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21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61.26±95.35)万单位溶栓。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 194例病人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2.24±15.4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53例病人取得大于半年随访(随访率70.51%),随访时间6~28(13.75±7.63)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8.37±17.54)%。12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2.35%。结论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导管振动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了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emblic syndrome, PTS)大多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后未能及时治疗,血栓机化,瓣膜破坏所致。目前已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治疗。笔者仅就PTS近年来的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髂静脉扩张成形时机对导管直接溶栓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髂静脉扩张成形和导管直接溶栓的先后顺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前扩张髂静脉狭窄(n=14,A组)与导管直接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扩张髂静脉狭窄(n=24,B组)2组,比较溶栓时间、溶栓效果以及扩张局部出血情况。结果A组溶栓时间(25.79±18.23)h,B组(46.83±23.36)h,差异有显著性(t=-2.891,P=0.006),2组溶栓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时,髂静脉扩张成形在导管直接溶栓之前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溶栓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疗效.方法:总结病人共126例,均以溶栓治疗为主.结果:临床治愈85例,良好34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982年5月~1995年4月间,本科对103例(110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进行总结:56例(50.9%)采用急诊Fogarty导管取栓术,54例(49.1%)采用尿激酶及肝素溶栓抗凝法。发现近期效果二者之间相差不明显。 73例随访1~10年,平均6.4年。其中40例为手术取栓,33例为溶栓后。手术病人中8例(20.2%)症状消失,13例(32.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4例(10.0%)发生小腿溃疡;溶栓病人6例(18.2%)症状消失,15例(45.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8例(24.2%)发生小腿溃疡。 手术取栓保护了部分主干静脉辦膜,对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12.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栓形成导致的肺动脉栓塞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溶栓或取栓术后的静脉血栓复发和血栓形成后综合症也一直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个常见而又较难处理的疾病。DVT的治疗主要为为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两大类,首选何种方法目前尚存争议,但近年来微创介入技术治疗DVT已成为发展趋势,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5年5月采用多种介入方法相互配合治疗急性DVT10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 ,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一、急性DVT的抗凝治疗最近 10年中急性DVT的抗凝治疗进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取代了非裂解肝素 (unfractionedheparin ,UFH) ,使其在家中治疗成为可能 ;二是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MWH无需监测出血指标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 ,而UFH需在监测部分活性凝血… 相似文献
17.
导管溶栓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静脉通畅性,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导管溶栓入路包括顺行入路(经患侧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胫后静脉等)和逆行入路(经颈内静脉及健侧股静脉)。以上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其选择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5例病程≤7d的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同时行常规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设为研究组;33例给予常规溶栓、抗凝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双侧肢体周径差为(7.35±1.42)cm,治疗后3、7和14d双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4.21±1.12)cm、(2.87±0.98)cm和(1.22±1.02)cm,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双侧肢体周径差为(6.97±1.27)cm,治疗后3、7和14d双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5.72±1.31)cm、(4.58±0.88)cm和(3.18±1.24)cm,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前双侧肢体周径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双侧肢体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P〈0.01);14d后,研究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1.88%,23/32)和临床治愈率(71.88%,23/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36.36%,12/33),P〈0.01;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从下肢DVT理想治疗目标角度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较长病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CDT治疗组(n=48,采用单纯CDT方法治疗)和改良CDT治疗组(n=34,采用... 相似文献
20.
崔风强陈江浩袁时芳王辉延常姣石文龙张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2):128-131
目的 探讨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4例行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静脉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单纯CDT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药物剂量明显低于单纯CDT组,血栓清除率、术后24 h大腿及小腿消肿率高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