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神经膜(旧称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方法用10μmol/ml BrdU标记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与ECM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T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S-100蛋门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的共培养.石蜡切片抗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能黏附于人发角蛋白上进行良好的生长,移植入神经缺损处4周后,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的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黏附于该人发角蛋白上的许旺细胞均见成活并分裂增殖。结论许旺细胞可与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填补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神经膜(旧称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复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桥接体。方法 用10μmol/mlBrdU标记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与ECM凝胶修饰的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方向的共培养而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移植入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许旺细胞与人发角蛋白的共培养,石蜡切片抗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体外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能黏附于人发角蛋白上进行良好的生长,移植入神经缺损处4周后,坐骨神经缺损处、皮下、骨骼肌中的桥接体内的人发角蛋白开始降解,黏附于该人发角蛋白上的许旺细胞均见成活并分裂增殖。结论 许旺细胞可与人发角蛋白进行三维培养,构建成人工神经桥接体,填补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人发角蛋白,观察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为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18只新西兰兔的左侧坐骨神经切断,造成10mm缺损,实验组用人发角蛋白桥接,对照组用空硅胶管桥接,术后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腓肠肌湿重,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8周时,试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发角蛋白能促进兔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 在人工神经移植体中许旺细胞的体外标记情况,为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中许旺细胞的转归提供方法.方法 取胎兔许旺细胞培养后(2×10 6/ml)微注入法植入2cm长去细胞神经桥接体,在含BrdU的培养液(25 mg/ml)培养1周后, 抗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许旺细胞的标记和在神经桥接体中的分布.结果 在神经桥接体中有染色阳性细胞,细胞分布均匀.结论 BrdU可作为许旺细胞移植的标记物,观察其在体外神经桥接体中的迁徙、分布,为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中许旺细胞的转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诱导坐骨神经再生时的形态学变化,以揭示神经再生机制,方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丝束桥接体,手术后2天、1、2、3、6、9、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第2天到2周,大量新生微血管长入HHK植入部位,切除后近远端的施万细胞发生去分化.去分化后的施万细胞沿着HHK丝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第3周人发开始降解,HHK周围可见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增生的施万细胞有规则地排列于HHK丝间,有轴突和大量的微血管出现.术后第6周,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其间有微血管分布.术后第9周,人发角蛋白降解显著,再生神经纤维增多,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第12周,实验组人发角蛋白基本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所取代,并已贯通缺损部位,且外观形态接近正常神经.结论 1,HHK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2、受损后高度分化的施万细胞通过去分化形成幼稚的施万细胞,其中胞质脱落起着关键作用.3、受损轴突立即发生保护性封闭、脱落.健康轴突形成膨大的带突起的生长锥,生长锥突起上伸出许多丝状生长芽.并与1到多个施万细胞嵌合,它们通过竞争性选择,最后只有一条生长芽可发育成完整的轴突.4、神经纤维屏障膜(神经外膜、束膜及内膜)是由最外侧的血管屏障膜中和束内的微血管间充质细胞演变而成的.总之,施万细胞、神经轴突、神经膜三者的再生模式是自身器官化过程所要求的,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协调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成年雌性DA大鼠分别用4种移植物桥接大鼠1.5cm坐骨神经缺损: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与类许旺细胞共移植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异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24周通过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术后24周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湿重恢复率优于B、C、D组(P<0.05);组织学检测发现,术后24周A组移植段再生神经纤维较多,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结论 种植类许旺细胞的冻干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能有效的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人工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为神经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3组修复大鼠1cm长坐骨神经缺损:(A组)含许旺细胞的移植体;(B组)无许旺细胞的移植体;(C对照组)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0周内,进行肌肉湿重、电生理等测定以及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结果许旺细胞能与PLGA纤维构成活性细胞-材料复合物;神经修复术后10周,A、C两组电生理特性、组织学变化以及肌肉湿重等测定均明显优于B组,A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许旺细胞能与PLGA纤维在体外构建具有活性的神经移植体并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其修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8.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15 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进行对照.术后1、3、6、9周OEC-SC-ECM-PLGA组、OEC-ECM-PLGA组和SC-ECM-PLGA组行细胞示踪检测,在术后9周各组行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 OEC和SC可在桥接体内至少存活6周,SC的存活率高于OEC,两者沿神经纵轴呈梭形分布,并向桥接体近心端和远心端坐骨神经内迁移至少2.5 mm,OEC-SC-ECM-PLGA组的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总神经纤维数及有髓神经纤维成熟度优于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和PLGA组,还未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组水平.结论 OEC和SC可在缺损坐骨神经桥接体内存活,沿神经纵轴分布,并向桥接体两端坐骨神经内迁移.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显著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化神经构建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及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雪旺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建立坐骨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经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雪旺细胞与天然细胞基质(ECM)凝胶及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神经缺损;B组:单纯将ECM凝胶注入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桥接神经缺损;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2周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新生神经组织学观察和轴突计数等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诱导后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雪旺细胞形态及特性;动物模型各组经移植术后12周,再生神经已通过缺损区长至远端.A组、C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PAB=0.021,PBC=0.001),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65);A、B组聚乳酸导管降解吸收明显.结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雪旺细胞,利用其与细胞外基质及可降解聚乳酸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可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0.
有活性的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面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u HD  Zhou L  Tian HB  Ti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6):3302-3306
目的探讨胶原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基因转染的许旺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管复合构建的人工神经导管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的优势。方法利用乳鼠臂丛神经和坐骨神经取材,双酶消化法培养许旺细胞,PcDNA3.1(+)/GDNF质粒通过脂质体转入许旺细胞。与PLGA管构建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神经导管。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直接缝合(A组),未转染的许旺细胞与PLGA管(B组),转染的许旺细胞与PLGA管修复面神经缺损(C组)。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面神经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髓鞘厚度测量。结果C组的面神经肌电图较A,B组恢复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之间神经肌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髓鞘厚度均较A,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DNF基因转染的许旺细胞复合PLGA管构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神经导管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电生理学指标评价人工组织神经修复狗坐骨神经缺损后的效果。方法:以狗作为实验对象用人工组织神经辅加神经再生素、或自体神经桥接坐骨神经30mm缺损;在术后6个月时,采用在体引导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方法及肌电图的检测。结果:人工组织神经移植和自体神经移植相比再生的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或肌电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组织神经具有良好的神经再生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SCs)增殖周期及其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的影响,探讨EPO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对成年新西兰兔的坐骨神经进行结扎预变性,1周后取预变性的坐骨神经,剥净神经外膜,用植块法、差速贴壁法培养纯化许旺细胞,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剂量的EPO,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应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NGF和CNT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许旺细胞处于S期数量(S%)和增殖指数PrI值[(S+G2M)%]都有明显升高,培养上清液中的NGF和CNTF水平明显增高。结论EPO可提高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能提高许旺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这可能是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构建人工神经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证实其修复效果.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原位神经移植组(B组)、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组(C组)3组,分别切断坐骨神经后做相应处理,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C组12周后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结论:这种套管能够有效的桥接10 mm长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同时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组织工程化的人工神经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荧光素逆行追踪试验了解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桥接缺损坐骨神经后,神经再生修复的情况。方法: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桥接狗缺损的30mm坐骨神经手术后6个月时,于原远端吻合口下10mm处注射快蓝(FB);取脊髓及相应背根神经节,观察神经元被荧光素标记情况。结果:脊髓及背神根神经节中均出现不等的被FB标记的神经元胞体。结论: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能较好的修复长距离缺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白鼠3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异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其内填充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失;B组:自体神经移植;C组:微囊化NIH3T3细胞。于术后4、8及12周进行足迹试验,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及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4、8和12周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成熟程度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A 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 (P<0.05)。结论: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 微胶囊与外周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辅加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对修复缺损的神经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脱细胞异种神经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证明应用其复合BMSCs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化学萃取法制备兔的脱细胞神经,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将BMSCs种植到神经支架构建神经移植体,体外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用构建的异种神经移植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8周,检测胫前肌湿重比率,对再生神经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内NGF的表达。结果:脱细胞异种神经较完整地保留了天然立体的施万细胞基底膜管结构,完全地移除了神经内的施万细胞、轴突和髓鞘成分;在体外培养中支持种植的BMSCs黏附和生长。神经移植术后,与单纯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组相比,复合BMSCs的异种神经移植体移植能使胫前肌湿重比率增加、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增加;增加再生神经内NGF的表达。结论:异种脱细胞神经移植体具备天然的立体结构,移除了施万细胞、髓鞘等抗原成分;神经支架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复合BMSCs的异种神经移植体可显著地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毕格犬5cm缺损的坐骨神经,桥接组n=5,缺损组n=5。术后定期观察术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6月,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并对再生神经和靶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桥接组术后6月,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已完全降解,再生神经组织修复了坐骨神经5cm缺损,动物术肢承重能力恢复较好,行走、奔跑或上下楼梯时两后肢比较协调;而缺损组动物术肢难以承重,两后肢运动极不协调。神经三色染色显示,桥接段再生神经纤维密集,形成大量的再生单位。电生理学检测,桥接组术侧均记录到了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而缺损组未记录到CMAPs。桥接组腓肠肌无明显萎缩,肌肉三色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缺损组腓肠肌明显萎缩,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5c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6月,再生神经修复了缺损,并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靶肌实现了神经的重支配,动物术肢的运动功能取得了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人工骨组织神经移植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索桥接狗坐骨神经缺损后相应腓肠肌形态与酶的变化。方法:人工组织神经桥接修复狗的坐骨神经30mm缺损为实验组,自体神经桥接或神经缺损的为对照组I或II.术后6个月时取腓肠肌,按Nitro-BT法显示琥珀酸脱氢酶光镜标本。图像分析仪分析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后灰度值及腓肠肌截面积。结果:实验组腓肠肌SDH的灰度值及截面积均与对照组II有明显差别,而与对照组I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组织神经修复缺损神经后,重新支配靶器官,使腓肠肌萎缩明显减弱,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下降也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9.
联合应用NGF和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FT)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120只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长6mm缺损,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NGF+CNTF、CNTF、NGF、生理盐水(NS)靶肌肉注射。术后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检测、病理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NGF和CNTF组SFI恢复率、各项电生理及轴突图像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 联合应用NGF和CNTF可明显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人工神经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神经再生速度的影响。方法建立15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细胞外基质成份(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自行制备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进行对照。在术后1,3,6,9周行神经再生速度检测。结果术后1、3、6w,由于新生神经纤维无法着色而无法计算神经再生速度,术后9w,OEC-SC-ECM-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的神经再生速度均为(0.71±0.00)mm/d,显著快于OEC-ECM-PLGA组的(0.60±0.05)mm/d和SC-ECM-PLGA组(0.60±0.09)mm/d(P〈0.05)。ECM-PLGA组和PLGA组神经再生速度均为零。结论 OEC-SC-ECM-PLGA桥接体可显著提高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神经再生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