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芝保护鼠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灵芝水溶性提取物(EGL)对鼠脑缺血性损害的预防性保护机制,检测了大鼠脑梗塞区rCBF、SOD、Na -K -ATP酶活性。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EGL组较梗塞后使用组的SOD、Na -K -ATP酶活性更高,rCBF改善仅出现于梗塞后第五天,且与梗塞体积缩小和组织学恢复无关。提示保护SOD、Na -K -ATP酶可能是EGL发挥其预防性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新生大鼠脑缺血时海马区bcl-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新生大鼠脑缺血时bcl-2基因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bcl-2基因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5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实验组。给动物吸入含有92%氯气和8%氧气的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1、3、6、12、24、48、72h等)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捌亡及bcl-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海马脑区阳性凋亡细胞的病理变化是染色质固缩边集、细胞质浓缩,胞浆内出现浓染颗粒,核膜也可出现,质膜分隔胞质,可形成凋亡小体。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与bcl-2蛋白阳性的细胞数在HIBD后的不同时间点出现分别有显著差异(FTUNEL=334.0。PTUNEL〈0.01;Fbcl-2=42.7,Pbcl-2〈0.01)。凋亡阳性细胞出现与bcl-2蛋白表达在12h呈负相关(r=-0.79,P〈0.05)。HIBD后0.5~12h,bcl-2蛋白表达越多,阳性凋亡细胞越少。海马区bcl-2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6h达到高峰,之后渐下降。结论bcl-2基因强表达于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新生大鼠脑缺血时海马区bc1-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新生大鼠脑缺血时bcl-2基因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bcl-2基因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5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8个实验组。给动物吸入含有92%氮气和8%氧气的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1、3、6、12、24、48、72 h等)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海马脑区阳性凋亡细胞的病理变化是染色质固缩边集、细胞质浓缩,胞浆内出现浓染颗粒,核膜也可出现,质膜分隔胞质,可形成凋亡小体。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与bcl-2蛋白阳性的细胞数在HIBD后的不同时间点出现分别有显著差异(FTUNEL=334.0,PTUNEL<0.01;Fbcl-2=42.7,Pbcl-2<0.01)。凋亡阳性细胞出现与bcl-2蛋白表达在12 h呈负相关(γ=-0.79,P<0.05)。HIBD后0.5~12 h,bcl-2蛋白表达越多,阳性凋亡细胞越少。海马区bc1-2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6 h达到高峰,之后渐下降。结论bc1-2基因强表达于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大鼠海马CA1脑区慢病毒载体注射的方法,并检测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生理盐水组(NS)和eGFP慢病毒注射组(eGFP),每组15只。所有实验大鼠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海马CA1组织,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慢病毒注射。NS组给予生理盐水(2 μL)、eGFP组给予慢病毒(2 μL),SH组只实行手术操作。注射病毒7、14和30 d后,分别处死大鼠并进行全脑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GFP绿色荧光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同时取相邻冰冻切片进行Nissl染色,检测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海马CA1脑区的损伤程度。结果:eGFP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7、14和30 d后,均可以成功检测到GFP在海马CA1脑区的表达,且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均保持稳定,不随注射后切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Nissl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存活数目在eGFP慢病毒注射组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电极埋管的方式向大鼠海马脑区注射慢病毒的方法,并可在海马CA1脑区高水平表达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进一步的在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进行基因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2VO术后8周取材,分别进行HE染色、电镜、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HE结果显示2VO组的海马神经元排列稍紊乱,且数量与假手术对照相比有不同程度减少[CA2区:(34.75±3.40)个,(49.25±9.67)个,P<0.05;DG区:(73.50±9.26)个,(90.75±4.35)个,P<0.05];电镜观察发现2VO组大鼠海马区部分神经元胞核中略有固缩,出现异染色质边集,胞浆则出现水肿,以线粒体与内质网尤甚;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2VO组海马神经元早期凋亡率[(9.117±2.540)%]高于假手术对照组[(4.750±3.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procaspase-3在2VO组大鼠海马的表达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主要由凋亡造成.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 cellular damage of hippocampus neuron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Methods Rat model of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was established by 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occlusion (2VO). Eight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brains were removed and examined with histological stains, electron microscope, flow cytometer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arrangement of hippocampus neurons in 2VO rats appeared to be more irregular, and the number of the neurons decreased partly ( CA2: ( 34.75 ± 3.40) vs (49.25 ± 9.67 ), P < 0. 05; DG: ( 73.50 ± 9.26)vs ( 90.75 ± 4.35 ), P < 0. 05 ). By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hippocampus neurons in 2VO rats, the nuclei became smaller and the heterochromatin assembled in the border of the nuclei in some neurons, while cytoplasm swelled,especially in mitochondria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The rate of apoptosis of hippocampus neurons in 2VO rats( (9. 117 ±2. 540)% ) ,detected by the flow cytometer,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ham group( (4. 750 ±3.481 ) % ) (P < 0. 05 ). The expression of pro-caspase-3 in hippocampus of 2 VO rats was not alter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 0. 05 ). Conclusion The cellular damage of hippocampus neuron in 2VO rats was mainly caused by apoptosis. 相似文献
7.
8.
探讨海马神经元损害的机理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作者检测了大鼠局限性脑皮质损伤后海马CA-1区组织腺苷三磷酸(ATP)酶活性,Na+,K+,Ca+离子含量,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的改变.结果:脑损伤后海马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分别为0.425±0.066和0.419±0.020μmolPi/(mg蛋白·h),较正常对照组(Na+-K+-ATP酶0.635±0.043,Ca2+-ATP酶0.527±0.017)明显降低(P<0.01);Na+,Ca2+含量(Na+215.74±24.30,Ca2+4.59±0.25μmol/g干脑)较正常对照组(Na+142.25±11.39,Ca2+3.73±0.38)明显增高(P<0.01).丹参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ATP酶活性抑制(Na+-K+-ATP酶0.593±0.027,Ca2+-ATP酶0.468±0.040)及Na+,Ca2+聚积(Na+181.72±19.62,Ca2+4.08±0.38)程度较脑损伤组显著降低(P<0.01),电镜观察神经元损害也明显减轻.结论:提示丹参可能通过改善ATP酶功能、抑制Na+,Ca2+聚积而减轻脑损伤后海 相似文献
9.
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巢蛋白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新生大鼠海马巢蛋白(nestin)表达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按Rice法制备7日龄SD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3组:丰富环境组(enriched environment, EE)、贫瘠环境组(impoverished environment, IE)和标准环境组(standard environment, SE).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环境刺激.术后第28天,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nestin的表达.结果在学习记忆能力上,IE组明显差于假手术组、SE组和EE组,SE组差于假手术组和EE组,假手术组和EE组无显著差异.海马nes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E组大鼠表达强于假手术组、SE组和IE组,SE组强于假手术组和IE组.结论丰富环境刺激可以增加海马nestin的表达,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而贫瘠环境刺激却使海马nestin表达减少,阻碍神经再生,加重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缺血时鼠脑微血管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广泛存在于动物及人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在支配脑血管的神经中尤为丰富.本实验观察动物脑微血管中VIP的含量及其在急性脑缺血时的改变. 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 Wistar雄性大鼠27只,200~321.5 g,沙土鼠22只,50~69.5 g,雄性,均由本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 二、脑缺血动物模型 Wistar大鼠经乌拉坦(1g/kg,ip)麻醉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通过小量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自体神经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与5-HT1A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对照组(SC)、血管性痴呆组(4VO)和西酞普兰干预的血管性痴呆组(4VO C)共4个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4-vessle occlusion,4VO)方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BrdU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状况;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相对表达丰度。结果(1)海马BrdU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DG,多成对或成团排列于颗粒细胞层与海马门区。4VO组及4VO C组造模后1d,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下降(P=0.002),此后逐渐增加,到术后14d达峰值(4VO C组约为4VO组2倍),且4VO C组海马神经干细胞活跃增生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术后21d(与4VO组比较P=0.000 17)。(2)术后1d,4VO组和4VO C组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相对表达丰度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从术后3~14d表达持续回升,4VO组于14d表达至高峰,而4VO C组于术后7d表达至峰值;术后21d两组受体表达均有所回落且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1)。和4VO组比较,4VO C组除术后1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海马5-HT1A受体mRNA表达到丰度均显著升高(P<0.01)。(3)大鼠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趋势与海马5-HT1A受体mRNA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849 8)。结论在大鼠四血管阻断血管性痴呆模型中,全脑缺血可刺激海马DG神经干细胞增殖,且给予外源性SSRI类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可显著增强海马神经发生,同时该作用可能与刺激海马5-HT1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HSP70mRNA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中不同灌注时间的热休克蛋白70mRNA(HSP70mRNA)的表达。 结果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IPC组均低于IR组(P<0.05),而IPC组和CON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SP70mRNA的表达IPC组明显高于IR组(P<0.01),并且在再灌注2h和6h时,该三者在IPC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ON组(P<0.01)。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HSP70的诱导合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大脑皮层和海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 F )、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以大鼠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建立慢性缺血性痴呆大鼠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他的处理同模型组。1、4、8、12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攀绳肌力实验来判定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用免疫组化SP法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VEGF和H O‐1蛋白的表达。结果8、12周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时间长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跨过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周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对照组动物攀附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假手术组HO‐1、VEGF蛋白量阳性表达均少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灌注不足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永久性的损伤作用,而对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VEGF和HO‐1可能在慢性脑缺血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认识到脑缺血在缺血性损伤过程中除缺氧和能量代谢衰竭外,由缺血诱导的一系列瀑布样效应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就脑缺血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海马区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 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药物组、AMD3100+电针组。线栓法制备右侧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大鼠“百会”穴(GV 20)及左侧“四关”穴(合谷LI 4/太冲LR 3)为电针穴位,刺激时间为30 min/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缺血海马区SDF-1α、CXCR4 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D34+VEGFR2+ EPCs源性血管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SDF-1α、CXCR4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其中电针组各时间点相对模型组增高更为显著(P<0.05)。AMD3100+电针组缺血海马SDF-1α、CXCR4 mRNA表达在再灌注后1 d时明显高于电针组(P<0.05),但后逐渐下降,7 d时明显低于电针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再灌注3 d、7 d海马CD34+VEGFR2+ EPCs源性血管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电针组比较,AMD3100+电针组再灌注后7 d CD34+VEGFR2+EPCs源性血管表达明显下降(P<0.01)。CD34+VEGFR2+血管表达变化与SDF-1α的表达变化显著相关(R=0.784,P<0.01)。结论 电针可通过上调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海马区SDF-1α/CXCR4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Numb表达的动态变化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8周、10周、12周对照组和实验组;复制慢性脑缺血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区Numb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逃避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实验组Numb的阳性细胞百分数及相对光密度值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海马区Numb表达的持续下降可能是慢性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高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SM)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肝细胞凋亡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TUNEL法观察IR后的肝细胞凋亡,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以丹参注射液干预IR的大鼠模型,观察了丹参对IR后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与平原对照比较。结果:IR后肝细胞有典型的凋亡特征,与丹参组比较肝细胞的凋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IR组bcl-2表达下调,而丹参组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上述基因表达变化与病理改变一致,但与平原比较,高原较平原重。结论:丹参能减少大鼠IR肝细胞凋亡,并能上调IR肝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后者可能是丹参抑制IR肝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Morphologicdamageofneuronsinhippocampus(CA-1)followingfocalbraincortexcontusion:aquantitativehistopathologicstudy¥ZhangJianni...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IP)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GFAP与脑缺血耐受(IT)的关系及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IP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对照组。动物模型的制备参照有关文献。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评价各组GFAP的表达。结果IP组脑梗死体积较MCAO组明显减小(P〈0.05),光镜下病理改变减轻,GFAP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对照组升高(均P〈0.05)。结论IP能够提供脑保护,诱导脑IT的形成。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启动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而加强了对再次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GM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仿照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测外源性G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急性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乳酸缺血后迅速升高,再灌注30 min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再灌注组在30~120 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30~90 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低于再灌注组(P<0.05).急性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葡萄糖缺血后迅速降低,再灌注30 min达低谷,其后逐渐上升.再灌注组在30~120 min内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在30~90min内低于对照组,但显著高于再灌注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使用GM1治疗,明显减轻脑组织中乳酸的堆积,增加葡萄糖含量,增强神经元细胞的存活,为探索GM1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