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每晚一次辛伐他汀片20mg口服,对照组给予每晚一次洛伐他汀胶囊20mg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静止服用其他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比较两种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C、LDL-C)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均有较好的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但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更佳,而洛伐他汀降血脂的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辅酶Q10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42)和对照组(n=4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和辅酶Q10,辛伐他汀起始剂量5mg/d,4周后增至10mg/d,辅酶Q1010mg,1天3次。结果治疗12周后,辛伐他汀组较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P<0.0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提示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大鼠实验复制他汀类药物肝损伤模型, 分析并比较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生化特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PF级8周龄SD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 按人和大鼠间药物剂量换算, 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 于10 d、35 d、55 d处死大鼠, 处死前股动脉放血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 (IBIL)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结果 (1) 用药组TBIL、DBIL、IBIL、AST、ALT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AST在给药第10天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其他3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ALT在给药55 d时, 辛伐他汀组较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 (4) ALP在给药35 d、55 d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组和洛伐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结论 3组实验组大鼠的肝损伤均为轻中度型损伤, 主要为胆汁淤积型, 由此推测该损伤可能与肝内胆汁转运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服用他汀类药物种类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辛伐他汀20mg/d,C组瑞舒伐他汀5mg/d,D组洛伐他汀20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肾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服药4周及15周后,患者的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hsCRP水平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尿素氮较服药前无明显降低(P>0.05);服药15周后,肌酐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常规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模型模拟假体周围骨溶解并行药物干预,探讨辛伐他汀和红霉素防治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清洁级8周龄近交系雌性BALB/c小鼠40只,其中8只断颈处死后取出颅骨,将颅骨剪切成4 mm×3 mm的骨片备用;另32只构建小鼠气囊植骨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小鼠气囊和腹腔内均注入生理盐水;颗粒刺激组小鼠气囊内注入聚乙烯磨损颗粒,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辛伐他汀组小鼠气囊内注入聚乙烯磨损颗粒,腹腔内注入辛伐他汀;红霉素组小鼠气囊内注入聚乙烯磨损颗粒,腹腔内注入红霉素。2周后处死小鼠,取出颅骨骨片和周围囊壁组织,并对所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检测囊壁炎性细胞渗出数目,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以观测植入骨与囊壁界面破骨细胞激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囊壁和颅骨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颗粒刺激组、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炎性细胞渗出数目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炎性细胞渗出数目均少于颗粒刺激组(P<0.05);辛伐他汀组小鼠炎性细胞渗出数目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刺激组、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破骨细胞数目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破骨细胞数目均少于颗粒刺激组(P<0.05);辛伐他汀组小鼠破骨细胞数目与红霉素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刺激组、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囊壁与颅骨组织匀浆中IL-1、TNF-α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红霉素组小鼠囊壁与颅骨组织匀浆中IL-1、TNF-α水平均低于颗粒刺激组(P<0.05);红霉素组小鼠囊壁与颅骨组织匀浆中IL-1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TNF-α水平高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红霉素均能有效抑制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长期口服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水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10mg/d,对照组口服洛伐他汀600mg,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后4周及6个月检测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及6个月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长期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为他汀类药物在抗老年人下肢动脉样硬化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90例(年龄≥60岁),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各45例),在其基础疾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辛伐他汀40 mg和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于治疗开始时和32周结束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同时对2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厚度、硬化强度、斑块和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32周时,2组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2周时瑞舒伐他汀组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均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治疗32周时,与用药前比较,2组患者下肢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和狭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内膜厚度、斑块和狭窄评分均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硬化强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均可降脂并抗下肢动脉硬化,且瑞舒伐他汀降脂及抗动脉硬化作用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浆BNP、LVEF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治疗后LVEF均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增加更明显(P<0.01).他汀组总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69.9%)(P<0.05).结论 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利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雄性SD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辅酶Q10组、联合用药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8只大鼠,测量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 LVEDP、± dp/dtmax );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容积分数( CVF%);观察左心室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辅酶Q10组和联合用药组LVEDP、LVMI和CVF等三项指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联合用药组较辛伐他汀、辅酶Q10单用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较两药单独应用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抑制心室重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蓉  袁祖贻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02-1103
目的:探讨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的益处。方法:57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CK和CK-MB的峰值变化、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和院内死亡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组院内死亡率、CK和CK-MB的峰值降低,进展为CHF的风险降低。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得很大的益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与依那普利治疗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门诊及住院的非糖尿病的58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包括每天口服依那普利5mg,2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加服20mg洛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血糖、血压、尿蛋白定量(Upr)、血肌酐(Scr)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Upr和Scr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Upr和Scr下降比对照组明显(P<0.05,P<0.01)。结论:对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ACEI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护肾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超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肌再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院后72h内接受PCI的162例NSTE-ACS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强化他汀治疗组和标准剂量他汀治疗组,于PCI术前服用辛伐他汀3d,观察PCI术前、术后即刻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的差异,以及PCI术后24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PCI术后1个月心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强化组靶血管TIMI血流2~3级和MBG2~3级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两组靶血管TIMI血流3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靶血管MBG2~3级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CK-MB增高比例显著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强化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为(0.58±0.09)%,明显好于标准组(0.53±0.08)%,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其受体(VEGFR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型成功后随机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PlGF组、抗VEGFR1抗体组,于心肌梗死区分别注射生理盐水、PlGF、鼠抗VEGFR1抗体。术后2周观测各组大鼠心功能,然后经股静脉注射2 ml 15% 氯化钠溶液处死大鼠,制作心脏病理切片评估左心室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分析心肌梗死区域的新生血管,以及TUNEL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PlGF组大鼠心肌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峰压、左心室发展峰压、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PlGF组大鼠左心室直径、心室梗死交界区室壁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1),抗VEGFR1抗体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几何学参数基本一致;PlGF组大鼠新生血管和动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抗VEGFR1抗体组的动脉密度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GF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局部注射PlGF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并抑制左心室扩张, 促进血管再生并降低心肌细胞凋亡。PlGF治疗有望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辛伐他汀及其合用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后分为AMI对照、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辛伐他汀 G-CSF)4组,给药2和(或)4周后血流动力学测定及病理分析.结果与AMI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血管密度;G-CSF和合用药均能使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升高(P<0.05或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05或0.01),上述变化合用药更为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G-CSF单用或合用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且以合用更佳.  相似文献   

17.
宋洁  牛凡  王伟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6):673-675,67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胞外基质重构的作用机制,以及普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MI组、MI 普伐他汀组、MI 阿托伐他汀组和伪手术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在相应部位挂线不结扎作为伪手术组。8周后血流动力学检查,测量体质量(BW)、左、右心室质量(LVW,RVW);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检测非梗死区的胶原容积分数(CVF),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结果MI组RVW/BW,LVW/BW,左室舒张末压(LVEDP)、非梗死区CVF均显著升高,MMP-2的水平亦明显升高(P均<0.05);与MI组比较,MI 他汀组的RVW/BW,LVW/BW,LVEDP,CVF显著降低,血清MMP-2水平显著减弱(P均<0.05)。两用药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缓解了MI后心肌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其机制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和活性调节有关。而普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两组药物在心肌重构中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复制性衰老的影响,阐明辛伐他汀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取第2代EPCs作为正常对照组,取第8代细胞作为实验组,分为高剂量辛伐他汀组(培养基中的辛伐他汀浓度为1×10-7 mol?L-1)、低剂量辛伐他汀组(培养基中的辛伐他汀浓度为1×10-8 mol?L-1)和复制性衰老细胞组。继续培养7 d,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低于其他3组 (P<0.05或P<0.01);高剂量辛伐他汀组、低剂量辛伐他汀组和复制性衰老细胞组3组间早期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制性衰老细胞组比较,高剂量辛伐他汀组和低剂量辛伐他汀组细胞的晚期凋亡率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辛伐他汀组与低剂量辛伐他汀组之间的细胞晚期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剂量辛伐他汀组、低剂量辛伐他汀组和复制性衰老细胞组细胞大部分停滞于G0/G1期,S期及G2/M期减少(P<0.01);实验组3组之间各细胞周期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和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高剂量辛伐他汀组的荧光强度和阳性表达率高于复制性衰老
组(P<0.05或P<0.01),低剂量辛伐他汀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复制性衰老组(P<0.01),但荧光强度与复制性衰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来延缓EPCs的复制性衰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观察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无糖Krebs溶液再复氧复糖模拟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实施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预处理干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利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氧糖剥夺(Krebs液) 缺氧12h再复氧复糖4h模型可成功模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预处理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NOS活性增强、iNOS活性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提高.结论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具有显著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