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临床、内镜特点,探讨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01月至2019年0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首次发现回肠末端病变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药物史、各种原因未活检行病理检查者、回肠末端病变结合临床和病理明确诊断其他疾病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过敏性疾病史、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原因、结肠镜下表现、活检病理、胃镜结果、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86例患者,男性192例(67.1%),女性94例(32.9%),平均年龄(46.4±13.5)岁(13~83岁)。回肠末端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169例(59.1%)、溃疡46例(16.1%)、黏膜充血肿胀50例(17.5%)、多发黏膜隆起18例(6.3%)、绒毛粗大或变短3例(1.0%)。其中36例(12.6%)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79例(27.6%)存在过敏性疾病史:其中过敏性鼻炎38例、支气管哮喘5例、湿疹27例、荨麻疹7例和过敏性结膜炎2例;结肠镜下以黏膜糜烂为主要表现(60.8%,48/79),16.5%(13/79)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有无过敏性疾病史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末端病变诊断困难,需注意甄别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回肠末端病变;结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端病变除病变处进行活检外,还应结肠多点活检,为临床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15  
目的 评价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38例有消化道症状,但是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为阴性者,进行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插镜,其中8例经上消化道插镜未能到达回盲部者改从下消化道插镜。结果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检查发现有小肠病变33例(检出率86.8%),其中空回肠克罗恩病7例,空回肠多发溃疡5例,空肠血管畸形并出血4例,空肠多发憩室4例,空回肠静脉显露3例,小肠恶性间质瘤2例,非特异性回肠炎2例,回肠中分化腺癌1例,空肠钩虫病1例,回肠蛔虫病1例,嗜酸细胞性小肠炎1例,吻合口狭窄1例,回肠结核1例。检查过程中未见明显并发症,除2例因腹痛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外,其余患者均可完成检查。结论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可直视检查全小肠腔内病变,病变检出率高,安全性好,是诊断和治疗小肠疾病的有利工具,但操作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与评估多排CT小肠造影(CT enteroclysis,CTE)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CD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与总结CD患者CTE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炎症活动生物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肠镜、单气囊小肠镜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E诊断阳性率在活动期CD为75%,缓解期为66.7%.CD活动期CTE常见的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26例,92.9%)、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71.4%)、肠周围淋巴结肿大(20例,71.4%)、肠系膜血管增多/梳状征(17例,60.7%)、肠腔狭窄(13例,46.4%),随着疾病活动程度加重,此5种CTE表现的阳性率有逐渐升高趋势,且均与CRP呈正相关,而多层强化、梳状征与ESR水平具有正相关.25例CD患者行结肠镜检查,11例(44.0%)结肠镜与CTE发现病变部位一致,10例(40.0%)结肠镜下未见末端回肠病变而CTE下可见小肠病变,结肠镜与CTE二者联合诊断23例(92.0%).31例中有12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12例(100%)CD患者CTE发现的病变部位均与单气囊小肠镜一致.结论:常规结肠镜检查联合CTE可有效而全面的评估CD患者的病情,尤其对于小肠病变的发现以及疾病的活动性评估等方面,CTE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Lu XH  Qin MW  Wen XH  Liu W  Shi JH  Qian JM  Li JN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46-749
目的 比较4种影像技术方法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小肠CD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腹泻或发热、大便潜血阳性等症状体征,进行回结肠镜、CT小肠成像(CTE)、胶囊内镜(CE)、小肠造影(SBFT)检查,发现异常患者则具体记录病变部位、性质,并对单项检杳及两项检查联合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57例CD患者中50例完成了回结肠镜检查,33例发现回肠末端溃疡(66.00%),17例回肠末端正常;CTE 34例,发现小肠病变29例(85.29%);CE 27例,其中1例发生CE在胃内潴留未达小肠,发现小肠病变26例(96.30%);SBFT 39例,发现小肠病变26例(66.67%).CE诊断CD的阳性率最高(96.30%),而回结肠镜最低(66.0%),4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种检查方法联合的诊断CD的阳性检出率:CE+CTE为92.86%(13/14),SBFT+CTE为90.91%(20/22),CE+回结肠镜为95.65%(22/23),CE+SBFT为100%(17/17),回结肠镜+CTE为89.66%(26/29),回结肠镜+SBFT为77.78%(28/36),两种检查联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结论 CE、CTE诊断轻度、中度CD的阳性率比SBFT高,CE发现早期黏膜病变较好,CTE发现肠壁及肠外病变较好,最重要的是CE及CTE可应用于非梗阻性小肠CD患者,传统技术如SBFT或回结肠镜阴性或不能明确诊断时,CE还可用于解释临床症状、随访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回肠末端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的部分,它是小肠病变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肠末端的溃疡性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等,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本文对55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气囊内镜在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胃肠道改道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32例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结肠镜检查者、3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者、9例有胃肠道改道手术史者因各种症状而行双气囊内镜检查.观察末端回肠,回盲部达到率、病变诊断率;胃大部切除术者输入襻,输出襻和胃肠道改道者的肠道检查成功率以及病变的诊断率;同时观察并记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全结肠镜未抵达回盲部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抵达回盲部或末端回肠者为29例(90.6%),7例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完成内镜下治疗者3例;3例毕Ⅱ式手术者中,内镜均成功到达输入襻盲端以及吻合口下方输出襻150~180 cm,3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其中1例完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9例改道手术患者中,5例行双气囊内镜检查后发现病灶;双气囊内镜能对所有患者手术区域肠道作完整全面的检查.在所有44例双气囊操作患者中,术后腹痛8例,少量黑便3例,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1例,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 双气囊内镜是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和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理想、安全的方法,对病变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并可进行必要的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小肠疾病的发病率及诊断率逐步上升,胶囊内镜因其无创、直视并能完成全小肠检查等优势而逐渐普及应用,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1].但胶囊内镜同时也具有胶囊不可控制性、图像拍摄的随意性等不足,本文针对回肠末端病变,分析胶囊内镜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经电子结肠镜明确发现回肠末端病变并且同时行胶囊内镜检查的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43.2岁.  相似文献   

8.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回盲部疾病是指末段回肠和盲肠处的病变。分隆起性病变和凹陷性病变两种。凹陷性病变是指通常我们所说的溃疡。本文回顾分析结肠镜检查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意义。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近两年来回盲部疾病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72.5%),女11例(27.5%),男女比例为2.6∶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MSCTE)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IBD患者的病史资料,总结其MSCTE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CD)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16例。CD患者中,25例MSCTE有阳性发现,最常见的为肠道管壁增厚(21例,72.4%)及肠周间隙模糊伴渗出(9例,31.0%);发现病变的部位以回盲部及末端回肠最多(44.8%);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有15例(51.7%),前者发现空肠病变部位而后者无法发现的有10例(34.5%)。UC患者中,只有6例MSCTE有阳性发现,其中肠道管壁增厚亦最多见(5例,31.3%);发现病变的部位以结肠居多(31.3%);MSCTE表现与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前者发现的病变部位与后者完全吻合的只有5例(31.3%),而后者发现病变部位而前者未发现的却有11例(68.7%)。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对于CD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通过发现小肠可能的病灶来弥补常规结肠镜检查的不足。MSCTE对于UC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小肠克罗恩病(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 SBCD)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SBCD的认识和对该病的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或临床确诊为SBCD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选取完成结肠镜检查且进镜至末段回肠的35例SBCD患者,比较结肠镜下末段回肠黏膜正常组(n=12)与末段回肠黏膜异常组(n=23)SBCD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45例SBCD患者中男26例(57.8%),首发症状至确诊历时25.0(9.5,84.0)个月,诊断年龄以40岁为主(23,51.1%),疾病行为以狭窄型为主(33,73.3%),肛周病变4例(8.9%)。腹痛最常见(43,95.6%),肠梗阻24例(53.3%),手术治疗27例(60.0%)。结肠镜下末段回肠黏膜异常组较末段回肠黏膜正常组首发症状至确诊历时短[13.0(9.0,36.0)个月vs 72.0(27.0,121.8)个月,P=0.023),排便、排气减少(87.0%vs 50.0%,P=0.038),体质量下降(69.6%vs 33.3%,P=0.040),肠外表现(95.7%vs 66.7%,P=0.038),回盲部受累(95.7%vs 41.7%,P=0.001)比例高。12例末段回肠黏膜正常的患者通过CT小肠重建(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小肠镜、胶囊内镜或肠道超声中1种或多种检查可检出小肠病变。结论 SBCD患者特点为男性比例略高,合并肛周病变少,肠狭窄、肠梗阻及手术率均较高,SBCD通常发现较晚,诊断历时长。结肠镜下末段回肠黏膜正常组较末段回肠黏膜异常组SBCD患者临床症状轻,但诊断更困难,联合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可提高小肠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结肠镜末端回肠检查13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2年来,我院内镜室运用电子结肠镜对1335例患者进行末端回肠检查。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25个月中,共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1815例,除确诊为大肠癌以及因结肠息肉摘除、肠道清洁不佳、腹部手术后粘连等原因仅插至结肠回盲部以下外,其余1 335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诊断老年大肠癌1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老年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外科手术加病理检查证实的162例老年大肠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图像,比较螺旋CT检查与结肠镜检查对老年人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检查受检率100%,电子肠镜受检率75.3%,40例患者未能完成结肠镜检查,其中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27例(16.67%),CT检查对老年大肠癌的诊断检出率为80.86%,与电子结肠镜(70.37%)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螺旋CT检查不仅能发现病变.还能确定病变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且无痛苦,对老年患者更安全、方便易行,可作为老年大肠癌诊断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镜对回肓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a来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送达回肓部被检查者1786例,检出回肓部病变者116例,占6.5%其中男74例,女42例,年龄19岁~82岁,平均46岁,病程1mo~6a,1a内占60%,首发症状以腹痛、腹泻、右下腹肿块为主.结果腺癌9例,恶性淋巴瘤1例,憩室12例,血管畸形1例,回肓瓣脱垂1例,钩虫病1例,炎性病变106例,包括炎性息肉12例,单纯性溃疡4例,溃疡性结肠炎15例,克隆病2例,结核6例,淋巴滤泡增生症11例,单纯性炎症56例.其中病变累及2个部位有15例.上述12例憩室中10例是通过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例回肠末端血管畸形也是经电子肠镜发现并通过手术证实的.结论①既往不易发现的回肓部病灶可以通过大肠镜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明确诊断②大肠镜检查的患者,应尽可能将镜头送达回肓部,多部位病灶的发现靠的是医生的耐心和细心.③大肠镜检查诊断阳性率高,能正确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性质与范围,尤其对一些小的病灶如憩室,血管畸形,小息肉,慢性炎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中型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随着内镜广泛应用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采用中长型、长型结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检查,近年来已成为结肠镜常规检查部位。我院用日本OlympusCF-20M(工作长度100cm)、CF-MB3W(工作长度95cm)型结肠镜在检查全结肠的基础上尝试检查回肠末段。自1997年1至8月间共检查820人次,除24人因肠癌致肠腔狭窄,16例耐受能力差未能送达外,其余780例均送达回肠末段,成功率达951%。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780例中男性432例,女性348例;年龄9~72岁,平均382岁。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腹泻、脓血…  相似文献   

16.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好发部位,随着内镜广泛应用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采用结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检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消化科肠镜室1996年5月至2002年5月单人操作结肠镜进入回肠末段病例101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结肠镜检查己成为诊治大肠疾病的常规手段。对于大肠息肉,结肠镜不但能诊断,而且能在镜下治疗。我院在2207例次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良性隆起病变232例,检出率10.5%。对其中218例大肠息肉进行了内镜下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病例与方法一、病例资料 218例中,男124例,女94例,男:女为132:1;年龄43.7±16.4岁。临床症状有腹痛175例(8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阳性患者的回盲瓣舒缩功能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97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结肠镜的人群,先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分别检测其SIBO情况,其中SIBO阳性58例(SIBO阳性组)、SIBO阴性39例(SIBO阴性组),再进行结肠镜检查,剔除回肠末端/结肠病变的患者后,SIBO阳性组27例、SIBO阴性组36例,记录2组插镜前、后回盲瓣开放、闭合时间,且对比分析结果。[结果]SIBO阳性组、SIBO阴性组合并回肠末端/结肠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45%(31/58)、7.69%(3/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剔除病变后,SIBO阳性组较SIBO阴性组插镜前的开放时间明显延长,闭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BO阳性组插镜后回盲瓣开放时间进一步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O阴性组插镜后回盲瓣开放时间亦延长,闭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IBO阳性易合并较高的回肠末端/结肠病变发生率、易伴有回盲瓣舒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9.
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468例分析宋树杲,周敏结肠镜检查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结肠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范围,但经回盲瓣进入回肠末段检查的报道不多,我们自1989~1992年12月使用日本Olympus生产的CF-LB3W型及CF-P10I型纤结镜行结肠检...  相似文献   

20.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进镜是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基础.高进镜难度可导致插镜失败,造成结直肠病变漏诊率增加,而盲目进镜还会引起结直肠黏膜损伤、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科学评估进镜难度对成功实施结肠镜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结肠镜进镜难度的评价体系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盲肠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