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CS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简称治疗组)32例,单药抗血小板对照组(阿司匹林,简称对照组)33例,治疗后24周为观察终点,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及严重事件。结果与单药抗血小板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患者预后更佳。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贯穿ACS治疗始终,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步骤。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相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出现,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历史发展、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研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以及临床针对药物抵抗相应策略等多个方面,阐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兆平  霍勇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49-175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至关重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的标准方案。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或者至少不增加出血的风险,仍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对于既有药物全新用药方案以及新的ADP受体拮抗剂的评价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而若干类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多处于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还有不短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ACS的关键策略,尽管当前已取得一定成功,但仍存在局限性,如血栓复发和出血等副作用,这限制了药物的长期使用。未来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通过针对参与血小板功能的新型靶点的拮抗作用,实现更有效或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具有潜力的靶点抑制剂,包括糖蛋白VI(glycoprotein VI,GPVI)、蛋白酶激活受体(PAR)-4、GPIb、5-羟色胺受体亚型2A(5-HT2A)、蛋白二硫异构酶、p选择素和磷酸肌醇3-激酶β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升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糖升高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联抗血小板方法(盐酸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实验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48h和30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小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大出血并发症均未发生;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无特殊变化。结论三联抗血小板治疗ACS能进一步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董敏  汪芳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60-1764,1777
目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仍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线治疗方法。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带来心血管获益的同时,由此引起的出血风险的增加也值得关注。文中通过回顾近些年来国内外几项大型临床试验,综述得出:高龄ACS患者给予DAPT有效且相对安全;对于有出血危险因素及需要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尤其是接受DAPT)者,可选择较低剂量阿司匹林(75~81 mg.d-1);年龄>75岁者,不推荐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服用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时,不推荐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及左心室的影响.方法 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7月收治的95例行PCI治疗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7例与B组48例,A组PCI术后接受DAPT治疗,B组在A组基...  相似文献   

10.
李海洋 《安徽医药》2014,(9):1733-1734
目的研究单抗血小板治疗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9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A组(单用阿司匹林,n=50),B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n=40)。A组患者接受每天100mg阿司匹林治疗,B组患者接受每天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治疗7d和30d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经过7d治疗,A、B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A组:(6.15±1.39)mg·L^-1 vs(9.18±1.62)mg·L^-1,P〈0.01;B组:(4.99±1.62)mg·L^-1vs(10.29±1.47)mg·L^-1(P〈0.05);肿瘤坏死因子-α,A组:(90.99±28.91)ng·L^-1vs(117.20±37.13)ng·L^-1(P〈0.05);B组:(74.32±21.83)ng·L^-1vs(115.27±32.11)ng·L^-1(P〈0.01)。治疗30d后,A、B两组患者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3.49±1.53)mg·L^-1和(2.40±1.17)mg·L^-1(P〈0.05);肿瘤坏死因子-α(63.28±29.01)ng·L^-1和(43.95±17.10)ng·L^-1(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产生抗炎反应,长期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可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佳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VIP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纳入11个RCT,2 3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双联抗血小板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降低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OR=0.19, 95%CI:0.12,0.30],且未增加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OR=1.28, 95%CI:0.95,1.73],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反应指数无显著性差异[MD=1.89, 95%CI:-6.30,10.09],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反应性无显著性差异[MD=-0.71, 95%CI:-4.28,2.86]。结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与单纯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其疗效确切,且可提高患者预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率(PRI)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59例,在给予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d)治疗(治疗组,65例),另一组未使用(对照组,94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维持治疗,5d后检测两组患者PRI和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clopi-H4).结果 治疗5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患者PRI> 50%分别为12例(18.5%)和7例(7.4%)(Х^2=4.431,P<0.05),clopi-H4分别为332.8 mmol/L(标准差SD 371.8)和600.3 mmol/L(标准差SD 885.2)(t=-2.298,P<0.05).结论 ACS患者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及氯吡格雷,可降低clopi-H4,抑制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为临床防治ACS提供参考.方法 对40例ACS患者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4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ACS患者的BPC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MPV较对照组增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与ACS的病情密切相关,监测其变化对防治AC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重点回顾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噻氯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评价IR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5例ACS、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生化法分别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用稳态模型2计算机软件(HOMA2 Caculater)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应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S组和SA组HOMA2-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ACS组HOMA2-IR显著高于SA患组(P〈0.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低于SA患者,ACS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胰岛素水平和HOMA2-IR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高胰岛素血症和IR密切相关,三者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应用兰索拉唑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双重抗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均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6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相似;观察组在90d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7d及90d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兰索拉唑,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双重抗血小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或者临床完全无症状或者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病理生理特点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腔固定狭窄.没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斑块是稳定的.仍有发生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的可能能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2例和不稳定心绞痛26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BPC和MPV检测,同时以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对照组比较,BPC明显减少,MPV明显增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BPC、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BPC和MPV变化明显,临床上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治该疾病提供一定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