)在随访中发现癌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中未发现癌复发转移.结论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切除后的"分子边界",可作为早期预测肺癌术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方法 ,对 110例食管、贲门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贲门组织及 3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食管、贲门癌中 ,90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达 81.8% ,癌旁组织中 5例呈阳性 ,阳性率 4 5 % ,正常食管、贲门组织中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贲门癌诊断指标之一 ,与其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睿  郑飞云  张文淼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48-3150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端粒酶活性、P63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慢性宫颈炎,65例各级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lN)及38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63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端粒酶活性在慢性宫颈炎中无表达,在CINⅠ、Ⅱ、Ⅲ级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在宫颈癌中高表达,阳性率为81.6%(31/38)。结果表明,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CIN中及慢性宫颈炎这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63表达与鳞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且其关联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出现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②P63与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其表达水平不仅提示鳞癌组织的恶性程度。又可作为鳞状细胞癌较可靠的诊断标记物。③在宫颈鳞癌的形成和发展中,端粒酶与P63的表达可能具有协同作用。④免疫组化检测端粒酶活性及P63,方法简便易行,对宫颈癌的病理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癌与胃炎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和胃炎标本40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60例胃癌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8.3%,其中高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0%,中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5%,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80%;40例胃炎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2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为35%。胃癌组与两组胃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慢性浅表性性胃炎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和部分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沈苑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28-1130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张力蛋白肿瘤抑癌基因(PTE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85例胃癌组织、81例胃癌癌旁组织及98例正常胃组织中DNMT1和PTEN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DNMTl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8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2.84%)和正常胃组织(7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5;x2=99.23,P〈0.01);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1.1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1.85%)和正常胃组织(9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1,P〈0.01;x2=90.91,P〈0.01)。DNMTl和PTEN与胃癌的病理分化类型、肿瘤大小及胃液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DNMTl和PTEN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23例CIN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C澡,1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无1例有端粒酶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CI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成为CI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针对端粒酶RNA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和正义寡核苷酸(NODN)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比较ASODN和NODN作用后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相关蛋白的变化。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FQ-TRAP法),检测ASODN和NODN作用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蛋白质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ASODN和NODN作用后特异蛋白质的变化。对照组为未加任何处理因素的SMMC-7721细胞。结果FQ-TRAP法检测CT值,A-SODN组为35.2±2.3,NODN组为26.1±3.5,对照组为18.2±0.7。蛋白质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发现,ASODN组有19个差异蛋白分子高表达,13个差异蛋白分子低表达。NODN组有20个差异蛋白分子高表达,12个差异蛋白分子低表达。所有差异蛋白的分子量分布在3 000 D~10 000 D之间。结论ASODN和NODN均能抑制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两者作用SMMC-7721细胞后所表达的差异蛋白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茶色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观察茶多酚和茶色素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TRAP PCR ELISA方法对HepG2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TRAP PCR定性分析表明空白对照组、茶多酚组和茶色素组均端粒酶阳性 ;ELISA定量结果显示 ,5 0mg/L和 10 0mg/L茶多酚组端粒酶活性 (A450 690 值 )分别为 1 5 6和 1 4 6 ;5 0mg/L和 10 0mg/L茶色素处理组为 1 5 5和1 4 9,与空白对照组 (A450 690 值为 2 11)相比 ,茶多酚和茶色素处理后HepG2细胞端粒酶活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茶多酚和茶色素显著抑制HepG2细胞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活性可能是癌症化学预防研究的一个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胃癌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集相对正常胃黏膜10例、癌前病变15例、胃癌20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5例;Southern blot分析端粒长度的变化。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平均端粒长度分别为(9.20±1.09)、(8.70±0.81)、(7.66±1.77)及(7.30±0.42)kb。方差分析癌前病变组、胃癌组和转移癌组的端粒长度比正常组短;转移癌组、胃癌组的端粒长度比癌前病变组短(P<0.01)。胃癌中端粒长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胃癌与转移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逐渐缩短。端粒长度的改变可能参与胃癌形成过程,端粒缩短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5.
宫颈病变中端粒酶活性与高危HPV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高危HPV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宫颈癌、CIN各级及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70例。应用TRAP—PCR银染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并进行高危HPVDNA—PCR定性检测。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强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高危HPV阳性表达率增加。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诱发癌变。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TERT在鼻咽癌、鼻咽粘膜上皮非典型增生组织及鼻咽慢性炎性黏膜中的表达 ,结合临床TNM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以及预后生存期等进行分析。结果 ⑴鼻咽癌组织HTERT的阳性率为 83 4% (70 /84) ,鼻咽粘膜上皮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慢性炎性黏膜组织HTERT的阳性率均为 0 0 % (0 /8及 0 /16) (P <0 0 1) ;⑵鼻咽癌临床TNM分期组间HTERT定性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有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其HTERT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增加 (P <0 0 5 ) ;远处转移组间HTERT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未发现显著差异 (P >0 0 5 ) ;⑶HTERT阳性组中位生存期低于阴性组中位生存期 ,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TERT可作为临床诊断鼻咽癌的一个潜在指标 ,且对预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存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2组胃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浸润深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结果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AFP阳性组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l、3、5年生存率为57.1%、8.9%和近0,明显低于AFP阴性组的90.3%、62.7%、49.8%(P〈0.01),AFP表达为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胃癌患者AFP高表达提示其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和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鼻咽癌中hTERT与EB-LMP1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4例鼻咽癌组织中hTERT与EBV-LMP1的表达,统计、分析hTERT与EB-LMP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组织hTERT的阳性率为78.1%(50/64),LMP1阳性率为67.2%(43/64);50例hTERT阳性标本中,有39例LMP1阳性,二者均阳性的百分率为78.0%(39/50),14例hTERT阴性标本中,10例LMP1阴性,二者均阴性的百分率为71.4%(10/14),二者之间高度相关(χ2=9.98,P<0.01)。结论鼻咽癌中,EV病毒潜伏膜蛋白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乙醇脱氢酶(ADH)活性与胃癌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NAD+氧化还原酶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血清总ADH活性及其同工酶ADH Ⅳ阳性率,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组血清总ADH活性及ADH Ⅳ阳性率分别为(23.62士8.44)U/L、83.3%(25/30),均较对照组的(8.92±4.84)U/L、16.7%(5,30)明显上升(P<0.01);饮酒对胃癌组及对照组血清总ADH活性及ADH Ⅳ阳性率有影响(P<0.05);但性别对胃癌组及对照组血清总ADH活性及ADH Ⅳ阳性率无影响.结论 血清ADH活性在胃癌患者中有高表达,对胃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